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湘西地区的苗语、土家语与汉语长期以来处于共存与相互影响之中.文章以它们的母辈亲属称谓词为研究对象,结合训诂学的研究手段,通过语音、语义的比较,在湘西民族聚居区这个特殊地域中来讨论这三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发生学关系、借用关系和“区域共性”现象.研究发现湘西苗语及土家语的母辈亲属称谓词源自于汉语词“母”及其方言变体,并且这三种语言都以“母亲”称谓词为基础衍生出其他的母辈亲属称谓词,只是各自进行的方式不一,这些都体现了民族聚居区语言间相互影响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小茅坡营苗语在湘西苗语中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对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有一定价值。本文通过小茅坡营苗语与董马库、吉卫苗语的比较,初步描写小茅坡苗语的音系和语音特点。同时探讨了小茅坡营苗语的苗文标写问题。  相似文献   

3.
述补结构在苗语中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苗语中存在具有补语特征的名词,这种现象与量词发展程度的高低有关。苗语中存在差比句补语,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苗语的SVO型和前置词型特征比汉语典型。苗语中存在丰富的状词补语,且趋向于丰富、细腻。  相似文献   

4.
湘西苗语共有六个土语,其中分布在泸溪县的第四土语和分布在龙山县南部的第六土语属于濒危土语。第六土语(龙山苗语)又属高度濒危。经跟踪调查统计,龙山苗语使用人口由20世纪50年代的4000余人,降到现今不足100人,并高度高龄化和断层。龙山苗语具有濒危语言的诸多濒危特征。龙山苗语的消亡意味着其承载的民族文化的丢失,保护抢救龙山苗语形势急迫。  相似文献   

5.
1990年,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了罗安源副教授的《现代湘西苗语语法》,这部专著是作者根据多年的苗语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以及在湘西地区长期的语言调查和资料搜集所写成的关于我国苗语湘西方言的第一部系统语法书。正如著名语言学家马学良教授在为该书写的“序”文中所说,“《现代湘西苗语语法》正是以科学分析的方法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适合苗语特点的理论根据,如‘苗语句法成分的可移动性理论’、‘苗语冠词理论’、‘苗语动词屈折变化理论’、‘苗语动状词、形状词理论’、‘苗语单句动词和相向动词理论’等等。”笔者仅就上述几点具有独到见解的语法理论试作些粗浅的评介。  相似文献   

6.
矮寨苗语差比句的典型语序有"结果 +ηη22(和)+基准"和"pi44(比)+基准+结果"两类。前者是本语的,后者是借自汉语的。本语的基准标记ηη22"和"与苗语其他方言的基准标记没有同源关系,由动词ηη22"跟随"语法化而来。通过苗语三个方言以及跨境苗语的对比发现,基准标记pi44"比"是由汉借动词pi44"比"语法化而来。pi44"比"用作苗语差比标记的时间上限是清代。矮寨苗语之所以能够借用汉语的"pi44比+基准+结果"语序,语言接触只是外因,内因是矮寨苗语语言系统具有与之相似的语序。矮寨苗语差比句的典型语序有"结果 +ηη22(和)+基准"和"pi44(比)+基准+结果"两类。前者是本语的,后者是借自汉语的。本语的基准标记ηη22"和"与苗语其他方言的基准标记没有同源关系,由动词ηη22"跟随"语法化而来。通过苗语三个方言以及跨境苗语的对比发现,基准标记pi44"比"是由汉借动词pi44"比"语法化而来。pi44"比"用作苗语差比标记的时间上限是清代。矮寨苗语之所以能够借用汉语的"pi44比+基准+结果"语序,语言接触只是外因,内因是矮寨苗语语言系统具有与之相似的语序。  相似文献   

7.
根据实地调查材料,在描述小茅坡营村苗语使用及传承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苗语变迁的因素,并对苗语的保护问题作了思考,以期对当地语言研究和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问卷调查和口语测试,发现了湘鄂渝黔边区苗族大学生英语语音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苗语,特别是苗语元音和辅音对苗族大学生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提出了克服苗语负迁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接触和交往,苗语和汉语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明显.当然,苗、汉语之间的相互影响虽然是双向的,但并不是均等的.由于汉民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汉语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交际用语,因而汉语对苗语的影响比苗语对汉语的影响要大得多.探讨苗语和汉语之间的相互影响,既可从中窥见苗族与汉族、苗语与汉语的历史渊源关系,又有助于苗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之间的交际,还有助于开展苗汉双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0.
从语法看苗语和汉语的密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以别于它种语言。苗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相比差别较大。但和古代汉语相比,却有很多相同相似之点。这是什么原因呢?值得引起重视。不久前,已有人从词汇、语音方面论证苗语和古代汉语的关系,本文专从语法来谈苗语和汉语的关系。下面我们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县凯棠公社的苗语(以下简称苗语)为依据,重点将苗汉语法的相同相似之点作一次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主谓谓语句内部构成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谓谓语句这种语言现象在汉语中早已存在。本文吸取现代汉语研究的某些成果和方法 ,界定古汉语主谓谓语句 ,以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孟子》为语料 ,并部分地采用了《左传》、《论语》中的句子 ,对先秦主谓谓语句的内部构成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 ,认为大主语可以是名词、动词或主谓短语 ,小谓语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性短语以及主谓短语等  相似文献   

