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早对“互文”下定义的是唐人贾公彦,他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仪礼注疏》)。这就是说互文的内涵具有互相体现、互相渗透、互相补足的作用。本文所谈的互文即贾公彦之说。  相似文献   

2.
互文是《诗经》中常见的一种修词手法。我们求之古籍训释,发现《诗经》中的互文可分两种类型: 第一类: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同时说两件事,一件只说相关的一面,而被省略的另一面靠互相补充说明而得知,如: 《周南·关雎》:二章:“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三章:“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言琴瑟钟鼓友乐之。 《召南·采蘩》:首章:“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二章:“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传:“之事,祭事也。”疏:“序云可以奉祭祀,故知祭事。祭必于宗庙,故下云宫,互见其义也。” 《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疏:“此二句互文而同兴。葛言生则蔹亦生,蔹言蔓则葛亦蔓;葛言蒙则蔹亦蒙,蔹言于野则葛亦当言于野。言葛生于此延蔓而蒙于楚木,蔹亦生于此延蔓而蒙于野中。”  相似文献   

3.
《说文》无“其”,有“丌,下基也。”段注:“字亦作元,古多用为今渠之切之其;《墨子》书其字多作元,元与丌同也。”《说文》又有“丌,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从丌,丌亦声,读与记同。”段注:“《大雅》‘往■王舅’,假借为语辞也。《王风》‘彼其之子’笺云:‘其或作记,或作己,读音相似。’《郑风》笺云:‘忌,读为彼己之子之己。’《嵩高》传曰:‘远,己也’.笺申之曰:‘己,辞也,  相似文献   

4.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六《公荐门》云: “韩文公(愈)、皇甫湜,贞元中名价籍甚,亦一代之龙门也。奇章公始来自江、黄间,置书囊于国东门,携所业,先诣二公卜进退。偶属二公从容,皆谒之,各袖一轴面贽。其首篇《说乐》。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僧孺曰:‘乐句。’二人因大称赏之。问所止。僧孺曰:‘某始出山随计,进退唯公  相似文献   

5.
复语,是指古代汉语中连续使用两个或几个同义词的现象。正式使用“复语”这个名称来称呼这种语言现象的是裴学海。他的《古书虚字集释》卷一“以”字条“‘以’犹‘为’也”款下列出八条书证,其中七例是“以”、“为”二词连用。裴氏按云:“凡连言‘以为’者,皆是复语。‘以’亦‘为’也。”复语,刘淇则称作“重言”。其《助字辨略》卷二“应”字条引杜子美诗“蓬莱足云  相似文献   

6.
《楚辞·九章·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鼌吾以行”句,叔师《章句》云:“甲,日也。鼌,旦也。屈原放出郢门,心痛而思,始去正以甲日之旦而行。”洪补曰:“鼌、晁并读为朝暮之‘朝’。冯衍赋云:‘甲子之朝兮,汩我西征。’”两说并无分歧。以往治《骚》者,白朱子至郭老,均因王说,殆无疑义矣。《杭州大学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三期刊载薛恭穆《<楚辞>解诂》云:“古人用干支纪日,甲之,即‘甲子’。之、子古字通。”为示不掠人之美,又把此项发明权归于洪庆善:“视洪氏此语,意在说明鼌字之词义,实际上却已将‘甲之鼌’即冯衍赋之‘甲子之朝’的消息传告给读者。”薛文认为:“冯衍赋此句内容与句式显然是模拟与糅合《九章·哀郢》这句‘甲之鼌吾以行’与《招魂》:‘汩吾南征’两个分句而成。所以‘甲子之朝’一语,正好可以作为此句的注脚。”又引《左传·僖公五年》:“八月甲午,晋侯围上  相似文献   

7.
“行李”辨正“行李”一词,先秦义为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襄公八年》:“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又作“行理”,如《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辰星《释“行李”》一文以为“在古代,李、理二字同属来母、之韵(先秦古韵当称‘部’,不称‘韵’,此当为笔误——笔者),  相似文献   

