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9 毫秒
1.
湿地公园是生态城市的绿肺和市民亲近自然的桥梁。长沙市洋湖垸湿地公园的生态与社会功能的定位在于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开发湿地生态资源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其建设经验体现在规划先行、科学保护与精心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土地开发整理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开发整理作为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取得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开发整理有土地开发整理后备资源有限、土地开发整理难度逐渐增大等限制因素,存在认识不到位、片面追求资金、没有根据后备资源地域性特点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忽视生态效益、开发大干整理、重数量轻质量、补充耕地总体质量不高等问题。土地开发整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基本原理。为此,需要从提高认识、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统一、构建土地开发整理全过程的绩效评价体系、与小流域治理、农田改造、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结合、正确把握土地开发整理方向、坚持服务“三农”等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搞好土地开发整理,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的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和利用好土地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协调推进其他各项建设的重要基础。盐城是湿地资源大市,盐城湿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关键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核心是要做到生态意识与发展目标、生态承载与发展规模、生态保护与发展质量、生态规划与发展速度的协调,途径是倡导湿地生态理念、丰富湿地生态内涵、提升湿地生态质效和强化湿地生态保障。  相似文献   

4.
游客体验要素及其满意度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世界自然遗产地黄海湿地典型景区条子泥为研究案例,借助从携程网、大众点评网、马蜂窝和穷游网收集的612条游客有效在线评价,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和重要性-表现程度分析法(IPA)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者的体验要素、结构及质量评价,从数据关系角度揭示湿地生态旅游体验结构及内在关联机制。SNA结果显示,湿地生态旅游者的体验结构主要包含以湿地特色活动为主的核心体验以及以生态游憩为特征的支持体验;IPA结果显示,湿地生态旅游者整体评价较高,但公共服务设施、餐饮美食等方面还有待景区管理者提升。基于此,应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拓展湿地体验区域;规划生态游憩空间,丰富餐饮美食体验;联动沿海特色村镇,促进景区互动合作。  相似文献   

5.
欠发达地区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必然要占用大量的耕地。欠发达地区土地储存相对宽裕,但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仍存在较多问题。从吉首市的情况来看,目前耕地质量不断下降、数量不断减少,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缺乏监督管理,存在土地闲置低效利用现象,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因此,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必须进行科学规划,落实规划成果,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辟建设用地来源,加速产业集聚,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建立耕地保护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生态保护,协调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6.
衡水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等丰富的历史人文生态文化资源。为配合衡水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对衡水湖历史人文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着重从四个方面展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挖掘、整理传统生态文化思想,使之系统化;普及生态文化教育,倡导生态价值观;建立“生态文化”的管理协调机制;依据有效保护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开发。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规划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我国土地整理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和特征出发 ,提出了公众参与土地整理规划的总体框架设计。该设计已在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生态型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实践中得到了较好运用 ,通过土地整理实践 ,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土地整理规划中公众参与机制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小微湿地是湿地生态网络的重要组分,推动小微湿地高质量发展是盐城“国际湿地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涵。分析盐城五期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后得出:在数量上,盐城小微湿地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并趋于稳定;在空间上,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在高质量发展上,还面临着生态质量、管理、开发利用等方面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盐城小微湿地高质量发展路径。首先,坚持功能优先,加强小微湿地保育与生态修复;其次,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合理选择“湿地+”保护与利用模式;再次,坚持协同推进,从规划、法律法规、人才队伍、宣传教育、公众参与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建立小微湿地开发与保护的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小微湿地高质量发展,创建小微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盐城典范。  相似文献   