12.
试论四川方言的“倒X不X/Y“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四川方言的”倒X不X/Y”结构的语法、语义、语用特点。该结构中的词语X或Y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多有反义关系。其中名词通常是单纯的方位名词,动词是自主动词,形容词是性质形容词。X或Y多为单音节词语。从语义上看,此格式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从X或Y偏移。从语用上看,此类格式具有形容词短语的特点,带有说话人的很强的主观性,口语性强。  相似文献   

13.
新闻标题与正文中的句子相比,一般都会显得更简短精练。新闻标题中最容易采用简约形式的成分依次是述语、状语、定语、主语、补语和宾语。其中,谓语部分采用简约形式的标题占大多数,其简约形式的类型主要有:采用词或短语的缩写形式、文言或方言替换、单音节形容词作谓语、指称性词语陈述化、词类转指、不及物动词直接带宾语、隐去介词、隐去趋向动词以及隐去宾语中心语等9种。标题成分采用简约形式会对汉语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推动汉语的"返祖"、促进新词的产生、使某些不及物动词可以直接带宾语等。  相似文献   

14.
主谓短语是一种兼有多种词性的短语,归属于多功能性短语,也称为万能短语。主谓短语一方面带上句调直接成句,形成汉语中最常见的主谓句;另一方面又可作多种句法成分。本文主要探讨主谓短语作句法成分的语法功能。同时,从语义方面探析主谓短语的深层语义关系,具体从动词性主谓短语、形容词性主谓短语和名词性主谓短语三方面来探析主谓短语所反映的不同的客观事实或现象。  相似文献   

15.
当语言中的一个新词诞生以后 ,只要表示与之相关的动作变化或状态的动词或形容词没有产生 ,就很可能直接用这个词来表示这种相关的动作变化或状态。因此 ,词的兼类是各种语言或方言、或各个不同时期的同一语言中常见的现象。在语言的发展史上 ,尽可能减少词的兼类现象 ,特别是通过形态变化等手段把兼类的词分化为不同的词 ,还有些词存在活用现象 ,显得很有地方特色。从此角度说 ,客家方言保留着较多的古语痕迹。  相似文献   

16.
"多"和"少"作为一组反义词,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并不相同,以至出现了不平衡现象。本文首先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分析了"多"和"少"在使用中所体现的不平衡现象,然后对造成这种不平衡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多"具有数词、形容词、动词、副词四种词性,而"少"只有形容词和动词两种词性,词性的差异致使他们在使用中表现出种种不平衡现象。另外,语义场划分中的二值倾向和多值倾向的交叉、"多"所具有的特殊附加义及认知基础也是造成它们不平衡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古汉语中名词性成分作说明谓语的问题.研究表明,古汉语中名词性成分作说明谓语一是表示体貌特征,一是表示衣食住行.后者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结构上,名词单独作说明谓语的情况很少,而且有较强的限制条件.常见的是名词与名词、形容词或数词组成偏正短语,然后整体上充当说明谓语;而且,偏正短语很少单独作说明谓语,一般是两个以上并列作谓语.作说明谓语是名词性成分的正常语法功能之一,不能看作是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8.
四川北部方言中存在大量的词语兼类现象,本文讨论的是一词兼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中的两类或三类。  相似文献   

19.
满语融入汉语的词类有名词、形容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副词、状词等多种。可以说,凡是汉语中包含的词类,满语几乎都包含,只不过词性的划分有所不同罢了。满语和汉语的相对一致性,带来它自然地融入汉语之中,成为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促进了东北方言的形成。满语融入汉语后,即被广泛传播和应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直至现代仍然如此。文艺作品中的小品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使用了东北方言中的满语词汇,使满语的影响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20.
泰语用名词词缀kaan33和kwaam33使动词和形容词这两类谓词的词性得到改变,变成抽象名词。其中,词缀"kaan33"用于动词前、"kwaam33"用于形容词或者表示意念的动词前使之名词化。kaan33和kwaam33的名词化作用是泰语构词中最显著的特点。当词性改变后,其名词的功能现象在泰语里的句法层面上都有具体的体现。泰语的语法现象对傣语有重要的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