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钱起任蓝田县县尉事,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钱起考》(以下简称《丛考》)已作了确凿无疑的考证。至于授职时间,《丛考》说: 上面所引的王维、钱起赠答诗写于春日,则当作于乾元二年。就是说,肃宗乾元二年春,钱起在蓝田尉任上。至于他何时始授此职,又于何时罢职,则均不可考。当然,我们知道,至德二载(757)十月肃宗返京时钱起已在长安,则他受命为蓝田尉,很可能是乾元元年(758)的事。笔者翻检《钱考功集》中有关诗作及史籍资料,认为《丛考》将钱起授任蓝田尉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一、诸家观点之检讨关于此诗的旨意,自中唐以来,众说纷纭,几如聚讼。今列举代表意见如下: 1、唐范摅《云溪友议》说是为严武镇蜀欲危害房■、杜甫而作。此说为《新唐书·严武传》采纳。 2、宋沈括《梦溪笔谈》认为是刺讽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而作。  相似文献   

3.
《文学遗产》1981年第二期孙昌武《王维的佛教信仰与诗歌创作》一文认为:王维曾到陕西眉县的太白山访问过马祖道一禅师。后该刊1983年第三期汪鹤林又著文,认为“马祖道一一生俱在南方”,王维诗中的道一不是马祖。最近翻阅佛典,偶有所得,认为王维诗中的道一正是马祖,只不过太白山不是陕西太白山罢了。  相似文献   

4.
一、诸家观点之检讨 关于此诗的旨意,自中唐以来,众说纷纭,几如聚讼。今列举代表意见如下: 1.唐范摅《云溪友议》说《蜀首难》是为严武镇蜀欲危害房琯、杜甫而作。此说为《新唐书·严武传》采纳。 2.宋沈括《梦溪笔谈》认为《蜀道难》是为讽刺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而作。 3.元萧士赟说《蜀道难》是讽玄宗天宝之乱幸蜀而作。  相似文献   

5.
王维早期行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对王维开元年间的行事进行了新的探索。认为 :(一 )王维与祖讠永曾在开元五年、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二年过从四次 ;(二 )王维被贬济州后 ,曾任职曲阜一带 ,于开元十三年春正月获赦还长安 ;(三)开元十四年夏 ,铨选后的王维被调任“淇上”,其于赴任途中曾还家一次 ,被后人定为伪作的《休假还旧业便使》一诗 ,即为王维写于是时。  相似文献   

6.
1、康怀远先生据《旧唐书·地理志》:“乾元二年三月后(江陵府)为荆州大都督府”的记载,以为诗中既出现“江陵”一名,断定诗就不可能写在乾元二年,这种说法是欠考虑的。《琐议》对此持异议,理由很充足。2、《琐议》认为这是一首热情奔放的诗,切合流放后忽然遇赦后所作的情况。这是合情合理的推断,我亦有同感。3、《琐议》谓此诗该是涛人接到赦书之时,顷间激情进发的形象的写照,而不可能是这以后写出的,理由是感情爆发点应在突受巨大触动的那一刻,不可能经过一段无  相似文献   

7.
一、《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诗系年考辨 《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一诗,就其艺术价值来说在李诗中并不是太重要的作品,但对于了解诗人的一段行踪却是很重要的资料。 詹鍈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系于乾元二年己亥,并注云:“《唐会要》卷七十一:“太平县开元二十三年六月置,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巴东县。’此诗之作当在天宝以后。  相似文献   

8.
关于水墨画之发生.唐末荆浩《笔法记》中写道:“夫随类赋采,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他评论玄宗朝代的王维的画是“笔墨宛丽”,又评论约与王维同时代的项容“用墨独得玄门”,评论代宗与德宗年间张璪是“俱盛笔默默……卓然不贵五彩.”这些都说明水墨画由此渐趋发展和兴盛的.但晚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初唐殷仲容“工写貌及花鸟,妙得其真,或用墨色,如兼五彩.”按文献记载.他作水墨画先于王维,作水墨画当以此人为最早.殷仲容作为画家不如说更以书家闻名于世,南宋《宝刻类编》卷二录有他所书碑文七种,其碑年代从唐初太宗贞观十年到则天武后久视元年,活跃年代在王维之前.  相似文献   

9.
杜诗论严武     
杜甫一生困顿潦倒,但结交往来不乏上流权要,如房琯、高适、严武之属,在这些人中,严武算是过往较密的,在杜甫一生可怜的仕宦生涯中,严武幕下的幕府生活就占了很重的比重。翻开杜诗,严、杜诗酒唱和、迎送酬答之作不在少数,据粗略统计竟达三十余首。这些诗又几乎集中在严武坐镇两川时期。严杜交往对杜甫后期的政治生活曾产生过一定影响,然而作为杜甫诗友的严武,在正史本传中却是一个聚讼纷坛的人物。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九严武本传载:……(武)前后在蜀累肆年,志逞欲恣行猛政。梓州刺史章彝初为武判官,及是小不副意赴成都杖…  相似文献   

10.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历来广为传诵的描写长江三峡的名作。但对这首诗和与它同时作的《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以下简称《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1]的写作时间问题,颇有分歧。《早发白帝城》一诗,一般选本注解及有的研究者都认为是乾元二年(759)春,作者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遇赦,将还江陵时  相似文献   

