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网络同人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现代人自我表达的载体,网络同人文学的一系列社会行动不仅反映了现代人自身的意识,同样也是一种被赋予意义的自我认同实践,成为现代人缓解自我认同危机、获得自我实现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的生存焦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人的焦虑是生存性和本体性的。时间危机、自我空间压缩、风险忧虑、判断和选择疲劳、自我认同危机、生存意义的迷失是现代人生存焦虑的重要表现与根源。在现代社会,人们不可能彻底解决生存焦虑的问题,但每个人可以通过拥有存在的勇气、锻炼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做诚信的自我、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式,在流动中构建别一种意义的本体安全。  相似文献   

3.
现代文化的变迁导致了现代人的认同危机,"怀旧"成了人们解决认同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立足于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集体记忆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就成年人的网络"农场偷菜"现象分析,结论认为这是一种现代人认同危机下的文化怀旧,呈现的是大众、平民、草根化、网络性的文化怀旧特点,表现出的是现代社会大众对伴随他们成长起来的乡村文化的一种怀念。  相似文献   

4.
李恩华  闫梦若 《国际公关》2023,(22):188-190
在网络时代中,技术的变革正在不断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新型多元化的沟通交流方式日新月异,使个体自我认同构建路径发生巨大改变。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建设的关键时期,其作为手机等移动互联网设备的深度爱好者,长时间生活在割裂的虚拟网络世界,致使自我认同构建出现新的特点与危机。本文通过研究网络时代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特点,分析其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观塑造、虚拟与现实自我融合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高校培育大学生自我认同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武侠想像是对现代性焦虑作出的反应。随着现代性的发生,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和身份认同危机,一部分人通过文学之侠的想像,来回应现代性和寻找身份认同。在现代性条件下,金庸武侠小说通过对侠的现代阐释和想像,使自身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呈现出并不寻常的意义:金庸武侠小说由对江湖世界的美化转向对江湖黑暗的批判,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社会认同的解构;由对民族大义的歌颂转向对民族主义的破除,表现出对现代政治认同的超越;由对武林义气的肯定转向否定,批判江湖文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认同的超越。金庸的现代武侠小说最终完成了对传统社会认同(江湖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文化(武林义气)的超越和解构。金庸小说的侠之想像是现代性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以虚构的方式解决身份认同危机,追寻自我认同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种对抗“存在被遗忘”的拯救性力量,一种想像性的自救力量。  相似文献   

6.
现代西方哲学的先驱叔本华、祁克果、尼采三位哲学家一改在黑格尔那里达到顶峰的近代哲学的传统,转而对其进行批判并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然而,在现代性语境下,却出现了都市化的流浪、归属感逐渐淡化的个体自我认同的悖论和危机.如何形成一个健康的自我观?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意识关系三个维度上分析,将为我们思考和解决个体自我认同问题提供一种现实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派文学一个普遍的主题是 :“寻找自我”。然而这种对自身本质的探求却并非始于现代派文学 ,莎士比亚许多作品中已经显露出很多类似的主题。这一共同点缘起很相似 (社会危机导致了精神危机 ) ,形态与内涵却不尽相同 ,同是自我本质的丧失 ,却是一个由英雄降为凡人 ,一个由人变成非人。后者比前者要远为普遍、深刻和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体已成为现代人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导致自我认同基础的改变。在网络推动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球化浪潮中,固定认同元素如人种、地域、国别这类个体识别元素对自我建构的重要性日益弱化;而专业水平、价值观念、表达能力、见识水平等非固定认同元素日益重要。曾经盘踞在意识中的"绝对真理"和道德观念将被重新考察。以时下web2.0最新运用微博为例,分析在日益多元的网络环境中自我认同的复杂性,对微博个体认同中出现的新特点、新形式、新诉求进行理论探索与总结。  相似文献   

9.
信任危机已经成为现代性后果中的经验事实。信任关系在现代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当面的在场,而是时空分离和虚化的脱域关系。在以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为主要类型的脱域机制中,现代人失去了对本体性安全和自我认同的信任,陷入了存在的孤独和焦虑。信任危机在根本上就成为了存在危机。  相似文献   

