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近年来倍受瞩目。通过三名译者对同一翻译文章所体现出的有声思维记录,比较和分析在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遇到相同的翻译问题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可以找到更为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运用有声思维实验(TAPs)描述译者(教师组、研究生组、本科生组)在英汉互译理解过程中的表现,研究认为,译者理解单位的选择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受译者水平和翻译方向等因素制约,水平较高的译者更倾向使用较大的理解单位;母语理解广度明显大于译语理解广度;译者策略使用情况与其水平和经验相关:水平越高,理解过程越趋向自动化;初学者随着经验积累参与意识会有增强趋势;译者翻译技能也是决定翻译成败的关键因素:技能较高的译者重复、停顿、使用词典次数较少,在遇到理解问题时往往会寻求与原文意义的最大关联,而技能欠缺的初学者往往更重视表层信息的模仿;翻译理解过程具有多层次、动态、不稳定和模糊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运用有声思维实验,对山西某大学英语专业30名大一学生的汉英翻译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学生使用的翻译单位较小;学生的母语思维负迁移较为严重;学生的宏观分析能力较弱;非思维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运用一些策略:首先,有声思维实验本身就是一项较为有效的翻译教学策略;其次,教师应向学生系统地讲授通过翻译实践增强翻译时的宏观意识、英汉思维和语言的差异、通过阅读来增加语感和积累、正视自己的非思维问题等,从而切实培养和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汉英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汉英翻译过程中不同水平译者在策略模式、策略种类、策略频率、策略元素等方面的使用情况,对翻译初学者、高水平学习者和职业译者开展实证实验研究。综合考察译者的有声思维数据、Translog数据和访谈记录等,发现译者对翻译问题的反应方式可归纳为三种:直觉模式、分析模式和工具模式。相较于初学者与职业译者,高级学习者使用的翻译策略种类最多、频率最高。结合分析翻译策略元素的使用情况可知:高级学习者关注的翻译问题较多,但缺乏对翻译问题快速有效的决断;翻译初学者使用的策略种类较少,多依赖于词典方案;职业译者更多关注翻译的宏观层面,且能高效解决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十年里,有声思维法被广泛应用到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研究中,而这种研究方法的一个缺陷就是没有考虑到其数据的真实性。针对近年来翻译研究中有声思维法研究存在的问题,采用了实证研究对比的方法,对相关策略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有声思维法在翻译研究中的成果具有局限性,因此近年来相关研究一直没有新的突破,只有找到一种更加严格的实验方法和理论框架,才会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20年,心理学的有声思维方法(TAPs)开始应用到翻译学,以研究翻译思维过程,但是该研究一般都是针对翻译学习者,至今无人对自译者的思维过程进行研究。研究以林语堂自译的《啼笑皆非》为个案,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提取数据和实例,结合相关文本和史料,用描写方法分析其翻译过程。初步研究发现:这些思维数据和实例,也可以如TAPs那样,分为自我描述、自我评价和自我展现三种;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整体策略与其翻译观以及普遍翻译规则基本一致,但是在局部策略中有鲜明个性特点,这可能正是译者之风格所在。  相似文献   

7.
原语中有些词语、词组在翻译为目的语时极易引起词汇空缺,造成原语意义的不完全表达,从而影响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进行,因此,弥补这些词汇空缺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运用心理学有声思维报告方法研究7名译者在翻译极易引起词汇空缺的词语、词组时的心理活动,真实再现译者对这些词语、词组的处理过程,能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近15年以来,我国翻译领域研究者运用TAPs方法研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心理活动,推介TAPs与Translog技术相结合的三元数据分析模式.初期的研究从学习策略着手,进而发展到翻译策略与翻译行为的关系研究.研究者还将TAPs方法引入翻译教学,提倡有声思维教学方法,并实践具体的操作过程,丰富了目前比较有限的翻译教学手段.TAPs翻译研究应该进一步充实研究内容、丰富文本类型、拓展语内翻译、统一学科话语,注重多学科之间的借鉴、渗透与整合,将TAPs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方能更有效地揭示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探讨翻译过程的思维活动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翻译的本质,通过分析和对比现有的描述翻译过程中思维活动模式,尝试提出一种新的模式——先验图式模式,翻译行为的实验研究结果能更好地了解文本的语言处理、语言接收、语言生成以及语言使用者的思维策略,旨在揭示译者思维活动和翻译的认知性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以3名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商品说明为翻译文本进行实验,观察受试者的翻译过程。通过对有声思维数据的采集、编码,提取了与受试者翻译过程相关的翻译单位与翻译策略数据,并对其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统计,从而获取了与英语学习者翻译过程的特点以及翻译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相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译者是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对翻译的研究,避不开对翻译主体--译者的研究.从事翻译的工作者,是永恒的学习者,翻译工作本身要求译者具备高超的素质.本文作者通过参加"第二十二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对译者的素质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本文以"‘韩素音'翻译"的英译汉和汉译英的两个本文翻译为基础,讨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具备的素质,并提出如何培养和提高译者的翻译基本功.  相似文献   

12.
