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社会上对贬损鲁迅的反击余音未了,又有人搬出了周作人当年的理论来解读<伤逝>,认为"<伤逝>是鲁迅意在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爱情悲剧写兄弟恩情断绝后内心难言的隐痛".这是否定<伤逝>社会意义的说法.<伤逝>并非写"兄弟情",而是对"五四"时期沉湎爱情、躲避社会斗争的青年群体的典型刻画,是对知识分子"国民性"的反思、喟叹与批判,<伤逝>有其非凡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中外两位作家茨威格和梁晓声的作品<一个陌人女人的来信>和<苦恋>分析了一个共同的爱情模式,即安徒生在经典童话<海的女儿>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小人鱼"爱情模式,探究了这类爱情中,女主人公们将"爱"当作自己生命理想的内在深层根源及其悲剧命运的缘由尽管她们对爱的炽热追求被男权统治的社会所忽视,但那种诚挚无私的爱谱写出一曲生命的赞歌.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作品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与封建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人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社会悲剧,有人认为该剧是命运悲剧,这成为历来批评和争论的焦点.但只要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合当时历史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便可认识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是社会悲剧,又是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4.
<十八春>演绎了一个美好而凄婉的爱情故事,这在张爱玲的笔下是少见的,故事也体现了青年张爱玲的爱情理想.但是,透过这至真至纯的爱情,可以看到隐匿在男女主人公心中来自"身世"的不安,这俗世情怀是这幕爱情悲剧的内在动因,也揭示了爱情悲剧的根源,那就是男权意识的压迫.从这个主题可以看出,被看作张爱玲"转型"之作的<十八春>,实际上是和作家以往的创作相传承的.  相似文献   

5.
以苦吟著称的中唐诗人李贺在前人咏马的基础上,集中笔墨写下了优秀组诗<马诗二十三首>,借马抒慨.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解读<马诗>.即"囿我"的悲剧情结与"类我"的悲剧意象,<马诗>之特质--比兴手法的运用,<马诗>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男权语境下,女性冲决罗网的盲目与乏力,增强了<雷雨>的悲剧意义,而女性与生俱来的依附和对男性掠夺的坦然,几乎消解了突围的价值意义.女性的解放,最终取决于女性的自觉.<雷雨>的男性视角决定了剧作中女性与作者自身无可避免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生存与抗争--对"蓝眼睛"的再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妮·莫里森是20世纪颇具影响的美国非洲裔女性作家.读者与评论界对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做过多种解读.本文意在援引后殖民话语理论来论证,在<最蓝的眼睛>中,托妮·莫里森不仅讲述了一个文化认同的悲剧故事,更显现了文化冲突中的抗争与生存,从而唤起对黑人文化传统与自我的珍惜与关爱.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恨海>中二位女性的悲剧命运入手,进行文本的细读式批评,指出<恨海>是一个以男性中心意识营造起来的审美世界,战乱的因素、身不由己的订婚、封建礼教以及张棣华、陈仲蔼可能有的爱情贞节观念等,对悲剧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但都不足以成为悲剧最终完成的根本原因.造成张棣华和王娟娟命运悲剧的深层原因是,张棣华、陈仲蔼心中与小说家脑海中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9.
<俄狄浦斯>中的提瑞西阿斯和<被窃的信>中的杜宾是相同的"盲人"意象,在拉康的精神分析文本中共同体现了作为听觉的能指中心主义的理念.只不过提瑞西阿斯不被人注意,杜宾虽然是拉康所选的<被窃的信>中的一个人物,但他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然而大家注意的并不是他最后的假盲人形象.因此本文立足于盲人意象叙事这一角度,将他和提瑞西阿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而证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能指中心主义理念和盲人意象叙事之间存在着辨证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0.
前人认为<九歌>为祭歌,这是表面认识.在人神恋爱的面纱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悲剧情结.<九歌>是屈原借用楚国民间祭神形式和诸多苦恋者形象展现了君权制统治下士大夫的典型心态,其情感曲折深微、凄婉悲凉.  相似文献   

