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从“芸斋”了望“白洋淀”──论孙犁小说风格的演变赵福生人们提起孙犁,眼前就会浮现诗情画意的“荷花淀”,它是那么清新、纯洁、亲切,使你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然而,在40年后的今天,我们却看到了一系列风格迥异的“芸斋小说”(五十年代的《铁木前传》、《风云初...  相似文献   

2.
孙犁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荷花淀》作为最具孙犁小说风格的优秀短篇小说的代表,无论是题材的选择,意境的描摹还是结构的勾勒,无不闪烁着美丽的光芒,沉淀着不尽的艺术魅力。可以说,《荷花淀》作为“荷花淀派”的典范之作,正是对作家孙犁“大道低回,大味必淡”人生哲学的极致书写。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茹志鹃的作品《百合花》和前苏联杰出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都是以战争为背景而创作的,两篇小说一问世就在社会上赢得了巨大的赞誉,几十年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和盛赞,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这种成功,究其原因,倒不在于两者都是战争小说,而主要是由于两者都探讨了战争中的人性美。本文从虚写战争、英雄平民化和抒情格调三个方面来挖掘文本所表现的战争中的人性美这一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4.
孙犁小说由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由诗意写实向散文体定实的转变过程。孙犁晚年创作的芸斋小说三十篇,以简洁的文笔刻画出复杂多变的人情世态,不复有《荷花淀》式的单纯。在形式上,孙犁杂取古代文言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小说体式。  相似文献   

5.
孙犁是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他用温情而悠扬的笔致,抒写了一篇又一篇美与善的赞歌,极大地中和了严酷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痛。他以浪漫而生动的写意,深刻表现了解放区军民的质朴情感与人生态度,进而集中凸现了自然与人、现实与理想的和谐统一。血色浪漫与温情主义,构成了孙犁早期小说创作的人文理想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法国作家莫泊桑发表了处女作《羊脂球》,写普法战争中一个在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下忍辱含垢的妓女羊脂球的故事。六十年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中国女作家丁玲发表了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写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被日本侵略者抢去作随营娼妓的农村少女贞贞的故事。两篇小说的发表,都曾受过褒贬毁誉不一的评价。《羊脂球》被左拉编入法国六名作家小说合集《梅塘之夜》首篇。该小说轰动了当时整个巴黎的文坛,为莫泊桑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奠定基础。但是,小说刚问世,却遭到某些所谓“正  相似文献   

7.
在孙犁小说中,动词重叠形式作谓语(或作谓语中心,或作述语,或作连谓谓语的一个成分等),使用频率极高,覆盖面很大,几乎处处可见。可以说,特别喜欢运用动词重叠句,是孙犁小说语言的一大特色。 (一)动词重叠运用的形式在孙犁小说中,动词重叠运用的形式多种多样。 1、单音节动词重叠,有的带宾语,有的不带宾语。如: (1)它在匣子里住了一夜,一定很闷,我们叫它在地下跑跑吧。——《孙犁文集》 (一)第395页。  相似文献   

8.
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犁珍爱他的“抗日小说”,晚年虽有劫后彻悟之《芸斋小说》,但心理依皈仍在“抗日小说”所记录的“真善美的极致”。孙犁“抗日小说”有“三不主义”,第一,不多写抗战时期北方人民的国民劣根性;第二,不正面涉及当面之敌即日本军人以及普通的日本人或日本文化;第三,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以及战争所固有的残酷。分析孙犁抗日小说之“三不主义”的成因及意义,可以窥见孙犁“抗日小说”的特点,也可以清理出上个世纪40年代兴盛起来的革命文学之浪漫主义传统的精髓,并据此进一步描写出40年代以迄今天大陆文学以“柔顺之德”为核心的特殊道德谱系。  相似文献   

9.
谈《荷花淀》的感情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于一九四五年春在延安发表,三十多年来,这篇只有五千多字的短篇,以其特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姿屹立在现代文学之林,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关于《荷花淀》,多年来已有许多文章对它的主题、人物、风格、语言等作了有益的研究和讨论,使读者逐渐加深了对这篇名作的理解。但我以为,小说在感情描写上的丰富和深挚是它获得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荷花淀》是合乎这个  相似文献   

10.
孙犁是一位以小说名世的作家,写于四十年代的《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短篇小说及建国后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均确立了他作为一代名家的地位。然而,从骨子里说,孙犁却是一位散文家。他的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着意平凡生活场景的显现,带有明显的散文味;其散文则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散淡自如,浑然天成。与一些专事散文的作家相比,孙犁的散文数量不算太多,但质量较高,屡有精品。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新时期十年,孙犁全力以赴地从事散文创作,从又一个侧面展现了他的创作实绩,反映了新时期散文的水平与成就。  相似文献   

11.
孙犁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是一部革命历史小说,一定程度上受到流行的宏大叙事的影响,但是,整部小说的叙事和结构稍显散漫、局促,给“革命历史叙事”留下了“破碎”和“裂痕”.重读这篇小说可以了解孙犁的“思想和情感”及创作个性,它还是我们理解和认识那个时代的文学与历史、作家个性与主流话语之间紧张又微妙的关系的一个镜像.  相似文献   