9.
《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在借鉴我国已有的湿地保护法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根据所在行政区域湿地的地域性特点,将永久性水稻田纳入湿地保护的范围;总结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确定了湿地生态补偿机制。但从内容上看,它没能彻底解决我国湿地行政管理体制与湿地保护问题综合性之冲突及湿地保护违法成本低的难题。建议设立苏州市湿地保护协调委员会,并将湿地违法行为的处罚额度与苏州市经济水平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在农用地分等技术规范的基础上,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实施、验收等环节的标准和要求,对农用地分等质量评价体系和土地开发整理设计标准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在标准样地体系控制下,建立新增耕地土地利用系数计算模型,形成了一套适合丘陵地区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方法,为土地开发整理质量验收提供依据,为实现耕地动态占补平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虽然中国和匈牙利土地所有权制度不同,但二者存在共同的土地利用现状,即土地细碎和规模不经济,两国一样重视土地利用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分析匈牙利土地利用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设计,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以资中国在土地管理制度的选择,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完善,土地整理推进等方面借鉴,促进土地利用中经济有效性、生态合理性和社会承受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建设生态安徽的人口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省是指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安徽人口的不合理发展使安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成为安徽生态省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最大难题。为此必须优化人口环境,促进生态安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认为,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可能导致合作共赢陷入囚徒困境、过度的行政主导可能激发社会矛盾、农民集体组织的虚置及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农民利益极易受损、短期化倾向将影响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可持续性。然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达成利益的相对一致较为困难,在实践中潜藏着某些难以预料的风险,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缓解城乡土地利用供求矛盾、探索让农民分享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和促进现代农业增长等方面的重大现实意义。从总体上看,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关键在于建立多种利益主体公平的共同参与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此实现可持续推进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对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首先建立了土地综合整治有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的各项评价指标,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投影法构造了灰色关联度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各评价方案的灰色关联投影值,判断各决策方案与理想方案之间的接近程度,以此来比较所选项目区内各个项目效益的大小,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实施不同整治工程内容的两类项目进一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以居民点整理和新村建设为中心的综合整治效益较好,但对农村土地不能忽视农田整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试论安徽省农村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农村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关系密切。安徽省农村土地利用中,局部不能统筹兼顾,致使域内可用地资源匮乏、植被减少迅速、水土流失加剧、动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退化、土壤质量滑坡、土地污染严重。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意识不强、土地利用规划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村民环保积极性不高、部门管理不严、土地生态建设基础薄弱。为此,需采取牢记"惜土"国策,科学合理规划;加强理论研究,保障村民权益;创新工作机制,实行部门协调;加强生态教育,优化宣传手段;严守法律法规,激发全民参与;积极寻求方略,严格土地管理等措施有效应对目前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实现土地的综合发展是土地整治事业的终极目标。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方法分析德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多功能土地整治的特点与经验,探求适应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整治新路径。结果表明,德国注重景观与生态保护的综合性整治,日本重视居住空间与农业用地共生,中国台湾地区聚焦优化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条件。结合中国政策背景和土地基本国情,得出以下启示:应健全法律制度,实现土地整治的规范化管理;强化景观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善农村“三生”条件,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关注人的需要和公平正义,构建城乡等值的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家公园保护制度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国家公园体制顶层设计文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制度经验,结合我国国家公园保护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阶段,提出建立以统一分级管理、国家评估设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严格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监管、社区共建共管、全民参与共享、资金投入保障等8个关键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国家公园保护制度体系框架。经梳理国内研究进展和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试验成果,初步明确各项制度的基本要点和关键任务,分析目前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还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和相应建议,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湿地保护中的利益冲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湿地生态系统是具有很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地球三大自然生态系统之一。我国政府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对保护湿地资源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建国至今,我国天然湿地资源减少了60%之多。湿地生态系统在被我们利用的同时也遭受着人类的破坏,这既有人类对该系统认识不足的原因,更有在湿地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由此导致的现行保护政策失灵等原因。该文从我国湿地资源的减少情况、湿地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特点、湿地保护中存在的各种利益冲突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形成和谐的湿地保护格局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态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视生态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应用。生态发展战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战略系统,由认识体系、决策体系和方法论体系构成,其中认识体系包括生态发展战略的概念、内涵及其地位和作用;决策体系包括战略依据、战略方针、战略目标及战略重点等;方法论体系属于战略对策,主要包括战略指导、战略机制及战略创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