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新柏拉图主义者, 普罗提诺更多地继承了柏拉图的审美理念, 并以三一本体学说为基础, 描述了如何从最低等的美上升到美自身的梯级上升的审美历程, 即从物体美到灵魂美, 再到理智美(美本身), 最后回到美之本原的太一, 强调了只有在与神相合一的神秘主义的宗教迷狂中才能达到至高至纯的审美境界.普罗提诺就是座桥, 通过这座桥, 古代美学和中世纪, 乃至近现代美学相连.  相似文献   

2.
“新柏拉图主义”一词系19世纪学者发明,指的主要是普罗提诺的哲学,其中对美的关注,前无古人.普罗提诺以“太一”改写柏拉图主义,应是提供了另一种灵魂拯救的途径.故他思想中的神秘主义部分后来被基督教主流意识形态吸收进来,有一种必然性.包括他将美的本因归原于神,在与心灵联姻的过程中,赋予艺术一种神圣意味,都对后代美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普罗提诺的太一、理智、灵魂是否为“本体”(hypostasis),以及他是否有基于hypostasis 的“本体论”长久存在争论。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澄清了hypostasis并非普罗提诺的专门术语,而是通过 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和基督教 “三位一体论”才变成指称最高者的特殊概念。Hypostasis的多义性必 须根据具体语境加以区分。在 《九章集》中主要表示相对具有独立性的实体或实存性。太一等三者更恰当地说是希腊传统哲学意义上的“本原”,它们共同构成普罗提诺本体论 (ontology)的解释核心。  相似文献   

4.
关于谢林前期哲学与普罗提诺的关联,学界已有不少探讨。这里通过细致梳理,指出自1804年《哲学和宗教》至1809年“自由论文”期间谢林对普罗提诺的了解是极其有限的,其对普罗提诺两度萌发的“兴趣”只是虚有其言。  相似文献   

