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理论界》2016,(10)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人的本质"理论的创立过程中马克思遵循着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即从对宗教异化的批判转向对市民社会和国家二元对立基础上政治异化的批判,随后又走向对经济领域中劳动异化的批判,这三种异化批判为马克思科学揭示人的本质创造了逻辑前提。同时,这一逻辑路径的生成始终伴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发现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的前提条件,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的西方哲学家从不同侧面对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进行了批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康德和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康德系统诠释了理论理性(科学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不同含义,提出实践理性可以范导理论理性,首开了科学技术批判的先河.现代人本主义思潮认为科学是工业化社会种种异化现象的根源,他们主张把人确立为终极价值,要求克服科学异化的弊端,彻底否定了科学技术的效用.马克思克服了康德的理论局限性,揭示了科学异化的根源、实质和积极扬弃的途径,为正确认识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提供了理论指导,消除了关于科学技术的理论困惑,对当今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在历史科学初创之际用来定义既是观念又是社会存在的那些问题。在知识学上,它表现为与实证科学相对的思辨真理;在社会结构上,它是代表统治阶级意识的观念上层建筑。在无产阶级的科学发展和解放实践的深入过程中,意识形态批判始终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批判本身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改造世界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发展什么一般的意识形态理论,他们最后的工作都落实在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科学分析和无产阶级的实际解放斗争上。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思想中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意识形态批判和科学批判.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在对于黑格尔法哲学的颠倒中完成的,是对资产阶级抽象自由的虚假意识的揭示.但是后来的马克思受到了费尔巴哈的影响,背离了意识形态的批判,而走向了科学的批判.科学的批判把无产阶级的革命看作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意识形态的批判在马克思的后期思想中,从属于科学的批判.这两种批判在理论上导致了他对于自由和必然、进化和革命之间关系的理解上的冲突,在实践上导致了技术精英的统治.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今被认定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科技审度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理论准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养分。马克思科技审度的思想精华是分别通过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异化、科学技术与自由这三个焦点而展开的理论思考。主要结论有:(1)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异化的根源是"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科学技术异化是造成对自然奴役的重要角色;(3)科学技术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深刻影响着人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6.
超越单向度的人——论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批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批判理论作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发达工业社会现存科学技术的批判和对能导致未来自由社会的"新技术与科学"的憧憬两个方面。马尔库塞认为,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科学技术异化为政治统治的工具,人沦落为单向度的人。而要超越现存制度,救赎迷失自我的单向度的人,就必须发展出一种新的技术与科学,以最终地解放自然和人。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技术资本主义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对技术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对技术异化意识形态的斥责,揭露了发达工业社会在把人引向畸形幸福的同时塑造了单向度的人。从劳动异化批判到技术异化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进展,然而技术决定论和无产阶级融合论的断言,使技术异化批判理论最终陷入解放主体错失的困境和美学救赎论的虚空。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科学社会主义对于引领当代世界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只有把技术异化批判与劳动异化批判相统一,才能使技术资本主义批判从解释的政治哲学走向实践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逝世以后,步入晚年的恩格斯以他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阐述和发展。他进一步地提出了哲学意义上意识形态概念的"虚假性"内涵,并对意识形态的作用、意识形态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阐述,是他批判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探讨无产阶级解放道路中的思想文化问题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9.
列斐伏尔运用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自己独特的解释和阐发,认为异化无处不在,把马克思只应用于经济领域的异化理论扩大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他创造性地"误释"了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异化劳动理论,将这种生产劳动过程的经济异化批判改造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异化批判,进而泛化为日常生活、文化与国家异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刘建新 《江汉论坛》2008,46(2):69-71
马克思是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揭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的.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洞察了市民社会的本质,从人的历史活动去探讨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通过对以"物的依赖性"为标志的市民社会进行批判,指出要实现人的解放,必须消除人性异化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根本缺陷,这一缺陷的克服就是人类要从阶级社会走向无阶级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1.
