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于意译词和借形词的身份的确认,应该区别对待:那些被称作"仿译词"的,应当视作外来词,而那些纯意译词,则宜看作是本民族词;借形词的情形极为复杂,其中一部分是外来词,还有一部分实际上是汉民族传承词。音译词是层次最低的一种外来词,它们常常成为外来词定型过程中的初级形式、过渡形式。音译兼意译词则是一种集音译、意译于一身的外来词,个中蕴涵着译者的智慧和灵气,因而往往也成为外来词定型过程的终端。字母词同音译词类似,从理论上讲,应当也是外来词定型过程中属于过渡性质的一站。外来词的汉化现象既表现在词的语音形式上,也表现在词的结构和意义上,有时甚至表现在书写形式上。同汉语本民族词一样,汉语外来词也存在一个规范的问题,内容涉及读音的规范、构词方式的规范和书写形式的规范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大量外来词汇在汉语中"登堂入室",使得我们的语言更加多姿多彩.为了尽量保持这些外来词的原貌,我们往往采用音译的方法.我们拟从语用的视角讨论外来词的音译特点及发展趋势直接使用、音译与意译逐渐融合、以及音译词翻译逐渐"人性化"等.  相似文献   

3.
东汉佛教文献中有大量的音译词、意译词以及经典罕用的流俗词语,给人一种强烈的新异感。音译和意译两种方式常常并行,有时彼此融合,带来词汇的变化。东汉佛经中的音译词,绝大多数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和异域色彩,它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生命力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外来词是不同文化接触的产物.一种语言对外来成分的接受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一方面反映出该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更折射出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纵观历史,在汉语动态词汇库的进化中,母语同化外来语、意译排挤音译是主流;但在不少情况下,外语词异化了母语词,音译词淘汰了意译词,也是屡见不鲜的.前者反映出汉民族恪守传统的保守性和汉语强大的传统惯性,后者则映射出面对发展汉文化的宽容博大与汉语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5.
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借词又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来语的词。在吸收外来成份的时候,汉语与别的语言不同,它不喜欢借音,喜欢用汉浯的语素来构词。很多借词都因此由音译词改成意译词。如英语借词“telephone”音详“德律风”。人们不习惯,后改成意译词“电话”。“bank”音译成“版克”,后也意译成“银行”。“microphone”最初音译为“麦克风”,人们觉得别扭,又改成“扩音器”。再如俄语借词“X,Ic6”音译成“裂巴”,人们听到这两个音节,见到这两个字,不知代表啥玩意儿,最后仍意译为“面包”。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有许多音译外来词.所谓音译,就是用本民族文字摹拟记录外语词的语音.从理论上说,这种摹拟只注重语音的准确性,在音译词中,汉字是纯粹的记音符号,已经失去了自身的表意作用.因此,音译词仅仅通过语音形式表达词义,其书写形式没有表义功能.例如:  相似文献   