5.
刘习根 《肇庆学院学报》2008,29(3):20-23,41
普罗提诺的“流溢说”中充满着浓厚的古希腊哲学精神。他将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论等结合在其中,形成了“太一”、“理智”和“灵魂”三大本原,这三大本原都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它们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论长期存在着“讽喻教化”和“吟咏情性”两种认识,两汉则是联系“言志”和“缘情”的过渡阶段,其诗学思想呈现出“情志合一”的面貌。由《诗大序》提出的“情志合一”的诗歌本体论,不断在诗赋创作和理论中体现。“志”乃是“诗言志”观念的延续与发挥,而“情”是更为有价值的提法,是文学思想萌发的标志,是诗学走向自觉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7.
“神人合一”思想是中国道教思想的典型特征之一。研究发现,道教“神人合一”思想的直接来源是西汉儒者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其间接来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根本来源则是远古和上古时期的“神人合一”思想。《太平经》“神人合一”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是对远古和上古时期“神人合一”思想的回归与超越,其实质则反映了修道之人对于人与人及自然和谐完美、与道合一、修道成仙之境界的追求与向往。《太平经》“神人合一”思想的提出,从形而上的层面为道教神学提供了本体论意义,从形而下的层面指出了修道之人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的可能性和途径,成为了修道之士的终极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8.
圣城拜占廷作为一个东方思想文化的汇聚之地深深地触动并启迪了诗人叶芝的创作灵感,并使得诗人的《拜占廷》与《驶向拜占廷》成为不朽的艺术篇章。圣城拜占廷及其思想艺术的辉煌存在既有当下的现实和久远的历史,又有永恒灵魂的佑助和显现;它不仅展示物质世界的流变不休,也引领着诗人永恒艺术和永恒生命的希望之途;《拜占庭》与《驶向拜占廷》意象的塑造既是诗人“历史循环”与“不朽艺术与灵魂”的见证,又是诗人民族文化复兴的前例,它所昭示是神圣火焰中的希望和回归永恒世界的航程,诗人凭借不朽的艺术之路和诗歌的永恒意象而战胜恐惧并获得永生。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美?这是传统美学的核心问题。普罗提诺更多地继承和发展了精神导师柏拉图的理念论关学观,以自己的三一本体论回答了美本身的问题,认为美不是物体关也不是灵魂美,关就是理智,就是神,但关本身还要回归它的本源,在一种宗教的神秘迷狂中与太一相合一。这种美即神的审美理念深深地影响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关学和近现代的宗教关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在对待“道”和“艺”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道”“艺”合一,他认为:“道进于艺”,或“道在于艺”。“技进乎道”是庄子思想的灵魂。同时庄子提出“道通为一”的思想:为达其目标必经分解合同之途。其一,“以道观分”,庄子的意思是,“分”与“成”是同一过程,不是“分”之外另有“成”,也不是“成”之外另有“分”,而只不过从一方面看是“分”,从另一方面看是“成”。“成”与“毁”亦然。庄子有关“分”、“成”、“毁”的论述是对中国古代工程技术设计思想的总结。其二,“不同同之”,庄子的意思是以道观人察物,万物虽种类不同,形态万殊,但其根本之道是同一的。“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就是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创新的目的。“道通为一”是将个体的“分”与整体的“合”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有分有合的境界,这是庄子技术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人类历史新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力量,是团结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的精神纽带。物质或非物质,乃至口头或书面,都是相对而言的,更多的情况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今社会生活中,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显示着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体现着当代广大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时代的理论宣传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考虑公众的需求,创新宣传模式,改进宣传方法,注意以“立”为主,“立”“破”结合,加强反映时代精神,适应实践要求的新理论和新知识的宣传普及,融政治性、思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重视互联网的理论宣传,占领网络新阵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3.
英汉跨文化语用研究的焦点问题涉及表层的语言形式的选择,以及深层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英汉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主导人们选择不同的语言规则,这些规则制约着语言形式,以至于在对待冲突或矛盾、提出请求、表示拒绝和异议的具体言语行为和事件中,这些语用规则既有对应,更有差异。深化对英汉语用规则差再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克服跨文化交际失误。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的侨务思想是邓小平科学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是新时期侨务工作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的侨务思想 ,包括拨乱反正与落实政策、发挥华侨作用谋取发展、凝聚侨力实现祖国统一。 2 0多年的实践证明 ,邓小平的侨务思想具有鲜明的务实性和时代性 ,对于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和发展我国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般地说 ,苏秦“合纵术”被世人冠之以权变之术。但从哲学角度予以考察 ,可以发现合纵术具备的深厚辩证法底蕴 ,主要表现在 3个方面 :合纵术建立的理论依据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矛盾 ;合纵术构思的思维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 ;合纵术全面体现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因此 ,苏秦的合纵术自发地合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 ,是处于朴素状态的有效的社会整合方法 ,对我国当前解决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意义很大  相似文献   

16.
石狗是雷州民俗文化之瑰宝。雷州先民视狗为灵物,唐代雷祖诞降的传说使雷州先民祭祀灵物之风遂盛;宋元时期福建莆田人的迁入,使这一灵物有了新的特征;明清之际大量汉人的到来,又形成了以汉族民俗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石狗文化体系。石狗从图腾崇拜、灵石崇拜到呈祥辟邪、守护神灵这一内涵的转化与发展,以及雕刻形制的具象、夸张和狮狗类型的多样性变化,呈现了雷州民俗文化浩瀚漫长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陪都各界功不可没。主要表现为国民政府适时地把收复台湾确定为重要国策,中共中央南方局热情帮助台湾同胞建立武装和统一组织,陪都台湾同胞踊跃参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的各项具体准备事宜。除此之外,一些国际文化团体也竭尽所能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要收复台湾的意愿,一些重要媒体及时传出中国政府和人民决心收复台湾的强大声音。  相似文献   

18.
从"等待"主体的自我分裂、"等待"内在维度的破碎性及"等待"对象的不自明三个方面论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的"等待"主题,揭示出这部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对现代世界、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及其精神危机深刻而敏锐的探索,反映了荒诞无所不在地把人桎梏于枷锁中。人在不断异化的过程中,"等待"也由传统意义上的外在行为状态固化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期东北地区的冬学运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冬学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教育广大农民的有效手段之一。建国初期,为了改变东北地区广大农民文化水平总体上不高的状况,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组织下,在广大农民的广泛参与下,东北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冬学运动。冬学运动提高了东北地区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促进了生产和各项中心工作的开展,树立了社会主义新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