不同翻译能力的英语学习者所使用的翻译策略核心元素呈现出规律性差异;其译文质量与所采用的翻译策略频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受试在翻译活动中使用得最多的四种翻译策略是发现问题、接受内在解决办法、源语重释和重复检验,这也是英语学习者翻译策略选择四大基本类型的核心组成部分.实验表明,尽管有声思维法翻译研究仍存在种种局限,但将其引入翻译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胡庆昆  余鹏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2):71-73,116
从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两个因素: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的诗学形态,分析程小青翻译《罪数》的翻译策略,以期了解程小青翻译《福尔摩斯全集》时是如何灵活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对程小青的异化策略进行考察,发现译者对小说形式、称谓与结构等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其原因是为了追随主流翻译策略和让译文充满“洋味”;对程小青的归化策略进行考察,发现译者对小说题名、文化等方面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其原因是为了关照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通过分析,认为程小青在翻译福尔摩斯系列侦探小说时较多地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适时地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译者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这一翻译活动中积极的因素.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分析大卫·霍克斯在<红楼梦>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译名及书中人物名的翻译策略等方面所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翻译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翻译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然而目前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行为(翻译决策)及其相应的制约因素的研究尚嫌不足。以《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中译本为例,以语篇分析为基础,从原文分析、翻译策略的制定、译文分析三个方面,运用翻译规范理论,深入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行为及受制机制,以期探讨该研究对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目的论出发,提供了一个更具关联性的研究模式,即把翻译看成是一次有目的的行为,从目的的产生,目的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影响,及这种影响在翻译结果中的体现出发对译者的翻译做出更科学和符合逻辑的研究.并在目的论基本理论的分析基础上,论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消除进行案例研究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实例从等效翻译、艺术翻译及文化翻译三个方面分析了当今网站名英译汉的常用翻译方法,并提倡在网站名的英译汉过程中译者要以译语文化为基础,兼以考虑网站的功能特点将网站的名称准确恰当地传递给浏览者,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时代的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所采取的策略来探索儿童文学翻译中的翻译规范,主要发现:(1)不同时代的译者采取相似的翻译策略遵循了相同的翻译规范,这是由特定文本类型本身及其目标读者的内在特点决定的;(2)不同时代译者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遵循了不同的翻译规范,这主要受到不同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主流翻译期待规范的影响,也受到译者本人对潜在翻译规范不同理解及选择的影响;(3)几个不同的翻译规范总是同时制约着译者的翻译行为,在翻译规范互相抵触之时,译者需自己决定对翻译规范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实例从等效翻译、艺术翻译及文化翻译三个方面分析了当今网站名英译汉的常用翻译方法,并提倡在网站名的英译汉过程中译者要以译语文化为基础,兼以考虑网站的功能特点将网站的名称准确恰当地传递给浏览者,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20.
针对30名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展开有声思维实验,考察受试者在笔译英文文学测试材料和科普测试材料时,其心理焦虑和所使用笔译策略的内在关联。通过分析有声思维数据和辅助有声思维实验的问卷调查结果,证明焦虑和笔译策略存在显著性相关:只有焦虑级别为中焦虑的受试者能较为全面地运用各项翻译策略,较好地完成笔译任务。同时,中焦虑受试者在笔译不同性质英文测试材料时所采用的策略也有所不同:笔译文学测试材料时,被运用最多的三种策略是比较选择、查字典和读源语片段;笔译科普测试材料时,被运用最多的策略是直译、启动背景知识和检查。说明受试更善于生成科普性质的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