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晚清中外约章对地方外交礼仪的规定包括三部分:与外国官员往来礼、与传教士往来礼及与其他外国人往来礼,其中与官员往来礼仪规定最详,涉及公文格式、称谓等方面。这些规定从礼仪方面体现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交局势的深刻变化。地方官十分重视礼仪的作用,将其作为处理地方交涉的重要辅助手段,如借助外交礼仪抵制列强索取约定之外的外交特权,借助外交礼仪推动中外关系的发展等,都是他们重视和运用礼仪的表现。地方官对外交礼仪的重视和运用体现了他们对新的外交关系模式的应对和适应。  相似文献   

2.
同治帝去世后,清廷面临着择立皇储的危机。两宫太后最终选定载湉为帝。因慈禧未在"溥"字辈中择立皇储,故而外间议论纷纭。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慈禧选定载湉为帝,乃是由于载湉年幼且为慈禧至亲,便于垂帘听政。但文章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两宫太后在择定皇储人选的过程中,具有三重标准:一,非过继或出继的皇族近支宗室;二,"子以父贵";三,立嗣必幼。必须符合这三重标准才可以被确定为皇储人选。晚清皇储制度由皇帝遗旨钦定转变为由太后懿旨钦定,太后成为了择定皇储的实际操纵者。"懿旨立储"是晚清皇储制度变革中的一次裂变,是一种具有过渡性的皇位继承制度。  相似文献   

3.
引述清朝通事传教士马国贤、巴多明及英使马戛尔尼及其随员文带分别记录的俄国伊斯梅洛夫、葡萄牙麦德乐、英国马戛尔尼三位使节觐见礼仪,认为朝见礼仪与递交国书礼仪虽有关联,却是两种礼仪,三使节觐见的三跪九叩首礼不变(英使或许是行三跪九鞠躬礼),递交国书礼仪,由大臣转呈皇帝更改为使节直接将国书递交皇帝。由此得知三国使节争取平等国地位,获得部分成功。康雍乾三帝改变接受外国使臣呈递国书礼仪,是国内外政治局势造成的,是不得已的举措。康熙帝为遏制俄国支持北疆准噶尔而对其让步;雍正帝在继位合法性等社会舆论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借外使祝贺登基改变形象;乾隆帝为维持"十全老人"形象令接见英使有个喜剧结局。三使节礼仪之争的史事表明:"来者不善",英使提出占据两个小岛的要求;递交国书仪礼之争实质是使节代表其国家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朝皇帝权威挑战;不识18世纪世界形势的中国统治者,在守旧观念主导下,将使中国不可避免地陷入颓势地位,巨大的危险将至。  相似文献   

4.
历史往往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顺治是清代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同治帝是第八位皇帝,清代顺治、同治两朝相隔二百年左右。同治帝死后,人们将同治朝与顺治朝作了比较,发现两朝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有人将同治的年号解释为“同于顺治”。清代顺治、同治两朝有哪些主要相似之处呢?一、顺治帝、同治帝都不在北京继位顺治帝继位于盛京(今沈阳),后入主北京。同治帝继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后返回北京。二、顺治帝、同治帝的继位年龄相同,在位时间、亲政年龄相似顺治帝与同治帝都是“儿童皇帝”,顺治帝继位时六岁,在位十八年;同治帝继位时也是六岁,在位…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诸侯国外交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礼仪之一,主要应用在诸侯觐见天子、诸侯国君相见以及诸侯国君接见其他国家的使臣三个不同的场合。在音乐内容方面不仅规定音乐表演的程式及演奏曲目,在外交用乐中对乐器的使用及摆放同样加以规范。宴会上出现的赋诗环节同样是属于用乐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赫德为英国人。长期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对晚清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均有重要关系。翁同龢先后授读同治帝、光绪帝,在晚清也举足轻重。随着时间的推移,翁对赫德愈来愈重视,赫德对翁也情有独钟,他们之间的关系与晚清政局的演变密不可分,值得认真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1895年至1899年间清政府对外政策、态度的动态分析,把握五年来清朝外交方面所发生的变化。1895年以前,清朝主要执行的是可以概括为“外须和戎”四个字的洋务外交路线。1896年《中俄密约》签订后,随洋务派的逐渐失势,洋务外交,遭到攻击.1895年至1898年间,清朝的外交主要由总理衙门执行,由帝党翁同和等人主持,他们也不可能找到可行的外交方策,外国侵略者依旧从他们手中攫取着利权。在这种民族矛盾尖锐,清廷外交不力的情况下,统治阶级中的盲目排外一派重新抬头,执掌朝中大权,盲目排外的外交主张占了上风。于是在1899年中,在教案等问题处理上,中外对抗加剧。1900年中国对八国联军宣战就成为了前一阶段外交发展的必然,而非偶然了。  相似文献   

