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萨特通过其"人"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展示了其人权理论。通过探讨了萨特人权思想产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从四个方面,即"世界统一于人"、"人的自由"、"人的道德与责任"与"人的解放"阐述了萨特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了萨特的人权思想,最终探寻了其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学理论,需要以与时俱进的当代眼光,对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内容、本质特征、理论构成的内在逻辑结构与内在规律等问题,作出全面而又科学的认知,以便正确对待和合理选择与吸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人权的实质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人权表现为人对自己的社会关系本质的占有。基于这一理解,可以把社会关系范畴作为社会主义人权理论和实践的逻辑出发点,而人权的具体性、阶级性、历史性问题、人权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即“应有人权”与“实有人权”)的关系问题、人权的自由与限制问题、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人权与国家、民族主权的同一性问题等,都是社会关系这一范畴在自己逻辑演进中的具体展开。  相似文献   

4.
世人瞩目的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苏联解体使中美合作的战略基础动摇,预示着未来的中美关系将在"低温"中曲折发展;美国不能正确对待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和中国实力的增长,打"台湾牌"、"人权牌",遏制中国的图谋和做法已在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从而使中美关系趋冷,陷入互不信任的困境;中美之间经济上的互有需要和相互矛盾将导致双方在既合作又斗争的状态下发展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的宗教政策,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理"与"力"的结合,"理"是基本的,"力"是必要的,两者缺一不可。从人权的视角看,中国特色宗教政策之"理"体现在逻辑上和道德上、理论和实践中其内容的正当或正当性;中国特色宗教政策之"力"体现在其"理"的基础上的生命之"力"、逻辑之"力"、道德之"力"以及法律的保障力等。同时,论证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的界定过程。  相似文献   

6.
人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并不是一个逻辑的、先验的抽象概念,将其与具体的历史形态相联系有助于人权悖论之解决.文章简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基本特点,并且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人权观念作了比较.事实上,在一个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伦理社会,根本不可能产生人权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创新人权的人本理念是创新人权理论的关键所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则为人权人本内涵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以人为本视野下的人权的人本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人是人权之本,具体的人与社会的人是人权的立足点,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从人的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发展,人人和谐共处,人人参与人权实现。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权理论和人权内容的划时代变革,推动了人们在自由观念、人权内容、权利意识、人权理论和人权法理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衍生出很多人权悖论.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科技认识的加深,人们对人权悖论的调适,也在不断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主要是在对古典人权理论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肯定了古典人权理论的历史进步性,又超越了其历史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包括人权的历史发展观、人权的阶级观、人权的主体观等内容。从方法上看,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释人类解放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探求西方关于人权与主权观念的历史发展历程 ,理解西方人权的理论逻辑 ,并反观东西方就此问题的争论焦点 ,提出西方人权与主权关系观点的局限性 ,进一步提出我们应当在批判性继承西方学说的基础上 ,建构适应全球化潮流的新的人权与主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保护少数人权利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人权利作为人权问题的一部分,已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该文通过对少数人的概念、保护少数人权利的两个理论基础———人权理论和平等理论的分析,提出有效保护少数人权利,对促进社会正义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阐释人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追求和真正实现充分人权的理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的思想。社会主义中国把人权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3.
价值观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谁是价值主体的问题。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不仅回答和解决了判断一切工作的得失成败的评价标准问题,而且回答和解决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评价标准的问题。“三个有利于”的核心是人民利益,“三个有利于”是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判断一切的最高价值标准。邓小平的这一价值观思想为对我国的人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人权以及正确处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并指明了中国人权建设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4.
作为批判形态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理论,其目的不是要抽象地批判和否定人权,而是要彻底颠覆近代人权观的形而上学的基础,揭露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实质及其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无产阶级人权观。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西方人权观的本质,推进我国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权保障使得全球化与宪政发展走到了一起,作为最基本人权的思想自由权更为认识二者互动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视角.全球化语境的需求唤起了对思想自由权中国宪政制度保护体系的构建,并由此预示着中国宪政制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人权的研究,日益成为国际性热点。西方学者、国外穆斯林学者皆著书立说,表达对伊斯兰人权的观点和看法。学者们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涉及伊斯兰与人权,伊斯兰人权与国际人权原则的关系,伊斯兰权利学说以及穆斯林妇女的权利等内容。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伊斯兰人权理论发展的总趋势是努力与现代国际人权规则的精神相趋同,其理论深度也在不断增加。随着现代伊斯兰人权理论研究的深入,促使穆斯林学者重新审视传统伦理道德和伊斯兰法。  相似文献   

17.
宪法修正案二十四条"人权人宪"条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宪法发生史来看,人权是宪法的起点和归宿,宪法以人权保障为核心;以实证法分析,绝大多数宪法都将人权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和基本原则.我国修宪前存在着人权保障取得巨大进步和宪法文本不够协调等问题."人权入宪"将使宪法价值目标更加明确、人权规范逻辑体系更加严密、权利内容体系变得开放完整,使宪法和人权满足了各自理想的价值诉求和制度表达,实现共同进步.同时,修正案第二十四条不能成为基本原则条款略显缺憾.以修宪为契机,研究解决由法律权利转化为实有权利中的各种问题是目前亟待完成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对于人权的起源与发展,要从市民社会理论探源。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才形成人权要求,市民社会确认了人权主体和基本人权,并对这种人权实质做了揭示。在人权实现上,马克思认为基于政治解放局限性无法充分实现人权,市民社会中的人权存在极大不平等性,只有变革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才能充分实现人权。  相似文献   

19.
以马克思的重要原著为基础,以《资本论》为视角,分析了马克思视野中的人权景观。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以人的权利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对无产阶级的关怀为目标。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分析了无产阶级人权现象的哲学基础,揭示了人权的发生和演变机理,论证了资产阶级人权观的经济基础以及“天赋人权”的理论误区,从而为工人阶级的人权要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