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淑杰 《南方论刊》2008,(2):86-87,85
中国文化思想以“和”为贵,“和”代表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理想。千百年来,华夏儿女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寄予了“和”的理想,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更以“和”为至境。人们对“和”的追求广泛而强烈,从天地和合、天人合一、人人和合到具体的物之和、艺之和乃至心之和。“和”观念对中国艺术的境界、对作家主体的人格修养、对文学风格的形成都曾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旸 《北方论丛》2015,(5):14-17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识到了“言语”的神圣性和重要性,并在“孔门四科”中专门设立“言语科”,对于“言语”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讨论。“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孔子对待语言的方式和策略的总的纲领。对“巧言”的批判态度构成了孔门言语的基本准则,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对后世文学观有着深刻影响的三种言语观,分别是“讷言”、“雅言”和“辞达而已”;以“仁”的标准来要求语言修辞,以语音的雅正和语词的文饰来要求语言的表达,以“礼乐文化”来要求语言的内在意义,这样的孔门言语观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混同“自我”、“主体”、“本体”,着力于建构超时间的“先验主体”或“先验自我”(“自我同一”)。马克思在对西方哲学“先验主体”不断解构的过程中,对“时间”寄予现实的关注,不仅把“时间”还原到原初的感性时间,对处在个人感性时间中的现实的人的生命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关系予以深沉的关注,而且通过对“历史时间”的探究,指明了人只有靠历史(活动)才能维持自我的同一,从而彻底置换了先验哲学的问题提法和答案。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策以来中央电视台传播价值观的历时态演进和共时态特征做些梳理,我们进行了学术考察。对于历时态演进我们划分了这样四个时期“省悟拓展期”、“反思厘定期”、“调适推进期”、“提升强化期”,并互动考察了变化着的电视传播方式。对于共时态特征我们又对中央电视台传播价值观的“终极性传播价值观”与“工具性传播价值观”分别进行了考察。尤其是在对“工具性传播价值观”的考察中,又以分层研究的方法,对中央电视台的“政治传播价值观”、“经济传播价值观”、“文化传播价值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中和”思维的精义是“执两”、“用中”、“行权”,三者相互为用,即把握矛盾着的两个极端(“两”),肯定事物与概念相对安定的质(“中”),以达到“和”的目的。为此,必须实行“权”,即所谓“反经合道”。儒家强调“执中”,形成了系统的“经”的理论;兵家强调“行权”,形成了系统的“权”的理论。二者的结合,就是老子的“以正治国,以专用兵”论。中国古代的“中和”思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古代国家管理中发挥了理论指导的作用。国家管理,说到底,就是对国家生活中一些重大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中国古代的国家统治者用“中和”思维处理中央统权与分权的关系,国家变革与稳定的关系,管理中用严与用宽的关系,对军队御与不御的关系,对边远地区怀柔与威服的关系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进行国家管理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初,新文化同仁所倡导的“启蒙”,完全取诸于西方的“近世文明”,他们高举西方“近世文明”之精髓———“科学”和“民主”这两大旗帜,激烈地否定传统,倡导西化主义,翼图通过启蒙,去除中西文明间的巨大落差。这种启蒙,充满着对英、法、美的幻想,寄托了这些知识分子们的价值理想。一战结束,协约国获得胜利。这在中国知识分子看来,是以英、法、美所代表的“民主”,战胜了以德、奥所代表的“专制和军国主义”,是“公理战胜了强权”。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更是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陶醉和幻想。中国人都把山东…  相似文献   

