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张希清 《文史哲》2012,(2):46-56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曹勋自金朝的燕山府(今北京)回到宋朝的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传达的宋徽宗宣谕云:"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祥。"他在随后所上《进前十事札子》和绍兴十四年编次的《北狩见闻录》中,又重申了这一宣谕。可见"不诛大臣、言官"的宋太祖誓约,应该确有其事。有宋一朝,"不诛大臣、言官"作为一条祖宗家法,已经得到宋朝君臣的公认。事实上,除特殊时期诛杀过少数几位大臣之外,基本上没有诛杀大臣、言官。宋太祖之所以订立"不诛大臣、言官"这一誓约,以及宋朝君臣谨奉之为祖宗家法,是最高统治者接受前代历史教训,为了巩固政权,采取"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政策的必然结果。宋太祖誓约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在当今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沈从文和萧红都是三十年代现代文坛上的乡土文学作家,一个在湘西,一个居东北,各树一帜.他们都以真切、动人的笔触,忠实地记录了湘西和东北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以及三十年代旧中国不同层次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画面.纵观沈从文和萧红的思想文化、创作态度、文学主张、艺术修养及创作品格,常常给人一种相通相融而又扑朔迷离的艺术感受.湘西的沈从文与东北的萧红几近同时出现,恰如两颗星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闪烁.不同的地域  相似文献   
3.
以表面气孔面积百分率为指标,利用正交设计原理分析了粉煤灰、UEA膨胀剂和消泡剂等因素对清水混凝土表观质量的影响。得出结论:粉煤灰和膨胀剂是影响混凝土表观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整配合比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混凝土的表观质量。  相似文献   
4.
范仲淹与富弼相交近三十年.二人在报效国家、追求本身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相勖以忠,相劝以义",同心僇力,抵御外侮,革新内政,忠君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富弼与仲淹"平日闲居,则相称美之不暇;为国议事,则公言廷诤而无私",双方可谓"出处以道,俯仰无愧".富弼与仲淹正如韩琦与仲淹一样,"与公并命,参翊万枢.凡有大事,为国远图.争而后已,欢言如初.指之为党,岂如是乎!"富弼与范仲淹始终保持了亦师亦友亦同僚的健康关系,是中国古代文人政治家实践"和而不同"政治理想的典范.即使在今天,也颇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科举制度的研究中,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问题成为最大热门课题之一.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或曰与其他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唐宋之际是一个变化更革非常之大的时期。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总的趋势是逐渐走向完备、成熟。这一变迁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就科举制度本身而言,由唐到宋的变迁虽然很大,但这种变迁恐怕并非质的变化,而仍然属于量的、程度上的变化。其质的变化与其说是在唐宋之际,不如说是在南北朝与隋唐之间。  相似文献   
7.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Zn-Al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包覆BiOCl微球的复合光催化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扫描电镜等对样品的形貌、物相组成进行了表征。并以甲基橙为模拟污染物,研究了所制备的样品在紫外光以及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BiOCl/Zn-Al LDHs复合物的光催化活性优于单一的BiOCl和Zn-Al LDHs,当Zn-Al LDHs质量分数为19.5%时的BiOCl/Zn-Al LDHs复合光催化材料表现出了最强的催化活性,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照射下对甲基橙的降解率分别为94.4%和28%。  相似文献   
8.
“孝”、“廉”是官员应有的最基本的品格,也是选拔和考核官员的最基本的标准。在两汉至南北朝7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长期实行过“举孝廉”这一选拔官员的制度;现在我们认真研究和宣传“孝廉文化”,对于当前的反对贪污腐败、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孝”、“廉”落实到当今官员的选拔和考核过程中,就要有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制度,而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宣传、教育感化上。  相似文献   
9.
当代学者编著的《宋登科记考》最近出版,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如何评价这部著作以及这部著作有怎样的学术意义,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为此,《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邀请了几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宋登科记考》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一、宋代科举取士之多宋代科举取士人数大量增加,远远超过唐代,这似乎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宋代通过科举登科者究竟有多少人?却迄今还没有人做出比较精确的统计。宋代的科举制中,有贡举、武举、制举、词科、童子举以及宗室应举等等。贡举又分进士、明经、诸科(包括九经、五经、三礼、三传、三史、开宝通礼、学究、明法等)。其登科者,除正奏名之外,还有特奏名。贡举是宋代科举中取士最多的一个科目。宋初循唐故事,每次放榜进士不过30人,诸科不过50人。太宗即位,始大量增加取土人数,每榜取士达数百人。但“贡举之疏数,取士之多寡,惟上所命”,未有定制。仁宗皇祐四年(1052),始规定:“进士限四百人,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