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制度-话语”研究视角,对1949—2021年农业转移人口的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考察不同制度情境下政策话语转化为治理实践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受不同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农业转移人口政策经历了巩固政权的政治主导逻辑、发展经济的市场逻辑以及共享改革成果的社会逻辑的演变历程。政策制定者的情境认知与官方传媒和大众知识结合,建构了农业转移人口“非法流动者”“农民工”“新市民”的社会身份,并在社会实践中具体化为与之对应的城乡分治、城乡二元以及城乡一体的制度安排,与嵌入其中的政府治理行为共同促成农业转移人口严格管制、规范化管理以及包容性治理的历时性治理变迁。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形象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经历了革命话语、建设话语、和谐话语的不断转化和发展,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起到解构作用。进入新时代,国际冲突的突发性、复杂性有所加剧,中华民族形象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与国际话语体系之间仍存在话语鸿沟,以"共同体"为标识性叙事话语体系,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形象对外传播的实践主体性,凸显新时代中华民族形象的自我想象和定位,规避了全球性危机引发的负面效应,为中华民族形象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话语方式、建构思路和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西方大众政治对国家对外政策和外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里 ,西方大众政治对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形成方式和外交操作方式始终有着广泛、深入的重大影响。无论在自由民主制国家 ,还是在法西斯极权国家 ,大众政治都是决定外交和战略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而也是决定国际政治及其变迁的主要因素之一 ,尽管它在这两类不同国家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形态很不相同。在大众政治引起的“外交革命”之外 ,对外政策的一项新手段———国际宣传以及在 2 0世纪尤为盛行的国际颠覆 ,也与大众政治密切相关。然而 ,不能忽视在自由民主制国家 ,政府和公众舆论的关系还包括前者往往影响和操纵后者 ,而“外交革命”在其消极意义之外还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共情修辞可被视作推动国际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中国对外援助话语包含了诸多共情修辞印记,契合了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和共情意动的共情逻辑,经历了从文化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理念认同的过程。研究发现,在共情效果方面,受众与修辞者的共情水平并未表现出一致性,相反,面对修辞者持续高水平的共情,受众情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受国际话语博弈和“泛媒化”景观的影响,援助国和受援国在修辞者和受众的身份中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带动了修辞传播中共情效果的折变。在对外援助语境下,内化共情修辞机制的话语体系建设是实现外部认同和提升援助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对于新时代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章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2010~2018年间国内“对外话语体系”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经统计发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时间虽短,整体发展态势强劲,聚焦于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原因、意义、价值、原则等方面;“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中国故事”“国际话语权”等是现有研究关键词,并将继续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但现有研究仍需完善,如术语混杂、概念界定不清、学科间互动欠缺、研究方法单一、受众分类模糊、研究视角广却缺乏深度等。针对以上问题,研究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为今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冯玉军  文龙杰 《国际论坛》2023,(1):139-154+160
基于对以新自由主义为导向的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反思以及对冷战后新自由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秩序的反动,以国家主义、民粹主义、反自由主义和反西方主义为思想内核的保守主义在普京执政之后日趋成型并逐渐成为俄罗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近年的外交实践中,俄罗斯充分运用保守主义理念,利用文化、宗教、种族、身份政治等工具,谋求为其内外政策获取更广泛国际支持。俄罗斯通过推行保守主义价值观外交,一度成为国际保守主义力量的中心,获得了相应的国际号召力和影响力,并为其推行对外政策创造了一定空间。然而,俄罗斯的保守主义价值观外交既弥漫着根深蒂固的弥赛亚意识,也隐藏着机会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底色,特别是其“以虚拟的文化疆域代替实际的主权疆域”的认知与行动同其倡导的尊重国家主权的高调宣示背道而驰。随着俄罗斯对外行为的激进性日益凸显,其保守主义价值观外交在国际上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反弹。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从推行亲西方“一边倒”到“全方位”的外交战略,俄罗斯对外政策在东、西两个方向上经历了一个调整过程,其亚太战略目标的确立也同样经历三个阶段.俄罗斯的亚太战略主要体现在经济外交、政治外交和安全外交方面.  相似文献   

