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艺术作品以其内在的风情神韵,给审美的接受以一种特殊的感受.美感情味的生成与作品本身的风格往往能达到同构相通的地步.词之风格有诸多变化,它的构成是形成词的情韵的主要因素.在诸多的风格中,古代词论家尤重“沉郁”,有的把“沉郁”作为词的最基本的风格和审美标准.陈廷焯说:“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十三国变风,二十五篇楚词,忠厚之至,亦沉郁之至,词之至也”.况周颐也说:“婉曲而近沉著,新颖而不穿凿,于词为正宗之上乘”.也有人虽未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但在其批评实践中,“沉郁”仍被看作是词的一种基本风格和审美标准.沈祥龙说:“小令贵工整、  相似文献   

2.
艺术作品以其内在的丰情神韵,给审美的接受以一种特殊的情味。美感情味的生成与作品本身的风格格调往往能达到同构相通的地步。词之风格格调有诸多变化,它的构成是形成词的审美动情力的主要因素。在诸多的风格格调中,古代词论家尤重“沉郁”,有的把“沉郁”作为词的最基本的风格格调和审美标准。陈廷焯说:“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  相似文献   

3.
沉郁作为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内涵,已成为公认的共识。苏轼作为北宋豪放词的代表作家,学者们的研究重点集中在苏词的豪放,旷达的层面,但是在苏词豪放的主体风格之外,还蕴含着沉郁的风格特色。而杜甫之沉郁与苏轼之沉郁有它们各自相同和相异的地方,因此本文就两者沉郁风格作简略比较。  相似文献   

4.
散文诗《野草》灌注了鲁迅全部的哲学爱憎,也是鲁迅全部人格的隐喻映现。如若以伦理学为观照视窗,则可以发现,散文诗《野草》以深晦幽隐的风质内在地体现了鲁迅崇高的伦理真怀,鲁迅在《野草》中积极地表达了其"正当"的"必要恶"情怀,也隐伏地揭摅了他伟岸、全善的道德人格光辉,此外,在大面积沉郁风格的文字背后鲁迅在《野草》中也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精神"按摩"与休憩,其中便有他"内曜"终极幸福的亮色闪光,《野草》为卓杰的伟人之所以世纪伟大的至善人格提供了一份伦理精神价值上客观不偏的文本化诗意确证。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旧体诗是他的余事之作,数量也不多。可是诵读之下,立刻会觉得有一种迥别古今的诗风。鲁迅的挚友许寿裳在谈到鲁迅的旧诗时,就三番两次地说鲁诗“自成风格”、“别俱风格”。①然而,这种风格是什么呢?许寿裳未尝深论。几十年间,在鲁迅旧体诗的阐释和研究上是有成果的。对鲁诗的风格,研究者也时有一些精到的见解,可惜的是多为只言片语,少有专题研讨。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遵循“回到鲁迅作品中去”研究鲁迅的原则,透过诗歌这一鲁迅“娱情遣兴”所作的媒体,去把握分析鲁迅的形象,从而发现其诗歌中所显示出的鲁迅韧性战斗的精神,正直高洁的品格和沉郁悲壮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台静农的乡土小说置于“五四”时期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以鲁迅和其它乡土小说作家作为参照,进行评价。台静农以其初步的阶级分析观和师承鲁迅先生的小说风格,展现了皖地西北农村小人物命运的多蹇,并对国民劣根性和封建宗法制度罪恶的痛陈和解剖.台静农以其阴冷沉郁的文风和多元化的艺术手法,为早期的乡土文学增添了力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8.
语言含蓄是鲁迅语言风格中的一个重要侧面,也是鲁迅作品显得深刻、隽永的一个重要原因。鲁迅语言力避"辞气浮露",常常是话外有话,言外有言,力求在含蓄曲折的语言中包含更深刻的含义。"语言风格的形成通过语言风格的表达手段来体现",在鲁迅先生的作品里,语言含蓄现象多姿多彩,其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9.
蒋进国 《东方论坛》2010,(5):108-112
《呐喊》和《彷徨》以白和黑为主色调,辅以带有鲜明个人倾向的红、黄等,营造出对比强烈、凄冷沉郁、矛盾虚无、孤独抗争的视觉隐喻世界。鲁迅对色彩的选择取舍、关照描写对象、情感倾向、使用技巧等方面的独特手法,构成对一般视觉心理的人为偏离,是把握《呐喊》、《彷徨》矛盾、复杂、悲凉、绝望等风格的独特角度。  相似文献   

