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林先 《兰州学刊》2009,(12):34-40
公司的本质规定性是营利,强加于公司人之上,就强化了公司人作为人所具有的目的性,形成了公司人“指向性”的类特征。公司人自利的主体承栽着“指向性”;公司人思维控制着“指向性”所指;公司人之外的物或关系是“指向性”所指之物。最后,基于“指向性”提出了公司管理的应用举例。  相似文献   

2.
一何谓历史的尺度?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人们还把自己的活动当作对象来进行评价: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后退,是历史的发展还是历史的停滞。而这种评价的标准,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的尺度。在以什么作为评价历史的尺度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类历史观的对立。神学家把上帝的意志看作历史的尺度。法国唯物主义者则认为人的欲念、动机是历史的动力。因而人的某种思想原则便成为历史的尺度。黑格尔把历史看作是不自觉地,但必然是为了实现绝对观念这一预定的理想目的而努力,这同一绝对观念便是他最高的历史尺度。费尔巴哈抛弃思辩的绝对观念,立足于人本主义,所以他主张以人为“一切事物、一切现实性之尺度”。他所说的“人”,是指作为族类的人,所以他又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本质上是人一发展—辩证法的统一。现实的、具体的每一个创造性的“人”。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发展”,以及作为人自己解放自己的自由的理论表征的“辩证法”,是科学发展观的三大理论基础。只有深刻把握了其理论基础,才能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清廉就是清白廉洁,它是指人的行为品行正派,清正无私,克己奉公,不贪污腐化奢侈浪费,不行贿受贿,不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清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之一。   古语常说:“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行道则兴,背道则崩”;“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德不孤者其业昌”;《明史·曹端传》中说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生明,廉生威……”。这些千古流传的名言被历代清官奉为座右铭。   我们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书法创新必须有中国特色黄绮近来阅读书法报刊,先后看到一些书法新作,自己不免大吃一惊!一惊是自己搞了几十年汉语文字研究,到头来变成了“文盲”;二惊是分明作品摆在面前,怎么我自己却“目中无物”呢?请恕不敏,聊作解人。作品选刊有标题为(待考文字系列)者...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围绕“从全部历史直到共产主义的实践进程中考察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等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论的若干基本观点,探讨了《手稿》对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科学价值。文章认为:人类的全部历史直到共产主义都是与使人成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的发展史相一致的,美,应当放到人类的全部实践进程中考察;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成为人的感性意识的对象,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获得审美;人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即客观事物规律性(“真”)和人自身“内在的尺度”即人类自身发展的目的与要求(“善”)这“两把尺度”来进行实践,通过掌握了的真和实现了的善的不断趋于完美的统一来实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目的,通过对于美的追求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王彩云 《南方论刊》2009,(10):87-88
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关键环节,其核心思想是以形象——意象——想象为基础的小他者伪先行论。拉康的先行论,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抢占了我的位置,使我在无意识中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不是我的他物作为自己来加以认同。试图用镜像理论来解释和分析中国电影对女性荧幕形象、社会身份的双重塑造和影响,希望能够拓宽中国电影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亚理斯多德的四因说考察了他的美学思想产生的根源。亚理斯多德的个别蕴涵一般、必然和规律的形式观成为他典型理论的哲学基础; 质料因、形式因和动力因给亚氏的艺术摹仿论注入了新的深刻的内容; 从出于目的因的有机整体概念使亚氏要求艺术要成为整体; 四因相互关系的尺度又产生了亚氏的尺度理论, 这种尺度决定美、艺术性、效用和合目的性在事物中的存在; 寻找最终的“不动的第一动者”的动力因观点使亚氏把“静观”作为文艺的最高主题  相似文献   

9.
尼采哲学散文、格言式的表达方式,往往使人们感到,他的哲学随意而松散,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作为一个思想整体,尼采哲学有其清晰的逻报线索,那就是,以人为核心展开其思想,人的本质、人的超越、人的超越的条件和途径──文化的重建,以此构成了尼采哲学的内在精神。自有哲学以来,人的问题一直是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认识你自己”、“人是万物的尺度”、“我思故我在”、“平等、自由、博爱”等,表明了不同时期的哲人对人的浓厚兴趣。但把人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并使这一研究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则是现…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是作为他实践自己创作主旨的秘密代码而存在着的。在他所构建的湘西小说世界里,写于1932年以后的小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这一年,沈从文走出了自己的精神误区,他高扬起“民族品德”和“人的品德”重造大旗,作为自己小说创作的追求。沈从文...  相似文献   