当前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质争论应突破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思维范式,继续深化对其科学性何以可能的元理论问题进行追问。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早已超越了传统认识论的思维视界,他在意识形态批判中获得了社会历史科学内涵理解的新高度。在此,历史科学的可能性问题变成了一个实践性和价值性问题。作为意识形态批判的马克思历史科学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和实证主义科学的扬弃中建立起来的,凸显了把自然史与人类史辩证统一起来的内在张力,突破了西方学者把科学同实践、价值以及意识形态同历史科学简单对立起来的理论困境。因此,在审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阐释和学科建设上,我们必须破解科学主义的教科书思维方式,凸显辩证法的自我批判内涵和精神价值旨趣。深入挖掘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内涵是我们把握马克思历史科学的钥匙,也有益于在我们时代的意识形态批判中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前苏联与我国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异化观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思想”,他后来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及“异化”概念,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点、科学范畴取而代之.这种流行观点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充分的根据表明,“异化”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念,异化观是马克思哲学中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成熟著作”的异化现与其早期异化观之间并无实质性、根本性的对立关系,恰恰相反,前者对后者存在直接的理论继承关系.澄清上述事实,有助于恢复马克思早期异化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应有之历史地位,更加全面、透彻地领会马克思乃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5,(7):34-40
科学技术与"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哲学的两大关键词,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意蕴。马克思联系人的本质看待科学技术的本质,积极肯定科学技术是历史性的革命力量,对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表现持肯定性评判。与此同时,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进行了现实的、具体的批判,这种批判思想渗透在其新世界观思想的形成与完善的过程中。马克思在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背景下全面、具体、现实地考察科学技术,这种批判既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批判,也是对工业文明人与科技关系的全面反思,这两方面相互依赖,密不可分。从文明形态视角揭示科技异化的根源,不是否定马克思科技异化的资本主义根源,而是从更深、更广的层面理解马克思的科技批判思想。  相似文献   

14.
胡大平 《人文杂志》2005,1(5):12-20
<评李斯特手稿>是马克思最早直接地把生产力作为中心问题来讨论的文本,但是在这一时期,他的政治立场引导着理论立场的变迁,因此在总体上这一文本具有内在的矛盾一方面,他已经意识到隐含在现有工业形式中的力量(即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前提,另一方面考虑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客观颠倒),他对生产力采取了十分明显的批判态度.而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部历程看,科学/价值、理论立场/政治立场等等关系的协调构成一个中心问题.从这一特征出发,在阅读马克思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以单一的思路在不同文本中提炼或概括某些原理的东西,而应该充分注意科学/价值、连续性/非连续性等基本关系,从变迁过程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质,以及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2015,(10)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武器展开了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批判,然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却放弃了异化论的逻辑构制,转而运用"物象化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地平。〔1〕据此,广松涉先生在《唯物史观的原像》和《物象化论的构图》等著作中有着透辟的分析,并提出了很多富有价值的见解。他赞成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存在重大转折的判断,认为"从异化论的逻辑到物象化论的逻辑"这一熟语科学的回答了马克思哲学史上的一个"谜"。  相似文献   

16.
在<批评与意识形态>中运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伊格尔顿通过详尽分析文本、意识形态和历史的关系阐述了"文本是意识形态的某种生产"的观点,并且认为,一种文本科学的知识必须建立在一种意识形态形构科学的基础上,而科学批评旨在探究作为文学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机制;在此过程中伊格尔顿对西马系谱思想家的相关思想作出了某种批判与取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早期通过批判利己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他分析了政治解放所造成的人的二重化,进而阐明了人们的阶级差别和对立。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用人固有的社会本质来批判以货币为中介的异己交往关系,把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阐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是对利己主义的人的理论抽象。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对人的孤立化理解,马克思强调,利己主义的人处于社会联系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既定社会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出发,批判了施蒂纳的极端利己主义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实践、生产和劳动概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平 《人文杂志》2006,42(3):21-27
本文在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说明.本文着重指出,在从早期的异化劳动概念向后期的"劳动的异化"概念过渡的过程中,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雇佣劳动概念是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得以最终走向科学的关键.此外,在具体的分析中,本文对劳动、实践和生产这三个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的逻辑过渡关系进行了必要的说明.由此出发,本文对国内理论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性"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旨归,对以资本勾连起来的现代性和资本主义进行武器性批判。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哲学人类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政治学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异化的人”,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特洛伊马一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同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的人”提供了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20.
试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科学伦理观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克福学派科学伦理观的批判指向是当代科学技术在社会运作中所产生的负效应,即指认了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异化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如何形成了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思想。这种科学伦理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科学与社会伦理关系的学理性批判;二是关于科学与社会伦理关系的现实性批判。而后者又包括,对作为政治统治的科学技术的伦理批判和作为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的伦理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