10.
<正> 在鲁迅研究中很多人常常谈到鲁迅的讽刺理论,并据此认为,鲁迅是一个善于讽刺的作家,讽刺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例如,王瑶说:“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讽刺;特别是对一些否定人物的形象,他是常常给以无情的狙击的。”(《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文艺报》1956年20号)何家槐说:“第三,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鲁迅小说中,也表现了他特有的讽刺天才和幽默风趣。象《彷徨》中的《肥皂》和《高老夫子》则简直可以称为讽刺作品。”(《鲁迅作品讲话》,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吴中杰、高云说:“沉郁的幽默和深刻的讽刺,是鲁迅小说艺术风  相似文献   

11.
鲁迅以魏晋诗人的人格理想对诗性精神的影响为思考脉络,来考察这一时期的文化风貌之于诗歌的意义,并以"魏晋风度"来概括.同时,他以严谨的姿态,对魏晋诗人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尤以对陶渊明的论述最为精辟.在精神文化传承上,鲁迅和魏晋诗人追求酒文化精神的核心,即自由,获得精神上的超越.在艺术创作上,鲁迅诗歌与魏晋南北朝诗歌都有着沉郁、苍劲的特点,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也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呈现出率真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经常讲到的“鲁迅笔法”或“鲁迅风”,究竟是什么?本文以为,大体可以说就是鲁迅的文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家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他的语言上。我们这样说也许尚无大谬。黑格尔在《美学》中说:“法国人有一句名言:‘风格就是人身’。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德国语言学家威克纳格认为风格学的对象就是“语言表现的外表;不是观念,不是材料,而只是外在形式——词汇的选择,句法的构造。”当然,他还作了重要的补充——“风格并不仅仅是机械的技法,与风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 ,以人物的典型、内容的丰厚、主题的深刻和风格的独特著称。本文以鲁迅部分作品中的典型细节描写为例进行人物性格、文章主旨、章法、创作风格的鉴赏  相似文献   

14.
"沉郁"风格新释兼论陈维崧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对陈维崧词有比较全面的评述,而这些评述都以陈维崧词“所少者沉郁”这样一个论点为核心。对此问题,不仅旧时学者未能清晰论述,而且当代学者也因误会而忽视了其真正意义。本文从哲学层面对“沉郁”这一风格范畴进行了阐释,指出陈廷焯对沉郁之强调根源于对道德意识在文学审美中的重要性的确认,同时阐明其所以形成此种风格的内在原因。并由此对陈维崧词作的艺术特色略作考察。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郁达夫籍贯相同,前一段生活经历大致相同,且都是后而转向文学。二人在长期交往中结下了真挚的友谊。但他俩的文学观点、风格和爱好却有很大的不同。鲁迅表现出清醒的、冷峻的现实主义风格,表现出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的深刻洞察与准确把握;而郁达夫的文学生命则与“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并由此引出了“自我表现”的要求,显示其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与风格。鲁迅的小说不断地有新的探求和追求,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巨大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但郁达夫小说的大多数人物形象的内在质的稳定是没有变的。如郁达夫笔下知识分子形象是一个弱者系列,具有单一性,而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系列则宏大丰富得多。  相似文献   

16.
栖居草堂是杜诗在沉郁基调上另一风格展现的时期,它以闲适、宁静、秀美的风格反映了唐代成都的风物民俗,人文古迹,也为源远流长的成都文化增添上了浓墨重彩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论证史达祖词除前人称道的“奇秀清逸”之外,更有沉郁的一面,并以大量词例进一步论证其词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致和完整的顿挫手法,从而构成其内体外用的沉郁风格。  相似文献   

18.
林宇星 《源流》2011,(19):94-95
最近有多篇鲁迅作品从中学课本中被剔除,对此,网上吵得沸沸扬扬,支持的声音大概无非是"鲁迅作品风格不适合孩子阅读,语言比较怪异,孩子的阅历浅不容易理解"、"鲁迅已经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他所批评的那些国民劣根性,是一种自虐行为,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9.
我们说某一作家的作品“典雅、俊逸”或是“朴质、清淡”等等,很大程度是指他们的语言风格而言。一个作家的创作成就,语言应当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郭沫若豪情奔放,他的语言“热情似火刀;鲁迅要“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语言“冷峻似铁”,但这是他们风格的主要方面。语言大师具有几副笔墨,方能胜任对大千世界的描绘。所以郭沫若还有冷峻深沉的一面,鲁迅也有热情喷发的一面。茅盾,作为一位“语言大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语言大师,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幽默语言风格,这是有其多方面的因素的。在构成鲁迅作品幽默风格的语言手段之中,幽默比喻不失为效果甚佳的一种。它或者以温和的戏谑,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或者以犀利的戳戟,给人以奋进的勇气。无论从喻体的选择、本体和喻体相似点的确定,还是比喻和其他手法的配合等方面看,鲁迅的幽默比喻技巧都达到了娴熟自然、炉火纯青的程度,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一、选取动物喻体给人打比方,借助动物与人的高度相似,取得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