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社会出现了思想变化发展现象。从原因看,思想变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本质看,思想变化的实质是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从整体看,思想变化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需要从思想变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关系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整合各种社会思潮的工作,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动力,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推进,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契机;一方面,市场经济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挑战。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辨证关系出发.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需要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方向;坚持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宋一 《南都学坛》2009,29(2):104-107
当前的时代发展包括了三个方面特征: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基本动力,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谐是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发展关系看,为了推进时代发展,需要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方面功能,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时代发展的引领功能,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时代发展的整合功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需要着眼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主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是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视角.从整体看,现代化发展具有客观性、民族性、矛盾性.从实质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过程.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从产生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予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从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贯穿于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围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开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和研究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是矗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座丰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前后相承、一脉相通.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开放性。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放性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因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发展性的理论体系,中国具体实践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需要拓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放性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坚持国际与国内相结合,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坚持基础与发展相结合,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需要大力培育并弘扬时代精神,发展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方法,拓展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视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正确的思想基础;坚持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环节;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全面坚持改革创新的实践精神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改革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所铸就的伟大的实践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坚持的核心价值体系;改革创新的实践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特点的实践精神,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努力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高民族地区供给质量,融入新发展格局,并推动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在发展中保护生态资源,以保护促发展。习近平关于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为民族地区现代化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其他多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命题,这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结合中国现实和时代发展的新态势,我们认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要有着四重使命,即解读时代、把握时代、顺应时代和引领时代。  相似文献   

12.
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置于与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背景下来加以认识 ,所以其对当代人的积极意义一直未被揭示出来。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抗衡根源于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都源于对现代性理念和现代化运动的负面效应的愤然不满和激情批判 ,但这是沿着两种不同的路向所展开的激情批判 ,从而在激情批判中所建立的也是两种大相径庭的理论体系。“西方马克思主义”把对现代性和现代化运动负面效应的批判变成了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追求的必然性的论证 ,这种积极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方世界推崇马克思的原因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推崇马克思的原因,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世界社会发展的实际关系层面来理解。一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还存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较之其初期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其剥削、压迫劳动者的本质并没有变,所以劳动者总是把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追求解放的旗帜。二是马克思提供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性工具——即唯物辩证法,对人类具有永恒的价值。西方社会也普遍在利用这一理性工具解决自己的问题,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三是马克思根据自己的价值目标,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而对社会发展趋势做出的推测和根据这些推测做出的一系列对策安排——包括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设计,这些东西中有很多被后来的社会发展的实践所一一证实,这也是西方知识界推崇马克思的原因。有些人在根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情况下,也不对社会主义出现的挫折和问题作具体分析,就盲目地排斥马克思主义,这是极不严肃的态度。今天,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地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本国文化传统的关系,广泛吸取人类创造的全部文明,大胆创新,努力构建与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灵活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既继承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又纠正了他晚年的失误,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是我国新世纪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 ,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的一面 ,也有不相适应从而阻滞现代化进程的一面。同时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作用是在社会已发生变迁的基础上的作用。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选择性继承吸收传统文化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广泛吸取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对传统文化进行结构性转换 ,从而实现综合创新 ,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门,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总结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对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新,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指引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指引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指引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伟大理论创新的历史深刻启示我们,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应始终胸怀天下,强化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在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守正与创新的统一、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统一过程中,自信自立把握和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由此才能在两种主义、两种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竞争中赢得社会主义光明的未来与前途。  相似文献   

18.
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就必须要寻求到这一理论活动的逻辑主线。从实践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主线就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从理论层面上看,中国现代性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因此,现代性建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视角。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提供了不同的现代化方案。革命时期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一种革命式的现代化方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逐渐构建出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和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特色现代性。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现代性构建还在生成中。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主题就是着眼于中国道路,从各个维度尤其是价值维度,建构独特的现代性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起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探索,是一个不断超越、与时俱进的开放历史进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性体现了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作用和党的宗旨与初心、使命等,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建设之间以及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形成过程中还具有合目的性。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立场,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目的。这种目的性体现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和目标指向,体现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的基本价值准则和根本目的。总之,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合规律性证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性,合目的性证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性,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国内外风险挑战更为错综复杂,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更加激烈,可以说,当今世界相较于任何一个人类发展阶段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都是最为复杂的,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新时代,要在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及其内在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政治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磅礴力量;坚持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基本价值准则;坚持发展和改革创新,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国家治理效能和效力得到双重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