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十四五"规划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作为应然的价值追求,"健康优先"在国际上已有可供遵循的成熟范式,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国际机构亦将其纳入全球重要议程.尽管人民对"健康优先"的需要日益增长,由于种种原因,无论在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我国"健康优先"都面临难以从现实此岸跨越到理想彼岸的困境.为此,讨论了推进"健康优先"的总体治理思路,并提出了具体的着力点:明确"健康优先"导向,加强组织体制建设;统筹把握工作载体,用好各层级主要抓手;有效协同相关政策,充分释放集成效应.  相似文献   

2.
贫困与健康问题存在着复杂的关联。贫病相交的恶性循环严重阻碍着人的权利的实现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当前正在推进的"健康中国"战略,实质上是一个实现人民的健康权利平等,从而解决一些特定群体的贫困问题,以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需求的过程。为分析这一过程,建构了"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健康扶贫政策体系的一个解释性框架,从国家义务、权利本位、障碍消除和协同治理四个维度分析中国的健康扶贫政策行动如何增进健康权利平等。对中国在健康扶贫事业上的战略方向、制度安排、多元互动、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在公共健康治理、反贫困与人权领域的治理逻辑。  相似文献   

3.
翟明煜 《南都学坛》2022,42(1):70-75
中国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确保中国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根本法制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为"八二宪法"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法制基础,而"八二宪法"也是一部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好宪法,在宪法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及国家机构等宪法规范中,都鲜明地表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八二宪法"历经五次修改,主要的目的就是将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成果写入宪法.在宪法的保障下,坚定"四个自信",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继"三个有利于"之后,"三个代表"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三个代表"是对"三个有利于"的继承与发展."三个有利于"侧重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三个代表"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又侧重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领导这一事业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有机结合了起来."三个代表"是"三个有利于"的必然结果与重大发展.将"三个代表"落到实处,尚需坚持采取一系列果断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6.
"两山论"是建设美丽中国,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两山论"包括三个层面的科学内涵:强调了生态环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地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揭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将"两山论"与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三重意蕴相对照,可以看出,"两山论"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中,自觉遵循了自然物质变换的一般规律,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物质变换两极的统一,并以时代问题为导向,发展了马克思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理论.除此之外,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消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统一调整管控,促进环保与发展协同共进,在践行"两山论"的同时也是对"物质变换裂缝"的弥合.  相似文献   

7.
"数字中国"的理论与实践源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大背景,但最直接的动因是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数字福建"实践探索以及他在2015年底有关"数字中国"的重要讲话."数字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地方探索、国家战略三个阶段,现已成为中国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标志.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数字中国"建设必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诸多方面对中国未来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国家治理经验,概括党的国家治理理路,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性基础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国家治理的逻辑理路,以建党百年为背景,力图从国家治理的理论发展、现实依据以及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探寻由"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的治理逻辑理路,以求更为准确地把握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关于全民健康事业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全民健康事业的重要论述基于对健康事业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针对健康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前途、健康与人的全面发展、健康中国治理、全球健康治理体系建设的具体战略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实践性、理论性的新理念和新主张,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民健康事业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核心主张、理论贡献,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人民健康受到高度重视,健康中国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文章在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健康事业特点的基础上,对健康事业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健康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1)转变观念,真正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2)强化保基本目标,落实政府的健康责任;(3)有效推进多元化发展,满足多层次需要;(4)完善社会保障网,促进健康公平。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5.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