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它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们把鲍照誉为“乐府第一手”,称赏其学习和模拟乐府所取得的成绩。鲍照对边塞诗发展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鲍照和唐代边塞诗的比较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出鲍照对边塞诗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从时代、诗人、诗风等视角对魏晋“田园诗”和盛唐“边塞诗”进行了比较,认为田园诗是魏晋“乱离之世”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儒士无奈的悄声低吟,边塞诗是唐代“开元盛世”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战士”高亢的战歌;前者是苟身全性的消极逃遁而后者是百折不挠的积极进取,是盛唐精神的典型体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对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中369首诗歌的韵脚、韵式进行统计、分析、归类,并对其在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战争带来的忧愤思怨、绝异中原的边塞风情等三类不同主题诗中的分布情况加以研究,从语用的角度较为全面地探讨作为语音手段之一的--韵,在形成唐代边塞诗语言风格中所起的作用,即韵脚的使用有助于构成唐代边塞诗“刚柔相济”的风格特征和韵式的使用有助于构成唐代边塞诗以简约为主、繁丰为辅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5.
论元代少数民族边塞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元代少数民族边塞诗曾宪森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宝库中,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题材和鲜明的特色而呈放异彩。元代是继唐代之后边塞诗比较繁荣的一个时代,少数民族诗人用汉丈创作的边塞诗成就尤为突出。著名义学史家刘大杰曾指出:“元代诗词,有不少少数民族作家,他们有深厚...  相似文献   

6.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武力强大,士人精神腾越,盛唐边塞诗不仅呈现出乐观主义的基调,还把唐人尚武传统变成了审美对象和时尚内涵。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为唐朝鼎盛时期国家过剩精力的显现。盛唐边塞诗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边塞诗树立了一面崇尚阳刚、标举慷慨的大旗,舍弃了六朝宫体诗的诗歌道路,延续、发展并超越了建安风骨的内涵,属于唐人在吸收了包括罗马、波斯和阿拉伯文化后所缔造出的新的文化品类。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7.
边塞诗的发展在唐代达到高峰 ,显然 ,这种巨大成就应该建立在前代雄厚的基础之上 ,先秦边塞诗是它真正的源头。本文通过对边塞诗发展史的考察 ,初步揭示了先秦边塞诗对唐代边塞诗的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前人论唐代边塞诗,多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宋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元辛文房也说:岑参“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使人慷慨感怀”。可见,豪迈雄壮,乃是高、岑诗歌的共同风格。这种诗风融注了盛唐边塞诗中反映建功立业的功名意识。然而,在唐代边塞诗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与之相对应的另外一种迥然不同的风格和精神——沉郁悲怨的风格和悲苦意识。具有这种风格和意识的代表诗人则是边塞诗作不多,却又独具风貌的常建。本文拟对常建边塞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表现征人思妇情感的闺情题材是唐代边塞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兵制及给衣制度使积聚征人思妇心理、情感因素的征衣进入到唐代边塞诗中,成为唐代边塞诗闺情题材中征人思妇情感表达的一种最佳方式.在唐代边塞诗中,征衣成为传达思妇幽怨哀婉情感的载体,成为征人思乡盼归的媒介,征衣成为唐代边塞诗中观照长期征战离乱中征人思妇心理与情感的独特视角,深化了传统的闺情题材,使边塞诗中的闺怨之情、悲剧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唐代边塞诗的阳刚之美使唐代诗歌光彩夺目,这种美学形态的存在固然与唐代独特的政治环境和精神风貌密不可分,但它的形成对前代也有个传承过程。由先秦至隋代,我国的边塞诗经历了由萌芽到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反映爱国主义精神、体现英雄风貌,还是渲染战斗声势、展示大漠风光,都洋溢着阳刚之美,为唐代边塞诗的美学形态——阳刚之美的形成创造了成熟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鲍照是第一个大量写作边塞诗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诗人;李益是唐代从军出塞时间最长的诗人,边 塞诗创作有丰富的生活积淀,他的边塞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鲍照对唐代边塞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鲍照与李益的边塞诗创作具有可比性.通过对鲍照、李益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及其边塞诗创作的思想内容,边塞诗中蕴含的情感意识,边塞诗对古代典籍中军事素材的运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比较,可以清楚地了解鲍照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和李益边塞诗的创作渊源.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唐代的边塞诗,是中国文学宝库里一笔珍贵的遗产。边塞诗的“边塞”,是当时中原地区以汉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的边塞,远不是现代国家的边境概念。边塞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各民族在祖国统一过程中互相交往的历史。 唐代建国以后将近一百年间,与边塞的少数民族特别是与北方的突厥族进行了频繁的战争。这些战争,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边  相似文献   

13.
唐代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修辞是提高语言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借代则是唐代边塞诗中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段。本文主要从借代的类型以及修辞效果两方面对唐代边塞诗中的借代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新边塞诗”是与古代边塞诗相对应而提出的,是建国后十七年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昂扬激越的时代主旋律是其基本特征。取材广泛,风格独特,融古汇今,承上启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新边塞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类型在当代诗坛已稳步立足。  相似文献   

15.
高贵·崇高·感伤——试论唐代边塞诗审美情绪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边塞诗滥觞于《诗经》,长足发展于汉代,大放光芒于唐代。在唐王朝,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李益、李颀、于鹄、戴叔伦、王纶、王涯等。大诗人李白、杜甫也写了不少边塞名作。一些帝王如太宗、玄宗也写过少量边塞诗,据人统计,唐代边塞诗达二千多首。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都是空前  相似文献   

16.
唐代与北宋边塞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边塞诗代表着唐人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宋代也有边塞诗 ,但其风格与唐代迥然不同。就唐和北宋两代的边塞诗从内容、风格上加以比较 ,并就其形成的政治原因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有关“唐诗之路”的研究成果和对唐朝天台山诗人作的统计分析,足以形成“浙东诗”的概念:它以崇尚自然和具浓厚宗教情趣为其特征,并与边塞诗等共同缔造了唐诗的繁荣气象。它的产生是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及浙东特殊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它是开放的文化氛围的产物,尤其是谢灵运山水许的逻辑延伸,并指出唐代浙东诗紧承谢氏的创作给中国山水许烙上显著的浙东特色。唐代浙东诗也给后世宗教文化、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和浙东文化发展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8.
边塞诗一向被认为是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而明代的边防诗,则可以看作是边塞诗在新形势下的延续和发展.明代的边防诗有两个系列.一是关于北部边防的边塞诗,一是关于东南沿海的海防诗.前者基本上沿袭了唐代边塞诗的传统;后者则在唐人边塞诗外另辟一境,更具新意,同样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同样写战斗,却更多地带有海风和里巷的气息,直开唐代边塞诗未有之意境,构成明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9.
从李益的边塞诗看唐代边塞诗的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的边塞诗在盛唐达到鼎盛后逐渐走向衰落,这一转折从李益开始。本文对初盛唐和中晚唐两个阶段的边塞诗的主要倾向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时代政治风气和诗人创作目的的变化探讨了唐代边塞诗在中唐以后不再振兴的原因,从总体上对唐代边塞诗作了较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如果缺少唐蕃关系视野,对唐代某些边塞诗往往会造成误读,甚至在唐代边塞诗的整体认知上也会有失片面。盛唐西北边塞诗植根于玄宗朝唐与吐蕃的持续角力。西北边塞诗中流露出的各种情绪、表达出的各种看法,需要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现实、历史与个体功名诉求等多个方面加以审视,探求其成因。西北边塞诗的和平描写成分说明和平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和平的缔造与维护也能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