8.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他的轰动整个国际社会的新著《改革与新思维》中,在介绍苏联当前国内改革的同时,还阐述了苏联对外政策中的“新的政治思维”(简称“新思维”)。表示要用这种“新思维”来看待世界和处理国际关系。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本文拟就苏联对外政策“新思维”的内容、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前景等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如何理解百年中国新闻学的理论内涵、演进逻辑及知识系统?“话语体系”无疑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认识路径。中国新闻学的话语体系可以从话语思想、话语形态、话语脉络、话语实践四个维度加以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性原则”铺设了新闻话语的思想主线。本体话语、基础话语、实践话语、跨学科话语共同构成了中国新闻学理论建构的知识来源。百年中国新闻话语的变迁,主要沿着阶级话语、宣传话语、信息话语、强国话语这一话语脉络展开。而“典型报道”“政治家办报”“报刊批评”“融合新闻”则构成了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代表性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10.
建设卓有成效的国家对外话语体系需要思考如何"以言取效",即如何运用语言影响其他国家的决策、行为和观念。为此,本文提出"语言权力"的概念,认为国家不仅可以运用物质权力达到战略目标,也可以通过发挥语言权力"以言取效"。语言权力可以通过四种逻辑机制发挥作用,包括后果逻辑、恰当逻辑、修辞逻辑和争论逻辑,分别适用于目的行动、循规行动、戏剧行动和争论行动。而有效发挥语言权力还须满足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说服三诉求——人格诉求、情感诉求和逻辑诉求。本文通过深入探究语言权力的概念和逻辑机制,以期推进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话语和政治话语的重大创新与发展,该话语的生成是现实逻辑、理论逻辑、文化基因合力作用的结果。从现实逻辑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生成是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抵制西方话语对中国民族政策污名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现实需要。从理论逻辑和文化基因来看,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是话语生成的理论遵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是话语生成的理论指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团结文化是话语生成的文化基因。而话语生成之后,通过传播才能获得人们的认知和认同。因而,可通过修辞化、视觉化、音乐化、故事化等传播路径,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具象传播,进而建构与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价值,它是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时代潮流、参与全球治理、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是维护我国国家核心利益、为实现中国梦争取有利的外部条件的迫切诉求,是彰显中国开放自信的外交风范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国际话语权争夺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关于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思路蕴含着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思维和新观点,包括: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梦相通相融,实干圆梦的新思维;经贸合作硬支撑,人文交流软助力,打造命运共同体的新思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维护正当权益,决不以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的新思维;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道路,全面布局,重视顶层设计的新思维,等等。我们要以习近平重要讲话为指导,积极创新,努力打造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不断开拓对外宣传和展示国家形象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兼有东西方两种文明是俄罗斯鲜明的民族特性和传统文化理念。它对俄罗斯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了俄罗斯几个世纪对外政策的总原则:维持对西方和对东方的外交平衡,重点在西方。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的“大国外交”政策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苏联解体,俄罗斯以主权国家身份加入国际社会至1993年底,其主要特征是亲西方的“一边倒”;第二阶段,1994年初至今,其主要特征是东西兼顾的“全方位”外交、俄罗斯“大国外交”的实质是在维护与西方合作的大局、不与西方对抗的前提下,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与西方积极抗争.努力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成为与美国等西方大国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  相似文献   

15.
以逻辑分析和框架描述的“类型-权力”分析视角为研究工具,即“类型学社会话语”分析法,分析新媒体事件的“类型箩筐”及其“话语场域”,将新媒体事件归纳为4类话语:国家(民族)话语、公共话语、民粹主义话语和文化话语,分别体现了官方意志-爱国主义、公民性力量、戏谑狂欢精神和文化建构逻辑,为日益频发的新媒体事件提供框架性的质性认知。分析认为,新媒体事件的话语生产方式代表了一种创新的媒介逻辑,这种新型逻辑推动着“媒体-公民-政府”三者的互动,重构着权力配置机制,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公共治理路径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有关太平天国的外交思想及其对外政治 ,史学界历来有拔高之嫌。实际上 ,天朝的基本对外政策始终是 :从共同信奉基督教出发 ,力图使“洋兄弟”在太平天国与清的对立中严守中立 ,并在一定程度上抱有协助灭清的希望 ;对不平等条约部分重要条款予以事实上的承认 ,局部的反侵略战争不够坚决 ,更没有上升为一种明确的反侵略思想和政策 ,传统“反帝”说是不能成立的。弱国无外交 ,符合民族利益 ,能与各国互利互惠、平等相处的外交思想的提出与对外政策的制订 ,国家的强盛是前提。  相似文献   

17.
话语所具有的生产乃至重构社会实在和社会关系的建构性本质功能,使其成为展现、塑造和构筑国家身份的最基本、最便捷、最经济,也最具有感染力和凝聚力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国家身份话语的建构具有一定的语言学基础与认知基础,据此,通过考察分析大量外交语篇,可以得出国家身份话语建构所要遵循的主要策略,即“择优定位”策略、“发话主体导向”策略、“群内成员关系”策略以及“亲缘化隐喻”策略.  相似文献   

18.
增强中国共产党对外话语体系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是建设一个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基础性工程,党的十九大在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十九大进一步创新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要特色的话语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传播对外话语体系的最有效载体,加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其成功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普京担任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期间,俄罗斯对外政策逐渐走向成熟,地缘战略也日渐明晰,这一时期亦是俄罗斯对世界政治和国际格局影响不断增强的时期,因而,这段时期对俄罗斯外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文拟从普京首任总统任期,即9.11事件之前的俄罗斯对外战略选择出发,分析俄罗斯联邦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理出普京首任总统任期内俄罗斯外交思想和外交战略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话语体系的构建非一朝一夕完成,它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力、物质力的投入,又需要从思维方式、表达方法着手培养。“形势与政策”课程话语体系更应如此。学生的需求、学校的重视和教师的执行等合力才是促成这门课程话语体系建成的关键因素。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程话语体系应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和课程组织方式符合相关政策的要求,具有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应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其他专业课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