11.
岛崎藤村是日本自然主义代表作家,《家》是其自然主义作品之一。主人公"种"身为木曾马笼旧驿站老板小泉家的长女,嫁与门当户对的福岛镇药材批发店的桥本达雄为妻。"种"性格刚烈,年轻时为爱不顾一切;出嫁后遵从家父训诫,恪守妇道,勤俭持家,虽痛斥丈夫的不忠却愚忠旧家、夫君;信奉封建门第观念;行使代理家长的权力;反对危及传统家业的行径,是一位典型的以家长身份自居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忠实维护者。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小说《夏日的鸟笼》中的主人公撒拉在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迷茫进行了分析 ,结合她的决不轻言放弃的性格特征 ,作者认为撒拉所表现出的某些悲观的情绪只是一时冲动所致 ,其实她的内心深处的梦想从未曾动摇过。她失望而又希望 ,以乐观、现实的态度投入生活。  相似文献   

13.
《红字》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性格特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字》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性格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中心,但又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海丝特.白兰的性格特征不是单一抽象的,而是勇敢性、反抗性中包含着妥协性,并以妥协性为基础,携带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夏洛蒂·勃朗特塑造了一个非凡的女主人公简·爱 ,简·爱相貌平平 ,但却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其原因就在于她独有的性格魅力。她敢于反抗、敢于争取平等、独立和自由 ;与众多普通女性不同 ,她敢于大胆表白自己的爱情 ,蔑视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同时她又具有善良的品质 ,她如一团火 ,温暖、明亮、纯洁。她向人们证明了美貌并不是女性唯一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论窦娥形象的内涵及<窦娥冤>的创作意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娥是封建礼教的“孝子贤孙”,她不惜用生命去捍卫的是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和对长辈竭尽孝顺的孝道观。在窦娥的那个时代 ,出身于这样一个穷酸知识分子家庭 ,又是一位受社会压迫最深的弱女子 ,窦娥被毒害到拿泯灭人性的伦理道德规条要求自己 ,自觉地维护这些伦理规范 ,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是非常普通正常的。《窦娥冤》从传统的“贞节”、“孝道”等道德伦理规范角度出发 ,不认同蒙古人的现实统治 ,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批判 ,其中潜藏着的是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绪。  相似文献   

16.
达吉雅娜作为普希金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女主人公,常常被人们作为俄罗斯妇女美好道德形象的典范而代代加以歌颂。她敢爱敢恨,坚决果断,自始至终都坚持着自己选择的感情,仅仅因为爱着而坚持,但最终却让这份感情变成了一份——悲情。  相似文献   

17.
《金粉世家》以北洋军阀时期国务总理金铨一家由盛而衰的家庭生活为背景,详尽地描写了金家少爷金燕西与平民女子冷清秋之间相爱-结婚-分手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冷清秋才华出众,性格坚韧,她接受过新式教育,追求个性解放、人格平等,期盼婚姻自由,一旦得不到有爱情的婚姻,毅然决然地选择出走,自食其力。无疑,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8.
伊迪丝·沃顿的小说《国家习俗》通过对女主人公安蒂身处物化社会,其婚姻、行为模式均被物化,以至疏离传统而失去归属等叙写和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物化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眷恋。  相似文献   

19.
西尔维亚·普拉斯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英雄和殉道者。她的死亡诗杰作大都收入其自杀后出版的诗集《阿丽尔》中。《阿丽尔》体现出了一种压倒一切逃离现实世界进入纯粹死亡的强烈冲动,这一冲动归根结底是虚无主义的。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小说写了三个类型的女性形象 ,即为人女、为人妻和为人母。无论身处什么位置 ,她们都逃脱不了压抑、扭曲、驯服甚至变态的命运。透过这些女性苍凉的人生经历 ,我们可以看到特定时代、特定阶层女性的共同悲剧 ,更可感悟到作家深刻以至尖刻文笔下内心的悲凉与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