8.
[媚痴、抹达]《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点校本)卷一五《龙境伦禅师》:“师曰:‘作么生是黄云郎当媚痴抹达为人一句?’僧无对。”(948页)庚案:“郎当”,言疲惫不振貌。“媚痴抹达”则颇费解。考《容斋随笔·四笔》卷一:“柔词馆笑,专取容悦,世俗谓之‘迷痴’,亦曰‘迷嬉’。中心有愧见诸颜面者,谓之‘缅’。……虽为俚言,然其说皆有所本。《列子》云:‘墨尿、单至、蝉、憋四人相与游于世。’又云:明、唾倭、勇敢、怯疑四人亦相与游。’张湛注曰:”墨音眉,屎,敕夷反。《方言》:江淮之间谓之无赖。眼音缅,音殓,《…  相似文献   

9.
《论语·为政》云:“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何晏《集解》云:“孔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杨伯峻《论语译注》把“周”译为“团结”,把“比”译为“勾结”,注云:“‘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由于《论语》的影响甚为广大,所以人们便以为古代的“比”在表示人与人之间  相似文献   

10.
释谿阬     
《尔雅·释诂》:“壑阬阬徵隍漮,虚也”.郭《注》:“壑,谿壑也.阬阬,谓阬錾也.隍,城池无水者.《方言》云:‘漮之言空也’:皆谓丘墟耳.膝徵未详”,邵晋涵《正义》:“壑者,《大雅·韩奕》云:‘实塘实壑’.《左氏襄三十年传》:‘吾公在壑谷’,《郊特牲》云:‘水归其壑’.郑《注》:‘壑犹坑也’”,郝懿行《义疏》:“《释言》云:‘隍,壑也’.郭《注》:‘城池空者为壑’.《诗》‘实塘实壑’,《释文》‘壑,城池也’.《郊特牲》云:‘水归其壑’,郑《注》:‘壑犹犺也’.是壑有二训:《郊特牲》之  相似文献   

11.
谭正璧先生在《话本与古剧》中对《夜半乐打明皇》题目的解释为:“‘夜半乐’为词调名:‘打,字与‘打字谜’的‘打’字同义。”这个“打”字,乃习惯上各种动作的代称,如:“打水”、“打草稿”之类.不含敲击、拍打之意。文章认为,《打青提》、《夜半乐打明皇》等剧目中的“打”字应源于中国古代戏曲表演中的“打诨”传统与扮演人物之意。  相似文献   

12.
“互文”是文言文中常遇到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修辞方法。所以称它“互文”,就是句子中两个词的词义互补补充,把各举一边而省略的部分前后互相补充,构成一句完整意思的话。譬如《木兰辞》中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象这样的句子,如不懂得这里有一种互文现象,就会把它讲成“将军身经百战,全都战死了,而壮士出征十年(或多年)终于活着回来了”。这就必然酿成笑话。如果懂得:“将军……壮士……”句中有“互文”现象,就会这样正确地解释:“有的将军、战士身经百战而壮烈牺牲了,有的将军、壮士出征多年终于凯旋而归了。”这样讲解,于情合,于理顺。由此可见,我们读古文掌握了文言文中的“互文”现象,便能文从字顺,把文章理解得合理。  相似文献   

13.
鲍照《芜城赋》中“孤蓬自振,惊砂坐飞”的“自振”、“坐飞”何解?李善《《文选》注云:“无故而飞曰坐飞。”张相《诗词曲语汇释》谓“无故而飞,犹云自然飞也,坐亦自也,坐与自为互文。”其余如上文所举各注家,大抵袭用李、张之说,只《古代散文选》释“自振”为“自己飘转”,《历代散文选》释“自振”为“无风而飞”。  相似文献   

14.
省文考略     
省文,是指古代汉语里在词语中省去本当使用的字眼的语言现象。首先使用这个术语的是清代刘淇之《助字辨略》。例如:于又《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汉书·成帝纪》作“于蕃时雍。”应劭云:“言众民于是变化,用是大和也。”愚案:训“于”为“于是”者,以“于”为省文也。如又《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公羊春秋·隐公五年》:“郑伯克段于鄢。”《传》云:“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注云:“如,即不如,齐人语也。”愚案:“如”之训“不如”,犹“可”之训“不可”,省文也。  相似文献   

