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土微电影是活跃在当前的一支传播力量,对于表征地域空间、重塑本土文化认同以及建构城市形象有重要的作用。拍摄者将关注的视角对准特定地域空间中"去精英化"的城市草根阶层,讲述其生存及奋斗的励志故事,同时传播主人公在追梦圆梦过程中的正面能量和文化鼓励,这是众多本土微电影的叙事特点。而草根人物对于梦想的追求正是整个中华民族追求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土微电影亦具有"中国梦"的个人化趋向和地域性表征,是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城市微电影已经成为城市形象传播与营销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武汉城市微电影塑造出了特色鲜明、立体的武汉城市形象,成为提升武汉城市的优质载体,但在创作主体、创作内容、营销机制及盈利模式等方面均存在不足,需要打造政府营销联盟、生产精品内容,构建产业链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城市的形象构建与传播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形象就是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和观感,是城市性质、职能和文明的外在表现,主要从文化形象、经济形象、政府形象、媒介形象和市民形象等五个方面进行建构。城市形象的建构和传播不仅对城市的经济、文化产生影响,而且还关系到城市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必将对城市整体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西安市运用抖音App建构传播城市形象的过程,运用网络民族志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探寻移动短视频进行城市形象建构的原因,并分析其传播效果。研究认为,抖音App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生产传播一体化、竖屏设计、盲选推送、强音乐属性、品牌影响力大、个人价值关照强等特点,所以具有助力城市形象建构的基础,能够产生信息传递与议程设置并重,构建西安形象;去“城市中心化”表达,弥合“二元鸿沟”;开发新型城市文本,弥补用户自创内容不足;以城市形象为核心,海内外两翼传播等正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城市形象建构传播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抖音App在城市形象建构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商业行为导致传播内容异化和用户自律性差造成误导或城市不良印象等。  相似文献   

5.
作为网络时代的电影艺术新形态,微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传播的艺术时空.但在微电影急剧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作品在价值观建构上还存在问题,影响到微电影受众的观影体验和思想观念,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因此,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微电影的创作和传播,以推动微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何炯 《国际公关》2012,(1):82-82
微电影在2011年的影视娱乐和企业品牌传播上风生水起,热点事件和热门话题层出不穷,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作为一个新兴的传播载体和模式,微电影如何更好的为企业品牌所用呢?让我们首先从其三大核心特征分析入手:  相似文献   

7.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内在综合实力、外显表象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整体感知。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进行对外交往的一张重要名片。电视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推广城市形象的有力工具。香港素有"东方之珠"的美誉,其自由法治的形象深入人心。这其中离不开香港电视剧的宣传推广。本文通过分析香港电视剧在建构香港特区形象中所起的作用,希望对于大陆借助国产剧塑造国家形象,丰富公共外交手段,更好地开展对外交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关注的主要论题集中在以下领域:城市形象传播的总体理论研究,城市形象传播与旅游、节事活动,不同类型媒介与城市形象传播,城市形象传播的个案分析,城市形象广告研究,城市形象公关研究。中国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存在一些误区,其主要改进方向在于三方面: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学界应该努力提出更多的创新性观点与科学结论,推出更多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决策、执行部门具有参考意义的研究成果;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应秉持多学科视角和"大文化"视角,对城市形象传播问题加以综合分析研究;中国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应该对西方相关的城市形象研究(如城市社会学和后现代空间理论)加以整合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品牌对企业经营、消费者消费等有积极作用,通过广告宣传,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深化品牌认识和增强品牌联想。微电影是近年出现的一种电影新类型。微电影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传播形式,它的发展对于品牌的传播有着积极作用。但目前微电影广告存在不足,影响了品牌传播效果,微电影广告应该更加注重品牌传播。  相似文献   

