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友好往来历史悠久。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人物,梁启超一生与日本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结。他一向将日本视作由改革而振兴的样板,大声疾呼走日本维新之路。本文从梁启超与日本的关系方面入手,探讨他学习日本、领导和推动戊戌变法的情况,以及流亡日本期间的政治学术活动和激情澎湃的思想表现。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与其师康有为共同发动了中国历史上震惊宇内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成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又以其学识之博、著述之丰、讲学之多和影响之大成为近代中国公认的著名学者和演讲家。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他自幼聪敏过人,11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1890年就学于康有为,几年中不仅打下了雄厚的旧学基础,而且也完全接受了康有为的改良主义思想,走上了维新之路。1895年他随康有为赴京参加会试,与康一起发动了“公车上书、创办了维新刊物《中外纪闻》,组织了维新团体强学会,表现了他优秀的文笔、过人的口才和杰出的才干,成为康有为维新变法的得力助手。1896年,梁启超又赴沪办《时务报》,任主笔,他以条理明晰、平易畅达,极富感情和鼓动性的“新文体”大声疾呼变法,文名蜚声海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和维新改良运动。1897年赴湖南,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参与组织南学会,创办《湘报》,推动了湖南的维新事业,培养了一批维新事业的人才。1898年初春,应康有为之召赴京,以满腔热忱倡办维新团体保国会,演说变法救国之路。“百日维新”开始后,梁启超屡上书奏事,又被光绪帝召见,受命办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  相似文献   

3.
研究中国现代戏剧改革运动,有必要考察中国现代戏剧史,这使我们有必要把时代上溯到近代。远在19世纪末,当梁启超亡命日本,创办杂志,鼓吹他的"维新"理论时,他就想借用戏剧(戏曲)来做宣传工具,以达到其政治上维新和改革的目的。因此,当时的川剧演员汪笑侬编了几个剧  相似文献   

4.
近代民族主义与梁启超的新民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近代民族主义不仅使梁启超以“维新吾民”作为“维新吾国”的主要途径,而且以开明专制作为达到这个目标的有效工具,这是梁启超主张自上而下近代化改革的理论基础,尽管它最终没有能够为社会所接受,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它的历史价值,而且重新认识梁启超对近代化方案的选择,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不无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得出一个结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1902年到1906年,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20篇论文,以《新民说》  相似文献   

6.
邓孝可,字慕鲁,四川奉节人。1903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在日本留学期间及归国以后,邓氏长期从事于立宪政治活动。辛亥四川保路运动时期,他出任四川保路同志会文牍部长,主办《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对于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和同时代的先进青年一样,邓孝可早年向往西学,崇拜维新志士。还在赴日途中,他便邀约吴玉章“一定和他一起去横滨拜望梁启超。”甫抵日本,邓氏即投奔梁启超门下。时梁氏正在横滨大同学校讲学,邓孝可是留日学生中“常到者。”受梁氏的影  相似文献   

7.
关于《祝福》中的“新党”,归纳有三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戊戌变法前后,人们称主张维新和倾向维新的人为新党,以区别于旧式官僚,因而“新党”就是指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党; 另一种意见认为,清末一般人对于主张革新的人物都称新党,它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君主立宪的改良主义维新派,也包括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派,同是资产阶级政党;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是最早提出“湘学”概念并进一步研究湘学的学者。湘学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为民主政治;二为学理精神。梁启超肯定了船山思想是湘学在近代得以复兴的重要思想资源,湘军、维新变法运动是湘学复兴的外缘推动力。梁启超的湘学观有助于我们了解湘学在近代复兴的客观情形,对于今天的湘学研究的开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 近代意义的中国妇女解放,应该从十九世纪末叶的维新变法运动说起。 十九世纪末期的维新变法是一个爱国的、进步的政治运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维新志士,相当自觉地把妇女解放看作维新变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对待妇女问题,大大超过了前人止于同情,反对男尊女卑的程度,而是运用新的理论,把这一问题和整个社会联系起来考察。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所提倡的“天赋人权”和进化论学说引到中国来培育其维新事业,包括妇女解放这一重要组成部分。这  相似文献   