8.
美国第一位驻华大使蒲安臣,对晚清中国外交近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将<万国公法>引进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礼仪制度的近代化,加速了驻外使领制度的建立,使晚清中国外交逐步走向了近代化的道路,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古代外交礼制是宾礼的一部分,先秦时期,和近代意义上的外交礼类似的是古代宾礼中的聘问之礼。汉唐以后,外蕃来朝之礼(即后世的外交之礼)成为宾礼一直保留的内容。唐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外蕃来聘问的详细仪节大体沿用唐制。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外交要至清中晚期才开始,此时,随着中外交流范围的不断扩大,外交礼仪也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国开始被动地与国际外交礼仪接轨。  相似文献   

10.
沈葆桢保台成功,是代表中国政府积极治理台湾、推动台湾现代化的第一功臣。清廷保台和治理台湾的成就与沈葆桢高度清醒理性的外交理念和国防方略紧密相关,而清廷无法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沈葆桢的外交理念和国防方略,这使清廷加速走向了覆亡的败局。沈葆桢建言"纠因循"当"戒卤莽"的外交理念,和"练兵、筹饷、制械、储才、游学、持久"的国防方略至今仍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论保持党的先进性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先进性与党的群众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保持党的先进性最现实的课题是防止党脱离人民群众和弱化群众基础。把新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是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法治概念是法治理论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前提.对法治概念性质的不同理解,内在地包含着对法治建设内容的不同规定,甚至内在地规定着法治建设的不同模式.从性质上讲,不能把"法治"概念局限在法律自身范围之内而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纯粹的法学概念,法治内在地包含着道德价值追求和基本政治原则,甚至包含着对法律的热忱和信仰.法治应该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因而法治建设也就是一个融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13.
当前证据规则的立法已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但在认识上不统一,迫切需要从理论上予以解决.为了强化对当事人权利的保障,需要对公共权力加以制约,保证司法公正;同时诉讼过程有客观规律可循,亦需制定规则以统一证据的运用,这就给证据规则的制定提供了理由和理论根据.而证据规则与自由心证原则相违背,因而证据规则的制定宜粗不宜细,以保障人权和保证适当的心证为限.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人口素质与生活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质量分为主观感受型生活质量和客观条件型生活质量,在生活质量概念中人口是生活质量的承担者,也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人口的素质与生活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人口素质主要体现为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它们从各方面影响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人口素质,为生活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发展与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5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变化,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也发生了巨大变迁。经营理念从“以产定销”到“以需定产”。市场竞争从价格到品牌形象。结构调整从产品结构到产业结构。市场开发从国内到国外。探讨这些变迁,对于丰富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进一步指导国有企业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英汉翻译中,译者除了对原文的词义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有时还需挖掘其深层含义或延伸意义,以增强其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8.
坚实的奠基:初唐河北诗人在唐诗发轫期的重要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唐阶段,河北诗人在唐诗发轫期的重要贡献有三个方面,分别是“文质并重”诗美理想的确立,风骨的提倡和律诗的定型。这些贡献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唐诗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部分志书记载沐英、沐春、沐晟为明太祖、成祖赐死 ,本文以翔实的史料为据 ,并结合封建文化背景和当时政治形势及太祖、成祖与沐氏父子的特殊关系 ,深刻分析其被赐死说的疏误 ,同时探讨了沐氏父子的正常死因。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文化全球化的产生和表现。指出文化全球化对党的指导思想、领导地位和执政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在文化全球化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巩固党的领导的文化基础;发扬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民族认同;增强民主与法制观念,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大力培养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