12.
孙犁具有浓厚的女性情结,善于描写水淀风光和女性人性之美。但在孙犁早期文学创作中,他宣扬的是英雄主义,凸显了浓厚的英雄情结,这一点,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人们看到的是带着白洋淀露珠的孙犁,没有看到裹着战争硝烟的孙犁;人们注重了孙犁水一样的阴柔,没有发现他带血的刚强。《荷花淀》创作是孙犁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文学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作家的自我发现,导致了荷花淀文学风格的确立。  相似文献   

13.
孙犁小说历来以塑造恶劣战争环境中乐观健康的青年妇女形象、表现农村劳动妇女内在的心灵美和人情美、并以此来体现特定的时代精神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但深读孙犁的小说,发现其在人物塑造上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对立现象,美与丑、好与坏泾渭分明;政治与道德、外表与内心简单浅薄,这显然违背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20世纪50年代初在《风云初记》和《铁木前传》中,在人物俗儿和小满儿的身上,孙犁一改以往二元对立的人物创造模式,使这两个人物比以前创造的任何女性人物都要复杂和丰满,这也使得这两个人物形象成为孙犁小说中的另类。  相似文献   

14.
孙犁与《晋察冀文艺》 孙犁长期生活在晋察冀边区,我们读到过他1942年以前创作的《一天的工作》等短篇小说,却很少能读到当时他研究文学理论的文章。前些天翻读解放区文学刊物时,在《晋察冀文艺》和《华北文化》上,竟意外地发现了孙犁多篇未收入《孙犁文集》及《孙犁著作年表》的文章。这些佚文,多为文艺短评,以刊载于《晋察冀文艺》上的最多。现列佚文目录于下: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最擅长的是诗和散文创作。不过他也写了十几个短篇小说。四则童话小说甚为幼稚,我不拟置评。其他小说,除收入小说集《轮盘》者外,尚有《珰女士》(未完稿)。徐氏的这些小说,最早的一篇《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后改题为《春痕》收入小说集)写于一九二三年初春,发表于同年二月十一日出版的《努力周报》第四十一期上。最后一篇《珰女士》写于一九三○年年底,发表于一九三一年一月十日出版的《新月月刊》第三卷第十一期  相似文献   

16.
孙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绝的文学家。孙犁小说的背景大多是民族解放战争和生产合作化运动,时代风雷激荡着作者的创作激情,他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触展现了冀中平原艰苦卓绝、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情景和凸现的人情美、人性美。他的小说如一首首长诗优雅而清丽。孙犁小说的诗意美,美在情感,美在意境,美在语言。  相似文献   

17.
《村歌》是孙犁根据1947—1948年下乡参加土改工作的经验创作而成的中篇小说。本文通过对《村歌》的文本分析指出,在新的历史情势下,孙犁试图借助小说这一文学体裁,记录、反映并想象和建构革命的现实与远景。区别于同一时期大部分的土改小说,孙犁在《村歌》中并未着力呈现政策对现实的引导或两者之间的频繁互动,张岗村的土改运动主要被叙述为政策引导下村庄内生的革命潜能的引爆,土改中遇到的阻碍大多通过村庄中人半自发的组织、互助和话语创新得到解决。这一构造内含着孙犁对革命路径的想象,即革命不仅意味着对村庄的颠覆和改造,更存在着从乡村传统和日常人伦中生发出来的可能。但同时,在小说中,激荡的革命情绪最终仍然被回收为双眉个人情感的高扬,却也症候式地呈现了这一革命想象与现实的龃龉,和在新的历史情势下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一 孙犁是一个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这种风格的独创性,标志着他真正的艺术才华,确立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在文学青年与广大读者中的深远影响。茅盾精辟地概括了孙犁的创作特色。他说:“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风云初记》等作品,显示了他的发展的痕迹。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这无疑是很中肯的。然而构成这些特色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他的这些创作特点和艺术风貌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在研究孙犁创作风格时,这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从1912年进入教育界工作,至1988年逝世,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七十六个春秋。他先是从事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实践,再是进行教材和学生读物的编辑著述;新中国成立后又直接参加全国教育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叶圣陶是一位受人尊重的教育家。 叶圣陶从1914年开始写小说,当年就发表了教育小说《博徒之儿》,而最后一篇教育小说《友谊》,创作发表于1954年。就是说,叶圣陶整整写了四十年的教育小说。据统计,他创作小说(童话除外)共110余篇,而教育小说就有40篇,占三分之一强。象《潘先生在难中》、《抗争》、《倪焕之》等,都是叶圣陶教育小说中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20.
《士兵之家》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以战争为背景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该小说寓深刻的道理于简朴的描述以及平淡中追求变化的语言特色反映了作者一贯的艺术风格。在此将从直译与意译、文体风格及误译这三个方面探讨由杨九声先生翻译的《士兵之家》中文译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