10.
城市的形象是传播资源和传播渠道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无论哪种城市形象的传播,政府都是城市形象定位的领导者。像贵阳市那样,准确的城市形象定位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特色和优势,激发城市的内在潜力,为城市特定时期的发展提供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1.
自2010年底以来,微电影在网络上兴起并迅速形成一股风潮席卷全国,大量的微电影作品蜂拥而出,各大网站亦纷纷启动微电影计划。为了对这一新兴媒体的传播效果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笔者根据微电影的基本特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传播效果及相关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表明:微电影的传播效果与受众群体的性别、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等息息相关,同时作品的创意、制作技术、演员水准及作品定位也是影响微电影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马拉松赛事不仅推动城市文化、经济、生态等方面发展,同时也成为传递城市形象、传播本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研究以西安国际马拉松赛作为个案,从传播仪式与场域理论出发,分析马拉松赛事作为传播场域在城市形象传播中产生的作用及效果。同时借鉴国内外著名马拉松赛事中的城市形象传播经验,以“赛事+城市”的互动视角,探索国际马拉松赛事中的城市形象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化定位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准确的城市文化定位是塑造、树立和传播城市形象的基础和核心。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审美情趣、道德价值以及体现于城市内涵外质中的人文精神,它积淀城市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城市文化定位要以城市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为定位依据,城市文化定位对城市形象塑造产生巨大影响,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是继承城市形象;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是传播城市形象;整体规划城市文化是创新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文化魅力是提升城市形象。以城市文化定位塑造城市形象,必须通过城市文化定位,赋予城市形象美好的品质;树立城市形象给予城市形象深刻的内涵;传播城市形象予以城市形象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黄昕怡 《国际公关》2023,(11):167-169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现代城市的每个角落越来越充斥着科技感,而在媒介化社会中,受众对于一个城市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大众媒体对于城市空间和城市形象的叙述和建构,因此城市空间与媒介建构是彼此依赖的。在城市品牌打造中,城市也越来越多地注重对城市的媒介形象塑造与记忆追寻,唤起受众对于城市“老旧”过去的共情,同时也构成了每个城市独有的怀旧空间,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本文依托怀旧主义理论,对城市的媒介记忆书写和形象呈现展开讨论,以更好地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城市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5.
城市形象是社会大众对城市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城市时尚形象则特指公众对城市在时尚方面的综合印象,它们的建构过程及效果均与大众媒体存在密切关联。城市时尚形象研究框架以新闻报道为基础,由文献回顾与归纳式类目建构相结合的方式提出,将城市时尚分为城尚和人尚两大维度。以37座城市2008—2017年间的9 221 607条网络新闻标题为基础数据,对城市新闻大数据进行文本挖掘,能够构建城市时尚指数以量化时尚形象。数据分析表明:(1)展会活动和市民时尚生活方式对城市时尚形象影响较大,时尚消费是发展城市时尚的基础;(2)不同城市在时尚子维度上各有所长,打造城市自身特色是塑造时尚形象的关键;(3)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时尚形象突出,城市时尚指数与城市竞争力指数正相关,城市时尚的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水平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6.
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具有微时长、微周期、微投入、微传播特征的微电影,是以解构和碎片化为乐的互联网与电影互动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电影探索,并以其显而易见的优势逐渐成为时下新的文化潮流。微电影独特的影像制作模式、创作准则、影像修辞手法、传播媒介、观影方式、受众群体等改写了传统的“电影”概念,对电影语言的创新、电影艺术的发展以及电影关学观念的改变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微电影还以其“微言大义”切入当下社会的“微现实”,关注被主流叙事所放逐、被宏大历史所忽视或过滤的问题,成为一种作者式影像的民间书写。  相似文献   

17.
城市形象的理论研究,是在19世纪60年代环境认知研究者们的关注下发展起来的。人类对城市形象的研究,折射出人们对人地关系的不断认识和对理想人居环境的美好憧憬。沿着林奇铺设的城市印象理论框架,研究者们将城市形象的内涵由实体景观扩展到社会文化和内在的精神心理层面,形成了城市形象研究的规划与设计、营销和传播三条路径。中国城市形象研究的发展趋势,将由城市形象的定位、规划、设计、营销,走向城市形象的想象、建构、再现、传播,并在有机融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中国城市形象研究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8.
微电影困局     
正如果说去年我们聊起微电影的发展还慷慨激昂前途无量的话,那此刻,微电影这种"快餐艺术形式"已经逐渐流露出了强弩之末的疲态。曾几何时,"微电影"是互联网上最热的关键词之一,随之而来的"小成本"、"草根文化"、"眼球效应"等热门词,不亚于现在的互联网思维和o2o。之后,随着世界经济拐点的到来,恰恰又为这种娱乐至上的"平民文化"的传播制造了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19.
随着《老男孩》的一炮而红,“微电影”这个名词随之进人大众视线,从此,大众开始喜欢上这种易于传播、方便观看的艺术形式。然而,微电影“速成”的传播效果,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看至旷了它的商业价值,甚至有人认为微电影就是一个马甲,承载了广告效能,于是微电影如何兼备良好的商业价值和刘匕意义成为营销行业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20.
近十几年来,传播理论的空间转向催生了“空间媒介”的话语建构,其知识来源可追溯至传播思想史中的“泛媒介论”。基于空间媒介的视阈重新审视城市形象传播的理论建构,彰显了符号学的方法论意义,即城市形象建构可被视为城市空间意象的符号化过程,这一进程凸显了空间媒介各异其趣的解码潜力:符号呈现、符号重构、符号互嵌。通过对城市文本的话语、象征与隐喻分析,也揭示出城市形象建构是充斥着权力博弈与话语争夺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