7.
音译词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音译是汉语吸收外来语言的最基本方法,音译词中渗透着诸多的文化因素。汉语音译外来词,需从所处的社会文化与心理角度去进行分析,取字用词需考虑到中国人的语言文化传统。要正确音译外来词,译者须深谙汉语言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否则就可能出现不可挽回的偏误。本文通过对音译词进行文化透视,分析了汉语音译词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新词语大词典》中的126个外来词进行分类和数据统计及同《现代汉语词典》的对照,分析了音译词数量多但运用却低于意译词的原因、汉语吸收外来词时要受到理据性制约的特点、同名译义现象和音节长短的取舍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外来词在汉语中的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三国时期佛经翻译者崇尚意译排斥音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来词汉化过程中的意译化倾向;与此同时,他们在继承东汉时期佛经翻译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创造更准确的词形以适应读者的需要,这使得三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外来词仍然存在一词多形现象,这种现象表明三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外来词词形处于“汰选”的“过渡性并存”阶段。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语言的交漉与借用。可以反映文化间的交流与影响。粤语方言的英源外来词中,早期英译词占了绝大部分;后期传入的外来词则以半音译半意译词为多。从粤语中英源外来词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入手.分析英源外来词的类型及结构特点.可以看出.广府文化是开放的文化,对英源外来词有极强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1.
频繁的国际交流使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外来词不断增多。这些外来词主要包括完全音译、音意合译、音译加类名和外语首字母缩略词四类。在目前的外来词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港台音译词流行、外来异形词增多、首字母缩略词使用不当等问题。在外语词进入现代汉语系统时,必须接受一定的汉化处理,以符合现代汉语的发音习惯、词汇和语法规则。在外语词的汉化处理过程中,社会应遵循“柔性原则”对其进行引导和规范,从而促进现代汉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同各民族长期往来中,汉语不断吸收外来词,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体系.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方式主要有音译法、音译意译结合法、意译法、西文字母法以及直接借用法.汉语吸收外来词主要有三个时期:汉魏至隋唐时期、晚清至民国初期及改革开放以后.汉魏至隋唐时期,主要来自西域、匈奴和佛教;晚清至民国初期,主要来自欧美和日本;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来自英美,部分来自日本,此时出现了大量的西文字母外来词.我们既要善于合理吸收外来词,又要善于通过外来词的吸收和语言的交流来进一步促进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13.
当代汉语外来词一词异名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当代汉语中外来语音译词与意译词共存的现象,指出来自港台的音译词与内地的意译词相互渗透是不可避免的。港台音译词为汉语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为汉语词汇系统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外来词样本进行语料库检索和统计分析,以验证当前汉语外来词的使用状况和表现趋势.研究表明:以往的研究都低估了音译词、形移词及混合译词在汉语中的地位;而实际上目前各类外来词的使用频率都相当高,而且还有继续大量增加的趋势.因此应该用动态的观点看待外来词,并尽快建立汉语外来词语料库,积极研究外来词.  相似文献   

15.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其发展变化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外来词的吸收同样受到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汉日外来词的吸收在数量和内容上基本相同,但在吸收方式上,与日语外来词从意译到音译的一次性转变不同,汉语外来词在经历了意译和音译的几番竞争之后以音义兼顾的形式实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略论汉语对外来词的汉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词在各个民族语言中都有 ,汉语自然也不例外。但是 ,大量存在于汉语中的外来词 ,我们已经觉察不出它们是外来词 ,这主要是汉语对外来词汉化作用的结果。文章着重从外来词的传入方式 :纯音译、意译、音义兼译 ,以及汉语对其从语音上、表意上、构词法上、语法上的汉化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汉语对外来词的汉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多,外来词汇被大量引入汉语,该文以一些词的音译为例,简单说明了音译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量外来语尤其是英语不断进入现代汉字系统,丰富了我国的语言,但又给其翻译造成了困难.指出其翻译方法及原则是纯音译、意译、附加说明即加字译法、半音半意译、意义兼译等,了解外来词的翻译有助于不断提高汉语中外来语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9.
汉语的书写体系本应属于表义文字,但在音译外来词中却又凸显出表音属性。针对汉语的英源外来词而言,汉字仅被用作表音字符,只表音不达意。基于此,英语源词与汉语生成词之间是否存在“语音相似”,便成了语音借用中最重要的指导原则。由于狭义外来词只局限于音译词,因此该原则有时也被当作鉴定外来词身份的标准。然而,诸多对现有英源外来词的分析却显示,上述准则经常被有意或无意地违背。因此,“语音相似”的理论必要性和违背原则的实践合理性似乎相互矛盾,这种语言接触所诱发的效应应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与外国经济贸易、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旅游观光等多方面的交往日益增多,各自的语言词汇彼此也有所渗透,涉及面很广.不但西方各国语言吸收了大量外来词,而且汉语也引进了不少外来词.本文拟就由汉语引入英语、由英语(含外来词)引入汉语的常用词语作个初步讨论.这些词首先多以音译形式出现,比如汉语中的“武术”一词进入英语,写成wushu;英语的motor一词,进入汉语写成“马达”.天长日久,有些词由音译变成了意译,如“高梁”由kaoliang→sorghum,汉译motor由“马达”→“发动机”;或二者同时使用,如microphone既说“麦克风”,也说“话筒”.下面主要就报刊和辞书中常见的这类词分两组举例,摸索这两种语言互借的某些规律,以期抛砖引玉,进一步研究现代英语词汇现象,探讨语言变化的动态,来指导语言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