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9 毫秒
1.
对2007年盱眙《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论文进行了评述,认为这次会议在《西游记》与盱眙、《西游记》与古泗洲之关联研究方面有新的进展,有些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在《西游记》作者研究、成书与版本研究、资料与考证、文本研究、《西游记》与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以及《西游记》学术研究现象学的意义与价值的涉猎,富有收效。  相似文献   

2.
王树然 《金陵瞭望》2006,(21):51-52
众所周知.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是明代中叶淮安(注:本文所指原淮阴市的淮安县.即现在的淮安市楚州区)人氏吴承恩所著。近年来报刊上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指出《西游记》早期的明代版本没有署名作者,清代以来对该书的作者一直有争议。为此.使我回忆起少年时在家乡就听说过《西游记》成书的另一种说法——盱眙孝子为母亲所作.又经多年探究,深感《西游记》的成书和作者确实还有待于探讨。  相似文献   

3.
吴承恩不是《西游记》的作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吴承恩个人经历、所创作的诗文及前人误解的事实等方面论证,认为吴承恩不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一位儒生,尽管能诗文、善杂记,但没有接触过玄门释宗,没有学过佛、修过道。四十五岁以前热衷科举,四十五岁以后著《禹鼎志》,从其诗文及文友诗文记载中看,从未说过写小说之事。从《西游记研究资料》所选录的吴承恩诗文看,吴承恩对金丹学、佛学等方面的了解与小说《西游记》有很大差异。鲁迅、胡适等学术前贤认为小说《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其依据是《淮贤文目》,本文认为文目当为文章或文集的辑目,而不是书目,《西游记》收入《淮贤文目》之中,并未收入《淮人书目》之中,收入文目之中的《西游记》,可能是一篇游记类的文章,而不是小说《西游记》。  相似文献   

4.
译者们各自的神话观在从源语言到目的语的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潜移默化地改写或影响了《西游记》中神话人物形 象称谓的英译,而具体的方式或媒介就是通过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和采用。通过对余国藩和詹纳尔的《西游记》全译本中神仙称 谓和精灵魔怪称谓的英译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勒菲弗尔的操纵和改写理论、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再加上中国传统 神话观,共同影响了对《西游记》中神话人物形象的翻译与改写。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虽然位居经典之列,但纵观现有的评价并不充分,也不尽合理、到位。运用文学场、多元价值系统等现代文学观念对《西游记》作新的价值评定,可以认识到艺术本体价值、文化载体价值、学术价值、创新孵化价值构成了《西游记》价值系统的丰富性,而开辟再生态神话实现中国神话的复兴、与儒释道主流文化的深度契合、以科学未来意识提升理性思维,是《西游记》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价值体现。要准确认识《西游记》的价值系统,除了在理论上的探索,还需要进行现实的、物质的显性转换。  相似文献   

6.
胡适《西游记考证》谓《西游记》的长处“就是它的滑稽意味”,其中“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对此,他似是赞赏,又似鄙夷,而认为《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它至多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而“不用深求”。近人据此而批判胡适诬蔑、贬低、乃至否定了《西游记》;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批评。我写这篇文字,对胡适的学术思想暂不作评论,而只是说明:滑稽诙谐、  相似文献   

7.
杂剧《西游记》是蒙古族剧作家杨景贤所著,在西天取经故事的发展演变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西游故事是再生型神话,用坎贝尔的英雄历险模式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再与吴承恩本小说《西游记》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杂剧《西游记》的英雄人物是唐三藏,而小说《西游记》的英雄人物则是孙悟空。  相似文献   

8.
1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逝世不久,他的名字及著作即载在天启《淮安府志》的《淮贤文目》中,但这一记载过于简略,以致数十年来,在对吴承恩和《西游记》的研究中产生了对吴承恩著作权的怀疑。本文就二十卷一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问题,  相似文献   

9.
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淳厚的古海州(今连云港)、云台山为依托背景。古海州地区的山光水色,地方掌故,风土人情等对《西游记》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书中奇异神秘的山海风光、神奇多彩的民间传说、海味浓郁的方言俚语、淳朴丰富的民风习俗等,充分表现出浓郁、独特的海属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0.
自《西游记》于明代中后期问世以来,从心学角度探求作品之大旨成为《西游记》研究的主线,且在当代仍有广泛的影响。石钟扬先生提出谢肇淛“求放心”说有违《西游记》大旨的疑问,对于深入认识《西游记》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在立论和证据方面存在着诸多偏颇,对心学与《西游记》的关系、“求放心之喻”的主题观似不能作彻底的否定。  相似文献   