15.
互文,又称互文见义,这是一种典籍中常见而又常被人忽视的修辞手法。它在古今汉语中大量存在,经常出现,散体文中有,诗文中尤多。对互文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学习古今汉语,避免错会文意。 互文辞格,古人早就注意过。唐人贾公彦在其《仪礼义疏》中说:“凡言‘互文’者,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三都赋》的真实内涵及其价值,赋作成于何时,实为问题的关键。本文即从这一问题出发.结合左思生活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及其生平、思想和创作的实际,探究此赋的现实意义及其与大赋传统的关系。左思赋成《三都》的时间,其说不一,直到今天仍为左思研究中的一大疑难。较有影响的说法有三。傅漩球认为赋成于太康元年(28O年)之前;‘’‘牟世金、徐传武认为完成于“295年左右”;”’陆侃如则系之于左思的晚年。’“且每一说法,各有其立论的依据。《文选·三都赋序》注有云:“三邮者,刘备都益州号蜀,孙权都建业号吴,曹操都邮…  相似文献   

17.
鬼谷先生其人、其著、其术,留下颇多疑窦,似真似幻.扑朔迷离,历代研究者很多,却难以形成共识,今择其三项,尝试辨之,以求教耳。一、其书非伪辨历代争议颇多的是,《鬼谷子》一书是不是鬼谷先生之作,异议有两种:;一种认为,鬼谷子是苏秦的托名,《鬼谷子》就是《苏秦书》;一种认为.鬼谷子是子虚乌有、亡是公一类,其书是后人伪托。力持异议的有: 梁阮孝绪《七录》录有《苏秦书》,乐壹注云:“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也。”乐壹曾注《鬼谷子》三卷,此注引人注目。张守节《史记正义》不仅引用乐壹注文而且提出论据,断言:“《鬼谷子》有‘揣’及‘摩’两篇,言揣诸侯之情,以其所欲切摩,为揣之术也.按:《鬼谷子》乃《苏  相似文献   

18.
杨慎《词品》多纰漏罗烈杨升庵《词品》卷二云:《草堂诗馀》‘朦胧淡月云来去’,齐人李冠之词,今传其词而隐其名矣。冠又有《六州歌头》道刘、项事,慷慨悲壮,今亦不传。按,“朦胧淡月云来去”,乃《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一词上片之结句。此词《尊前集》题李后...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什么是祥瑞、瑞应、符瑞、祯祥? 祥:吉祥、《说文》:“祥,福也。”一云善也。段注:“凡统言则灾亦谓之祥,析言则善者谓之祥。”征兆有时也可谓之祥,如《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瑞是什么呢?《说文》:“瑞,以玉为信也。”段玉裁注:“典瑞,掌王瑞,王器之藏,注云:‘瑞,符信也’。瑞为圭璋琮壁之总称,引申为祥瑞者,亦谓感召若符节也。”《春秋左传》杜序:“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论衡·指瑞》“异物见则谓之瑞。“祥瑞,可以和事件同时,或先或后出。既可以作征兆,也可作证明。祥瑞一  相似文献   

20.
叔瞻考     
《左传》中谓叔詹乃郑人,而《国语》及《韩非子》中则谓为曹人。古籍既有出于前人伪撰者,亦有经后人窜改者。笔者以诸书相比勘,确认《国语》《韩非子》以为曹人者是,而二书亦有后人窜改处;《左传》乃伪书,以为郑人,殊不足信。伪《左传》以为叔詹乃郑人(字皆作“詹”,不作“瞻”)。《左氏僖公七年传》述管仲之语云:“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为政,未可间也。”《僖公二十二年传》云:“楚子入享于郑。享毕,夜出,文芊送于军。取郑二姬以归。叔詹日:‘楚王其不没乎!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将何以没?’”《僖公二十三年传》云:“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