10.
荒野是生态文学的重要主题.环境主义者所描绘的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荒野成为现代人心中向往的荒野意象的范本.通过分析小说《走进荒野》的主人公克里斯为追求自我而探寻荒野自然并最终在荒野中丧命的悲剧故事,揭示了西方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社会文化的认同危机和对荒野自然的渴望,并探讨了人类文化与荒野自然之间的二元性以及彻底超越人类价值、走向荒野伦理的虚无性.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的到来,开辟了人们新的生活空间,但也随之带来网络伦理危机,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网络伦理教育成为迫切的客观需要。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包含伦理意识、伦理情感、伦理行为、伦理人格、伦理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需要通过设置网络伦理教育课程、整治校园网络环境、加快网络立法、提高商业网站公益性、增加技术支持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中国互联网意识形态制度体系建设,必须着力从构建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治理体系、风险评估体系、保障体系等层面入手,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完善网络内容审查制度,完善网络资格审查制度和网上信息实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加强互联网法律治理、行政治理、技术治理,完善互联网空间监测体系、舆情研判机制、应急预警机制、应对处置或危机处理机制,总结评估机制,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健全社会赏罚机制,完善利益调节机制,加强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反讽产生于认同感的缺失和对自我意识的审视,是无限绝对的否定性。卡夫卡在小说《变形记》中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之后产生的认同感危机,建构了多层次的反讽,探究了现代人的意识和认同危机,对社会体系提出了质疑,同时彻底地否定了他所身处的社会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转型期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价值冲突及认同危机状况为基础,从价值认同的视角,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进行新的解释,阐述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原则和途径,以期务实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基础、促进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5.
网络资源的共享部分消解了教师知识权威的角色,网络的平等性造就了教师的去权威化和泛权威化的并存,网络师生的互动交流途径既有利又困惑;导致亲近关系与疏离关系并存,且疏离关系偏大。因此,网络隐匿性潜藏着教师难以监管,有可能“一引而发”的校园网络群体性危机事件,努力再造亲近关系以淡化疏离关系,肯定有助于押制校园网络群体性危机事件的突发性机率。  相似文献   

16.
网络意见领袖是伴随互联网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网络虚拟社区的形成、民意表达机制的缺乏和网民多元化的需要是网络意见领袖产生的重要条件。网络意见领袖既可以成为沟通的纽带,化解负面信息带来的危机,也可以成为沟通的障碍,制造新的危机。因此,网络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网络意见领袖的管理和监督,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在和谐的网络环境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网上群众路线是网络时代群众路线的新阵地和新形式,具有新的内涵和价值。网上群众路线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彰显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平等的价值基础,以及执政为民的价值观。从哲学的层面,探讨怎样协调网上群众路线中的虚拟与现实,化解科技理性僭越价值理性的危机,消弭网络隐忧,对于维护网络的健康发展,贯彻网上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P2P技术与网络传播的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着P2P技术和商业应用的发展,P2P技术对于未来网络传播可能产生的影响也成为一个令 人关注的问题。从目前来看,P2P技术对于网络传播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网络信息共享与 利用的方式与程度将进一步改变;围绕P2P技术思想展开的软件与信息产品开发,将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作为媒体的网络的未来面貌;P2P带来的去中心化特点将使互联网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P2P可能成为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也可能加速媒体形态的演化。从总体看,P2P技术未 来的社会影响程度,取决于政治、经济等各种力量的博弈结果,而这也将最终影响着互联网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儿童信息危机包括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虚拟和信息图像化,其主要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儿童加速了“成人化”倾向,呈现出“催赶式”的成长状况;儿童读写能力下降,深度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欠缺;儿童无法准确提炼有效信息,易受不良信息和虚拟信息的误导。应对儿童信息危机的对策如下:保护儿童的权利,与儿童共享信息权;注重儿童的媒介参与,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制定和完善国家信息政策,颁布儿童互联网保护法律;加强信息监督管理,提高专业人员的媒介自律精神;注重印刷媒体的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网络传播技术手段裂变式发展,互联网正在形成舆论的"自由市场",因此,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扩散规律进行识别和引导的重要性日益突现。基于复杂系统网络信息传播与扩散的"六度分隔"假说、小世界网络和无尺度网络等社会网络理论,分析了重大突发公共危机网络舆情信息扩散演化过程,建立了基于主体(Agent)的网络舆情扩散监测模型以及网络舆情扩散规律分析模型。仿真结果得出的网络舆情扩散规律符合实际情况。该研究对于化解社会矛盾、有效解决公共危机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