11.
结合历史文献考释了有关僧伽大师的传说。僧伽大师的传说,自唐代开始、宋代尤盛,与文学结缘并与无支祁的神怪传说融为一体,并与西天取经的故事接轨;阐述了无支祁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源流关系,认为孙大圣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神猴,通过各种资料显示了孙悟空形象的衍变,是从无支祁狭窄单调的描写中,一步步扩大、衍变、充实,而更宏大神奇,个性突出的。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南游记》与顺昌民间大圣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大圣信仰”产生的生态环境及其与《西游记》的关系,结合阂北山区“猴神崇拜”和顺昌大量的“通天大圣”碑刻遗存,认为大约于元末至明中叶,顺昌就形成了“大圣崇拜”。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和早于百回本《西游记》的余象斗《南游记》中分别描绘了“通天大圣”、“齐天大圣”与华光的关系,说明顺昌“大圣文化”遗存是《西游记》成书过程中元杂剧、平话阶段的实物佐证。在此基础上,对大圣文化与顺昌文化产业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一、《西游记》和《红楼梦》中都写到两块顽石 ,《红楼梦》是从《西游记》的描写中演化出来的。曹雪芹把孙悟空的血液大量注入到贾宝玉血管里去。孙悟空和贾宝玉在强或弱之点上 ,基本是相似的。他们反抗、斗争 ,有似石头 ;他们又一齐归于佛 ,在宗教的牢宠下无能为力。吴承恩和曹雪芹都是石头的歌颂者 ,孙悟空和贾宝玉的被塑造 ,便是明证。二、《西游记》写到的人间国度及地方行政区域凡十余 ,大都是吴承恩凭空结撰的。似西梁女国、车迟国据平话《西游记》、杂剧《西游记》而扩大渲染的是少数。三、散见于明代其他小说、戏曲中片断的、不同于吴承恩《西游记》的孙悟空故事主要有 :1 孙悟空有儿有女 ;2 孙悟空的金箍棒系得自南海龙王敖钦处 ,名“如意棍” ;3 孙悟空一个筋斗打八万四千里。四、《西游记》以邵雍象数学宇宙发生论开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孙悟空这一形象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西游记》通过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塑造,高度弘扬了主体意识,同时强调了主体人格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是一部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长篇巨著。作品主人公之一的孙悟空,其身上反映出浓厚的宗教意识。一、从孙悟空的斗争中,反映出来的佛教教义"法识"观,孙悟空身上反映出来的佛教思想。二、孙悟空皈依是不彻底的,在其身上还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与佛教思想相背的,却与明代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相统一。孙悟空的形象体现了人、动物、神魔、宗教四个特点的结合,他是一个宗教的战斗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否定社会流行读法的前提下,本文对《西游记》中的悟空形象作出一种反读,认为:悟空缺乏一种理想境界,表现出一种妄逞心智、信威任力而无视一切存在的精神狂妄;观察悟空西行之路的始终,一直未能克服其"步步行凶"的暴力习性,一直未能像他师父那样抱有对人之生命的慈悲关怀。而《西游记》中对悟空神魔形象的极力描写以及悟空形象被中国大众读者崇拜性的广泛认同,又直与中国大众社会崇拜神魔的非理性精神迷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在中国20世纪后期的政治运动中,伴随着对悟空形象的政治化读解,中国大众社会对悟空形象的崇拜浮上了意识形态的主流,并与狂热的政治迷妄一同对整个公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名号有一个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的变化,亦可称之为心与魔之间相交的变化。二者相交反映着孙悟空的心路历程,即求心-束心-放心-收心-正心的过程,而这也正是小说的主旨。且心魔相交之说在《西游记》主旨探求过程中始终是一条重要支脉而延绵不断,这与晚明大行其道的心学思潮有着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8.
在《西游记》前七回中,孙悟空的大闹天宫可谓是最为精彩的片段,而无独有偶,在《南游记》里,也曾有华光大闹天宫的记载,然而因出身与动机存在差异,两者大闹天宫的结局竟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9.
从定海石到金箍棒、"玉帝甚不用贤"、英雄只此敢争先、"皇帝轮流做"等故事情节的解读,阐释了吴承恩《西游记》的审美意蕴。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型从诗话、杂剧到百回本小说的演进,大闹天宫情节的拓展,分析了"大闹天宫"在"横云断岭"式结构中的地位,得出吴承恩在情节的处理上点石成金的奥妙有两点可供借鉴的经验:吴承恩善于根据人物性格去创造典型情节;吴承恩善于创造幻想性情节去表现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百回本描写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具有体现象其物宜精神的立象功效。由此显示对以前写取经故事诸种文本寓言特征增强的文脉轨迹,可以看作对火眼金睛作为角色审美能力和眼光特征的体悟史。理解孙悟空形象涉及通俗又通雅的情节是领悟这部小说艺术特色的重要视角。在这些情节中蕴含着当时文化思潮和社会生活变化对写定者、校订者的曲折影响。孙悟空形象体现象征人心而且重在心行的立象追求。他参加取经团队前后变化中体现时位相因的文脉也显示了追求成人历程中立象境界的变化。这为人们提供了耐思量、耐体悟的审美文化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