7.
西方哲学发展到现代出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向:这就是对“语言”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探究。这一探讨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语言”形式的逻辑分析;第二,对“语言”(言语)实际运用方式的考察;第三,对语言“存在”意义的阐释。而这三个方面实质上分别表现了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的三种境界─—“真”“善”“美”西方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对“真”的追求,首先是从批判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倾向开始的。在一些哲学家看来,传统哲学提出的许多形而上范畴和命题(例如“理念”、“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等)不仅在经验中无…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旨归,对以资本勾连起来的现代性和资本主义进行武器性批判。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哲学人类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政治学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异化的人”,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特洛伊马一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同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的人”提供了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和谐”这一概念的历史考察和意义解读,指出就人类目前的现实处境而言,“和谐”的范畴更多地指向社会构建的理想或者观念,其含义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的内心与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到和谐。但是,这种解释的出发点是“自我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固定思维模式,因而造成对宇宙间其他物种、其他生命存在的忽视,使得“和谐世界”的构想不尽圆满。佛教较早和较全面地确认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存在,形成了以“众生平等”、“不杀生”和“众生即佛”等为核心的众生观,对目前构建“和谐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1年以来,江泽民同志就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连续三次发表重要讲话,把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定位为“两个不可替代”,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四个同样重要”,对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提出了“五个高度重视”和“五点要求”,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五四”的重读,就几个有关“五四”的敏感话题发表了看法,对以下观点作了详尽的分析:所谓“五四”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所谓“五四”在文化上的“欧化”倾向严重丧失了“民族主义”的立场;所谓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期的文化失范、价值无序、道德失落等问题是由于“五四”对传统道德的批判过了头;所谓“五四”在社会革命和政治经济关怀方面有所缺失。文章认为,随意抹杀“五四”的历史功绩是一种轻率的、不严肃的态度。如果能以较为客观的态度,将“五四”摆到本世纪文化发展的特殊语境中考察,我们就能看到,本世纪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五四”的开创之功,“五四”所提出的许多文化命题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墨经》是我国先秦逻辑思想之集大成者。近十余年来,我国对《墨经》逻辑思想的研究、挖掘更趋深入,可谓成果累累。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有些墨学研究者以西方传统逻辑的框架和术语诠释的“墨经逻辑”,是否反映了《墨经》的逻辑原貌,是令人怀疑的。本着光大里学的目的和百家争鸣的精神,我们将自己的疑惑提出讨论,以求正于逻辑界同仁。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兼名”、“一周而一不周”和“三物论式”诸项给予辨析。一、关于“兼名”《墨经》本无“兼名”之说,而只有“兼”、“体”之论,这当属事实。由于苟子对“名”有“单”、“兼”之…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词频统计法,分析了《中国翻译)2001年~2006年发表的694篇论文的题名,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国内翻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动向。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体上,我国目前翻译研究的范围较广,视角较多;对“认知”、“诗歌翻译”、“翻译单位”、“公示语的翻译”(包括“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住名称的翻译”、“电视新闻和电视栏目名称的翻译”)、“解构主义”、“美学”、“翻译(学科)的有关历史问题”、“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等问题的关注有较明显增长趋势;对“归化与异化”、“翻译技巧”、“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术语翻译”、“大学英语教学”、“科技翻译”、“可译性”等领域的关注近年来则有消减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一、提出广义化的和合观念是包括超和合、自和合在内的超耦合观念。二、论述了超耦合、自随机的意义,自随机性的基本特征;阐释了“充分的超耦合可导致自随机”这一基本论断和表述了由此引伸的其他四个论断。三、指出了“中介—和合”准则是“超耦合—自随机”理论的展开和具体化。并在此意义下,表述了中介的定义,对中介做了初步的分类。接着从中介在形成和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中介作用的非唯一性、不确定性和创造性,中介的动态补偿干扰与保持和合稳定的能力,“中介—和合”准则与科学预见的相容性等四个方面对“中介—和合”准则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老子》中涉及“超耦合”、“自随机”、“和合”、“中介”等的相关概念及论述做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5.
“超人”学说向来是尼采思想研究的焦点,学界对“超人”概念的理解见仁见智。先前,“超人”被理解成一实体范畴,或理解为生物进化意义上的高等种族;或解为天才式的杰出人物,即人中之王;或解为人类未来时代的新主人;甚至视作“超动物”、“准上帝”、“新神”。总之,把“超人”当成目标和结果。而后,人们对“超人”的理解超越了“实体”视城,把它解构成了一个过程性范畴,即把它视为人自由创造、自我超越的一过程,强调“超人”的生成性含义。显然,对“超人”的第一种理解,以根本上背弃了尼采借用“超人”概念的用意,使其本体化…  相似文献   

16.
论动态词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动态词义葛本仪,刘中富目前大家对“什么是语言”、“什么是言语”,以及“语言与言语的关系”等问题,已基本上取得了共识。但是认真思索一下,又不难发现,在我国的语言研究中,对区分“语言”和“言语”以及“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还是停留在语言理论研...  相似文献   

17.
“义”与“感情”分别作为婚姻的一般条件利弊互见。“义”较之于“感情”,在对婚姻本质的揭示上,更准确、客观一些。并且,“义绝”之“义”有效实现了婚姻制度与整个法律体系的贯通和协调,在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指引方面,具有明显的正向立法价值。将“义”与“感情”作比较,不是试图从立法上用“义”来取代“感情”,而是要进一步说明,法律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性,无论是政治家、还是立法者,必须正视和尊重法律科学的规律性,以此来改进我们的立法。  相似文献   

18.
作为对“族际主义”取向的替代,边疆治理“区域主义”取向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与认可。但十多年来,边疆治理“区域主义”取向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提出阶段。根据边疆问题性质和影响的范围来确认“区域”所指,超越了“区域主义”取向边疆治理中行政区域划分的“区域”内涵,这种认识与思维以及体现出来的治理思维称之为“域际主义”取向。与“区域主义”取向范式对比,“域际主义”取向下边疆治理的理念、范围、主体与方式更明确、更清晰、更具体。“域际主义”取向推动了“区域主义”取向向前发展,促进了对边疆治理内涵的整全性理解。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指出:“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要坚定“四信”意识。然而值得心忧的是在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中,的确存在信仰迷失、信念动摇,信任不足、信心下降的问题,即“四信”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加强“四信”教育,解决“四信”问题,就成了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四信”问题属于思想问题,要重新树立和巩固人们的“四信”意识,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自从巴门尼德开了追问“存在”的先河后,一方面,对“存在”作形而上探究逐渐成了西方哲学的传统;另一方面,经过柏拉图的润色和亚里士多德的改装,对“存在”作实体化理解的实体主义观点占据了西方存在论的主导地位。然而,将“存在”本身实体化,其实只是将“存在”作了存在者化的处理,而决非是对“存在”本身的揭示。这种做法不仅丝毫无助于对 “存在”本身意义的澄明,反而导致了思想对存在本身的“遗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