11.
传为蔡琰所作之诗有五言体和骚体的《悲愤诗》及《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虽然不能确定为蔡琰所作,但由其文字内容观察,作者十分贴近蔡琰的心灵声音。其后以《胡笳十八拍》为题目的续作者,唐代有刘商,宋代则有王安石、李纲和文天祥等人的集句诗。李纲和文天祥《胡笳十八拍》集句诗的历史意义可梳理为三个层次:一是延续王安石的《胡笳十八拍》集句手法,仿效蔡琰自述乱离身世的叙事模式;二是进一步确立了杜甫的文学地位,推崇杜诗为集句诗写作的取材典范;三是实践“以诗为史”,扩大了“诗史”的指涉范围。  相似文献   

12.
王昌龄论文学"南北宗",以北宗指北方汉魏风骨,以南宗指南朝文风,实际承继了魏征、李延寿等关于南北文风不同的说法。王昌龄论"意"提出很多重要思想,他所论之"意",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指诗中主旨,又指作品主旨体现出的思想境界,还指构思之意和感兴之意,指诗歌创造的丰厚意蕴。王昌龄"格高"说,是提出一个层次比较高的艺术审美境界。关于声律,王昌龄也提出很多看法。王昌龄论格律调,提出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是一个完整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新近公布的《刘复墓志》的主体部分为刘复自撰,不仅完整介绍了刘复生平,而且述及他在天宝年间与王昌龄、李白交往之事,据此我们可以完整地认识刘复其人其诗。墓志中关于刘复早年生活的介绍不仅可让人了解到天宝学子的修业方式,而且还可对天宝年间以江宁为中心的江南诗坛有更真切的了解。这为解决天宝文学中几个悬案,如王昌龄被贬龙标时间、王昌龄在江宁主持雅集及授学之事,也提供了重要佐证,据此可对著名的《琉璃堂诗客图》做出新的解释。借助这方墓志,我们可对盛唐时期京城之外的诗学活动有更具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王竹村是曹寅的诗友,有研究者曾指出"曹寅希望王竹村能把曹頫教育成才",但未能引起重视,本文考察了与王竹村有关的诗作、跋记及《江都县志》,发现王竹村和王允文是同一人,他确实做过曹頫的蒙师;在这个基础上,本文再进一步推断曹頫"自幼蒙故父曹寅带在江南抚养长大"的起始时间是康熙四十八年春夏之交,宋和《陈鹏年传》所记载的回答康熙皇帝提问的"织造幼子",不是指曹頫,而是指曹颙。  相似文献   

15.
张志和、韦应物、戴叔伦、刘长卿、王建的长短句词,是词体发生史中间的重要链条。此五位词人中,其中四人的人生经历都有着与宫廷生活密切相关的关系,张志和曾经待诏翰林,韦应物、戴叔伦有着早年在宫廷三卫、诸卫的人生经历,王建有过太常丞的仕宦经历,因此,他们成为李白宫廷应制词之后的传人,并连接着以后温庭筠和花间体的宫廷风格词体写作。  相似文献   

16.
韦庄的《又玄集》是《唐人选唐诗》十种之一。它具有如下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选了杜甫的诗歌,而且将杜甫的诗歌录在首位;二是所选的杜诗,除《春望》外,其余诗作(《西郊》、《禹庙》、《山寺》、《遣兴》、《送韩十四东归觐省》和《南邻》等)均为杜甫寓居成都或在成都附近所作。韦庄的《又玄集》存在的这两个特点与韦庄对杜甫的推崇及韦庄以"清词丽句"为选诗的审美标准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重妙悟、倡兴趣、标举盛唐“气象”,极崇李杜,亦激赏孟浩然,独于王维很少涉及。拟从严氏理论与王维诗歌的离合入手,浅论《沧浪诗话》不论王维的原因:在根本上,严氏的用世之志与王维诗中佛理禅意具有隔阂;在风格上,严羽推崇雄壮之美,激赏李白的豪迈飘逸和杜甫的沉郁顿挫,而对王维诗“不落人间声色”处,则有意排斥;就人生体验看,严羽身处季柬,布衣一生,其个性气质、人生境遇与身处盛唐、“富贵山林两得其趣”的王维迥异,而更接近于“不才明主弃”的孟浩然。  相似文献   

18.
刘长卿曾自称为"五言长城"。"五言长城"究竟指什么,历来说法不一。一般人认为指五言中的长篇,也有人认为指五言中的短篇,即五言近体。实际上,"五言长城"应该理解为刘长卿对它的偏爱、实际创作数量的众多以及对其五言诗价值和艺术成就的倚重。  相似文献   

19.
日本汉诗的西传,虽在学界几乎无人染指,但却是体现中日文化互动的一个重要课题。宋代杨亿《杨文公谈苑》中所收日僧寂照诗一首,可谓日本汉诗西文公谈苑》的这首汉诗实现了对故乡的回流。日本汉诗的西传,对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认知意义,自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摘要: 赋得诗是随着南朝文人即席分题赋诗的出现而产生的诗歌新类别。在命题上,唐前赋得诗一般采用“赋……得……诗”、“……赋得……诗”、“赋得……诗”的形式。在题材上,唐前赋得诗主要指向咏物、咏诗、咏史、赠别。在形式上,唐前赋得诗主要是五言四韵,至于七言、杂言的赋得诗,四韵以外的赋得诗,都很少;绝大多数押平声韵,押仄声韵和换韵的情况比较少见;分韵赋诗和题中用韵的情况也已经出现。唐前赋得诗创作推动了南朝永明体、宫体和以陈后主为首的三个诗歌创作群体的形成,对南朝诗歌不断追求“新变”产生了影响,推动了齐梁以后诗歌题材的大发展,也使齐梁诗歌诗体短小、精雕细刻、讲究四声、语言绮艳的特点进一步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