11.
形而上学的超越就是关于存在者的本质之维和实存之维的追问;现象学以“回到事情本身”的姿态为自身开辟道路。现象学视域中的“超越”有这些取向:只有进行着的体验和其所构成者才能被视为真实的东西,由此可以回溯到原初的奠基者;“人”基于本己的有限性和可能性而作出本真的决断;就趋向于神圣物的人而言,他是超越自身和所有其他生物的存在者;其超越意味着对最高价值的仰承;人是那进行着超越活动的未知数。  相似文献   

12.
王媛 《阴山学刊》2006,19(4):73-77
《庄子》中的“逍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物而物于物是逍遥之最低层次,物物而不物于物乃可做到相对的逍遥,而无待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庄子主张丧我、解悬、无用等养生之道,就是为了达到逍遥的人生境界。庄子热忱地爱慕着“逍遥”,以逍遥之笔去道说“逍遥”,从而使《庄子》具有了独特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3.
费孝通的和谐文化观主要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三个层次。只有达到了美美与共,才能实现“天下大同”的和谐文化。这一和谐文化观贯穿了费孝通个人的学术文化自觉、民族文化自觉乃至关于人类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4.
宋道贵 《兰州学刊》2008,(11):17-20
王阳明的良知教以人之道德实践作为归宿,即良知作为人先天的道德意识,它是判断一切现实是非善恶的标准,顺良知之发,则一切行为无不合天理,由此王阳明强调“致良知”为学问的主脑工夫。而另一方面,当王阳明的视野从人类社会扩展到整个宇宙时,良知又超越了作为心之本体的存在形式,上而为“造化的精灵”,它“与物无对”,它“生天生帝”,天地万物都以之作为存在的基础与本质,这样在存有论的意义上良知就成为一种实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牟宗艳 《文史哲》2003,(6):121-125
老子的治国理念是老子哲学宇宙观、人生观、思维方式等在政治生活领域的延展,是其哲学理性对社会政治技术层面的精神观照。它以"无为而治"为核心,以自然主义为外在特征,以人文主义为内在本质,构建出老子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内圣外王"之道。  相似文献   

16.
杨国荣 《文史哲》2004,1(6):115-124
以理想的实现为指向,自由既涉及对象世界,也关联着人自身,对象世界的存在与人自身之"在"、人与世界关系的肯定性与否定性、实然与应然在走向自由的过程中相即而非相分。作为自由的主体,人更多地体现了整体的品格;自由与自因、作为整体的"我"与行为之因的重合,则使人的自由与因果制约扬弃了外在的紧张而呈现出内在的相容性。以"必需"和"外在目的"的扬弃为前提,人向自身的回归与人的自我实现、潜能的全面发展与人格之境的提升赋予自由的历程以价值的内容。作为人的历史走向与价值目标,自由体现了存在的多重维度和丰富意蕴,展示了存在与价值、世界之"在"与人之"在"的统一,并从实践的层面,彰显了存在的具体性、真实性。可以看到,正是在以上方面,自由展示了其形而上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的性善论是其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内因。从人性本善 ,推断“仁民而爱物”即有仁爱之心的民众才会去爱护万物 ,这是孟子的生态伦理定律。“仁民而爱物”命题还揭示了“功至于百姓”(仁民 )要与“恩足以及禽兽”(爱物 )相统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孟子提出的儒家理想生态社会充分贯穿了“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理念。孟子主张实施仁政 ,以德治国 ,反对发动战争 ,这对保护生态资源是有积极的生态伦理学意义的。孟子“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生态伦理责任观看到了人类取之于自然 ,靠天 (自然 )吃饭的重要性 ,提倡树立永葆自然资源造福于民的生态责任意识 ,这对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是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市场经济对人本身发展的作用 ,是人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根本。人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创造出市场经济的生存方式 ,通过这种生存方式 ,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生命本质之间形成普遍的转换关系。把“自由人”及其自由个性的生成确立为研究市场经济与人的关系的主题 ,从而把市场经济、自由和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这样的意识中研究人的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中的人 ,才有可能真实地理解人的自由与自由的人。从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视角来说 ,市场经济的历史地位在于促成“世界历史性、真正普遍的个人”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普希金演说" 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根基主义思想推向了顶峰.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纪念普希金为契机, 重申了普希金及其作品对看待俄国历史和当下现实的积极意义, "演说" 的焦点仍然是关注知识分子与人民的关系及为俄国未来道路的忧思, 囊括了其根基主义思想的核心要素. "普希金演说" 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亦对后世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其历史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托马斯·希尔是环境美德伦理学领域里举足轻重的人物,其主要的环境美德理论思想是"恰当的谦逊"理论。"恰当的谦逊"是衡量事物重要性的一种态度,它要求人们承认"没有知觉的自然"的重要性,正确地理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托马斯·希尔希望人们克服自负和无知,以拥有"恰当的谦逊"。但是,他在论证自己的理论时却呈现出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并且存在阐述不充分的缺陷,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批评。尽管如此,他的理论对环境保护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