10.
1897年下半年,裘延梁与梁启超结识、交游约4个月。其间,裘延梁阅读了梁启超赠予的抄本严译《天演论》并将进化论引入自己的白话文理论和实践,梁启超言文合一的观点给裘延梁较多启发,由此加快了裘延梁维新思想的发展与白话文理论的形成。这是近代文学史上一段颇有意义的交游。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改良主义经济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影响重大。其维新变法的主张及生利分利、振兴实业、货币、利用外资等经济思想不仅在当时有重要意义,就是对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仍有很大的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新民思想述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的第一排涌浪。他率先提出了“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的全新命题,深刻剖析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积淀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国民性,明确指出了以教育、报刊、史学、小说新民的新民之路。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对梁氏的整个思想乃至整个改造国民性思潮作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所谓“维新方略”,是指以康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戊戌时期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而采取的政治手段及策略。从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到1898年“戊戌政变”爆发,短短的3年间,维新派先后采取了:上书皇帝,打动圣衷而变法;开学会,“合大群”以挽世变;办报刊以“开绅智”、“开官智”、“开民智”;兴学堂以培养变法人才等“维新方略”。对此,史学界已作详尽的阐释。而笔者则认为:除了上述方略之外,戊戌时期维新派还曾经模仿日本明治维新,以湖南为中心,设计实行过“腹地自立”,建立变法基地的维新方略。这一计划虽然没有最后成功,却对维新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划山东为其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新狂潮。其他列强也相继效尤,瓜分中国,亡国灭种的惨祸再一次降临华夏大地,为救亡图存,变法自强,维新志士心怀“胶东之耻”,加快了维新变法的政治步伐。1897年冬,康有为赶赴北京,递“上清帝第四书”,北京城内再度出现维新变法的热潮。但令人疑惑的是,在此前后,维新派的核心人物却没有奔赴北京,而是纷纷云集湖南。1897年11月梁启超应时务学堂之邀,离沪抵湘。1898年2月,谭嗣同也离开官场,由鄂返湘。梁、谭二人,再加上在湘的康才常、皮锡瑞、樊锥等维新志士,形成了一个强大的  相似文献   

14.
近代经学大师皮锡瑞一生究心于学术与政治的完美结合,他阐发义理思想,宣扬素王改制,为维新、变法摇旗呐喊。他主张振兴孔教以文明排外,同时,力倡有用之学,主张调和中西,强调不必尽从西法。与康有为、梁启超相比,皮锡瑞的维新变法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更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的一生,是爱国革新的一生。他生活在晚清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加紧侵略和掠夺,封建专制主义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年代。在广大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影响下,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梁启超和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组织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本文在介绍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梁启超的议论文体现的革故鼎新、爱国图强的核心思想,及其"融会中西"的艺术特色,最后给出其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6.
范源濂(1876—1928)字静生,湖南省湘阴人。早年就读于梁启超为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受到维新思潮的影响。以后留学日本,曾在日本开办速成学校,受到中国留学生的尊重。1904年动员12名湖南女学生到日本学习师范教育,是女生留学的最早倡导者和组织者。1910年任清政府学部参事,主张改革教育。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出任教育次长,以后曾三任教育总长。任职期间,他根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要求,坚持教育改革的方向,制订并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他曾数次赴美国考察教育,注意吸收欧美教育经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改革主张,是我国一位有主张有实践的近、现代教育家。  相似文献   

17.
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变法派最早将现代女权思想引进中国,起初是将不缠足和兴女学作为两大努力目标的,以后才逐步提出婚姻自主等主张,相对于同时代人而言,梁启超更透彻地阐述了男女平权的思想.但近代知识分子所谓女权思想主要还是围绕救国保种的目的,当某些主张触及男权私利时,便不得不显出两性的差异,其主张与实践就不得不自相矛盾了.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1873—1929)出生于广东新会,十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是康有为的得意门生,曾担任过上海《时务报》的主笔。梁启超以他犀利的笔锋直刺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先后在《时务报》发表了多部宣传维新思想的文章,从而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维新思想宣传家。 梁启超主张变法图强。他在《变法通论》一文里写道:“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上下千岁,无时不变。”他说从税制到军制,各种制度都在不断变化,既使清朝入关后的历法、文字、刑法等都有所变化,尤其到了今天“大地既道,万国蒸蒸”的情况下,要争取变法的主动权,只有积极变法图强,才能保国保种,否则就会亡国灭种。他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他反对洋务派只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的荒谬做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的一生,是爱国革新的一生.他生活在晚清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加紧侵略和掠夺,封建专制主义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年代.在广大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影响下,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梁启超和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组织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本文在介绍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梁启超的议论文体现的革故鼎新、爱国图强的核心思想,及其"融会中西"的艺术特色,最后给出其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运动发展轨迹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意义的妇女解放运动,从戒缠足,兴女学开始。十九世纪末期是它的启蒙阶段,辛亥革命前后形成高潮。十九世纪末叶的维新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诸维(?)志士相当自觉地把妇女解放看成是维新变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八九八年七月下旬,维新派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份妇女刊物《女学报》。二十世纪初,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组织力量,准备进行推翻清王朝的民主革命,在这个伟大的社会变革中,涌现了一大批妇女解放运动的革命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