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将拜伦的诗歌<哀希腊>引入中国,他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在当时都有特殊的历史原因.利用操纵论,对梁译<哀希腊>进行分析,指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为了宣扬爱国精神和反抗意识,梁启超有意识有目的地超越当时主流封建意识形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文化潜能,对<哀希腊>进行改写、操纵,说明了文学翻译是对原文有目的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2.
勒菲弗尔"改写论"提出"翻译是一种改写",重视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指出翻译作为一种改写形式,会受到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的影响。文章从意识形态、文化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葛浩文译《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的改写现象,总结了他所采用的改写策略和方法,旨在为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勒菲弗尔的"改写论"关注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认为翻译作为一种改写形式,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和诗学。中国古诗在美国的翻译与接受,离不开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受到美国社会意识形态和诗学发展的影响,同时,中国古诗英译也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现代美国诗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反映孝文化内容的古彝文文献中,有的是对有关汉文文献的翻译改写.<赛特阿育>就是对流传于汉区的董永传说故事的翻译改写,属于彝族古代译文文献的典型.<赛特阿育>的内容与汉区关于董永行孝的传说故事相比较,都强调因孝而得好报,但<赛特阿育>的情节更为丰满,翻译改写后的文本彝族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翻译实践包含了对原语文本的各种形式的改写和操控。字幕翻译过程实际是对原来电影的一种改写。本文从翻译活动的外部??意识形态角度探讨字幕翻译中的改写现象。意识形态的操控分为两个方面:官方意识形态和大众意识形态。在这两方面意识形态的操控下,原电影呈现出纯净化,标准化,娱乐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改写理论视角下,翻译是一种改写,译者受到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制约。通过分析葛浩文翻译的《沉重的翅膀》在以上三种因素制约下对原文的改写,总结出葛浩文发挥译者主体性的特点,进而发掘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改写理论视角下可操作的维度。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忠实,反对改写原文.但在中外翻译史和翻译实践中改写普遍存在却又常常被严重忽视.尤其在外宣翻译和旅游英汉互译过程中,由于意识形态,诗学,预期读者,阅读习惯,审美情感,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及各自文化系统间客观存在着的巨大差异,使改写成为翻译的本质属性,也是翻译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女勇士>"白虎山学艺"章节中对花木兰故事的改写是按照后现代主义原则进行的,服务于作者汤亭亭构建美国华裔女性种族、个人文化身份的需要,并恰好契合了当今美国社会由欧洲中心主义转向文化多元主义的文化政治语境.虽然这一改写引来了反对者铺天盖地的责难,但其中戏拟、拼贴等后现代手法的大胆使用,使花木兰形象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同时在迪斯尼电影<花木兰>的推波助澜下,该形象成为近几年最受美国人欢迎的中国人物.  相似文献   

9.
著名翻译学家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活动,它更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的改写。他提出,改写主要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这两个因素的制约。其中意识形态指普遍接受的社会认知,诗学形态是语言层次的、普遍接受的对文学的预期形式。本文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两个不同时期的译文为例,着重研究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的变化对诗歌翻译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0.
翻译文化学派的勒菲弗尔在其《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控》一书中提出翻译就是改写,改写受到诗学和意识形态的操控。从诗学化改写角度探讨林纾在翻译《黑奴吁天录》中如何置换了原文的诗学风格,成功吸引了深爱桐城诗学风格的封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眼球,使《黑奴吁天录》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共鸣,挖掘该译本在翻译实践方面所包涵的价值以及对后世译书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