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天翼是三十年代初脱颖而出的左翼青年作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曾被誉为左翼文坛的。新人”。以后鲁迅先生又将他归入三十年代。最好的”、“最优秀的左翼作家”之列。毫不夸张,作为闪耀在三十年代文艺天空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新星,张天翼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具有别人无法代替的特殊重要的地位。一作为左翼文坛的“新人”,张天翼的出现并受到重视,跟当时整个文坛的现状有密切的关系。胡风说:“我们考察张天翼的作品在当时是怎样地受到了广大的欢迎,不应该忘记了当时新生的文学要求在创作实践中找不到具体表现的苦闷,更不应该忘记了那要求是在进步的知识人底气氛里经过曲折而产生的”。二十年代末至三十  相似文献   

2.
三十年代左翼革命文艺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具体领导下,以共产主义者鲁迅为主将,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中心,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怎样看待鲁迅与“左联”,以及三十年代左翼革命文艺运动,是我们与“四人帮”在文艺战线上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代,是中国革命斗争最激烈的年代,也是战果辉煌的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十年代也有着巨大的成就。毛主席对这一时期党领导的左翼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有过很高的评价,他在《新民主主义论》里谈到这一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都惨败了时,指出:“最奇怪的,是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一切文化机关中处于毫无抵抗力的地位,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正> 沈从文和萧红都是三十年代现代文坛上的乡土文学作家,一个在湘西,一个居东北,各树一帜.他们都以真切、动人的笔触,忠实地记录了湘西和东北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以及三十年代旧中国不同层次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画面.纵观沈从文和萧红的思想文化、创作态度、文学主张、艺术修养及创作品格,常常给人一种相通相融而又扑朔迷离的艺术感受.湘西的沈从文与东北的萧红几近同时出现,恰如两颗星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闪烁.不同的地域  相似文献   

5.
翦伯赞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一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理密切结合中国历史实际,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和史学体系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最早的拓荒者和探索者之一。从三十年代初期起,翦伯赞就在参加革命活动的同时,积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抗战时期,他一面英勇地投入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一面又着重以历史科学为主要武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代是革命与反革命进行殊死斗争的重要年代。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对独夫民贼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围剿”,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英勇斗争。在《火》、《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第一部分《关于中国的火》等杂文中,鲁迅愤怒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放火烧杀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滔天罪行,痛斥蒋介石是凶恶的“火神”,是“随意放火的莫明其妙的东西”。王张江姚“四人帮”正是蒋介  相似文献   

7.
小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大都是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他们集中地出现在廿至三十年代巴金的小说中。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不仅生动地概括了中国五四时期到三十年代一部份小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政治和思想的共同特征,而且真实地反映了无政府主义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无政府主义早在廿世纪初就被作为“社会主义”新思潮,经留日、留法学生和反清流亡者的介绍传入中国。由于它是披着新思潮和社会主义外衣的小生产者的意识形态,而中国又是拥有广大小资产阶级的国家,所以,它在社会主义各派的思想中曾一度占着优势。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二六年,无政府主义小团体在中国各大城市纷纷建立,如北京的实社、进化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初步提出于二十年代初期和中期,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毛泽东思想未形成之前,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理论指导下初步结合中国实际逐步总结提出的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指导思想。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9.
在三十年代的左翼文苑里,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是在鲁迅的浇灌下所绽开的两枝独放异彩的新花。一两部小说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从二、三十年代我国东北地区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了重要的创作题材,提炼出富有强烈战斗意义的主题,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洋溢着浓郁的地  相似文献   

10.
五月六日至六月七日,云南省历史研究所前所长、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理事长侯方岳同志应邀来我院讲学.除我院师生外,东北师大、河北师大、河南师大、贵州大学、贵州民院、扬州师院、重庆师院及重庆的部分中学教师参加了听讲.侯方缶同志就亚细亚生产方式,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六十年来中国社会史和古史分期问题讨论,以及对几种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评述等问题作了十次学术报告.通过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回顾,侯方缶同志指出.这次论战是为了明确中国革命的动力和对象:只有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并用以深入地研究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才能够正确判断中国的社会性质:这个任务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大众化”与“化大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具体分析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可见文艺大众化问题的提出,蕴含了现代中国知识者与大众间的启蒙与被启蒙的质的转变。后来的人们将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斥为“化大众”,既有背文学史实,亦有着理论上的谬误。而这种谬误,早在三十年代即有其萌芽形态。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的优点与缺失,对以后几十年的中国文学有着同等的深刻影响。它的某些局限被发展到极致后,甚至衍变为巨大的自我否定力量,回过头来对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12.
论胡风的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重评胡风文艺思想的必要性胡风是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文艺理论家,从三十年代中期起直到五十年代中期,几乎所有重要的文艺论争和运动他都参加了。三十年代的“两个口号”论争,四十年代的民族形式、现实主义论争,五十年代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运功,都少不了他,而且是重要角色。从一九三六年起到一九五五年止,他一共写了十本文艺论著,几乎对各个时期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文艺批评家的李健吾,对不少从事文艺批评工作的同志,这个名字恐怕也是陌生的。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批评家。在三十年代,李健吾就以他优美圆熟,恢弘洒脱的独特批评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有人认为他是三十年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称誉他的批评为当时文学批评的典范。①李健吾的文艺批评在当时确实影响了一批青年文人。从三十年代就开始文学批评的唐堤同志写文章回忆说: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雷沛鸿教育立法思想与实践的研究,论述了雷沛鸿对三十年代广西教育现代化的贡献,认为雷沛鸿对三十年代末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外国驻华记者始终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重要桥梁和通道,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群体的存在,西方大国才能更加便捷、迅速地了解中国,对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考察兼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针对西方驻华记者的研究历时三十余年,成果颇丰,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三个阶段性特点及内在发展趋势,可以为当下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判断。  相似文献   

16.
三十年代中期,国统区文化界,围绕着如何建设中国新文化,展开了一场论战。本文兹就本位文化问题,略论一二。一、中国文化建设运动前的中国社会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社会,特点是动荡不宁,处于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首先,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东北沦陷,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秋。而国民党反动政府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之策,相继与日签订“塘沽协定”、“何梅协定”,激起国人强烈反对。于是在文化界,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成立,一大批救亡刊物的出版,说明民众抗日反蒋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次,继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影响愈来愈大。三十年代中国思想理论界相继爆发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中国社会史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西学者关于中国三十年代哲学论战的研究徐素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哲学界所发生的那场哲学大论战,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最精彩的一页。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为主要对象的这场哲学论战,不仅有新旧哲学之间的冲突,更有新哲学内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东北作家群是三十年代崛起于中国文坛的一批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作家群体。在中华民族遭受日本侵略而陷于水深火热之际,他们自觉地、不约而同地集合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慷慨悲歌,倾吐了乡土沦陷后三千万人民的苦难与反抗。他们的作品以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与浓郁的地方色彩,在中国新文坛的星空闪烁着特有的光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科学地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取向、文化领导权,提出了科学的文艺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不但是近三十年来我们在文艺理论上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而且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20.
1947年全苏哲学讨论会在整个苏联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继三十年代围绕德波林学派的争论和斗争之后的第二次涉及苏联哲学发展全局的重大争论和斗争。这次讨论会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初两年苏联社会政治生活的形势和气氛,相当集中地暴露了三十年代以来苏联哲学界存在着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它既是三十年代争论和斗争的延续,又是自此以后几十年争论和斗争的导火线,因此可以说它是联接苏联哲学以往、现实和将来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