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异"与"同"辨--翻译的文化观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异”与“同”是翻译实践与研究涉及的一对基本概念。不可译往往源于“异”,而可译则基于“同”。与之相关,持不可译论者强调“异”,持可译论者则着眼于“同”。异与同的对立统一深刻地展现了与翻译相关的方方面面。通过“异”之概念的界定,可展示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揭示出翻译的跨文化本质;在翻译活动中,面对“异”与“同”之间的矛盾,文化立场的表达、翻译文本的文化重构和“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取舍构成了翻译主体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3.
"期待视野"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误读”是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运用接受理论的核心观点 ,探讨了文学翻译中“期待视野”造成“文化误读”的理据 ;从译者的角度 ,分析了“期待视野”中文化意象、语言的文化内涵对文学翻译造成的影响 ;从译文读者的角度 ,分析了同一时代的读者和不同时代的读者不同的“期待视野”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文章最后指出文学翻译中出现的“文化误读”有着消极的作用 ,但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立足翻译研究文化学派关于翻译诗学的界定,分析杨宪益的中国典籍文献英译实践,从“可译性”的哲学思考、翻译的文化保真、翻译的读者观照和译文标准——“惟信惟真”等四个方面展开杨宪益翻译诗学思想的剖析,力争在翻译文字的吉光片羽中梳理、提炼出杨宪益秉持的翻译理念,为构建具有中国风范、中国气韵的中国翻译思想体系提供典型样本。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何在这一热门话题 ,在总结前人对此论题的见解上 ,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提出了文化传统并非皆是活文化 ,活文化亦非全都是文化传统的论断 ,并指出文化传统并非皆是精华 ,传统文化非死文化 ,应该是在一种动静态相互交替变化过程中向前发展的。并对二者概念认识的范畴重新作了界定 ,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认识文化传统 ,在文化事象范畴界定传统文化 ,在了解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其属于精华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翻译中存在着大文化与小文化的问题入手,论述了大文化就是文本整体所反映的或蕴含的文化,这个文本文化根植于某个民族、某个社会的整体文化之中;小文化就是蕴含在语言各层面的文化因素.一个文本的大文化是由整个文本的一个个小文化积累起来的,文本反映的整体文化及其植根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只能移植或传递,不能翻译;词语和表达法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可以翻译,也可以移植或传递.  相似文献   

7.
"化境"背后:钱钟书的文本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钟书在讨论翻译问题时所采取的是观察家角度,他提出“化境”的本意并不在于为翻译行为设定唯一正确的标准;他认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可以分离,翻译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起着重要作用。从钱钟书暗喻的文本价值论来看,可以推断出他对文本竞争和语言竞争的提倡。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分析了中西文化交流中存在着的“异化失衡”和“文化逆差”现象,中国译者要“均衡异化”,改变翻译路径,减少“文化逆差”。  相似文献   

9.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受到种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鲁迅采取“直译”翻译方法的根源,可以运用译学研究文化学派的理论,从文化层面上予以解读,以此探得操纵其“直译”方法的思想意识和诗学,表现为“洋为中用”“拿来主义”的文化立场以及实现中国语文改革,建立现代新文学的文化目标,从而揭示翻译具有的思想和文化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文化传真”是文化翻译忠实性的要求,也是译者选择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时应注意的问题。杨宪益和霍克斯对《红楼梦》英译本的实践说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论采用“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都必须结合作者的意图、译者的翻译目的、读者的层次和要求,从而尽可能实现“文化传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英汉民族在价值标准、审美取向、宗教信仰、文化征象、地理环境及生产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由此而产生文化负迁移现象。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两者相辅相成。为避免或减少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必须增强对文化共同之处的掌握度,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认知文化图式的差异和翻译策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图式理论分析了认知文化图式对翻译的影响 ,指出作者和读者的沟通是以共享的文化图式为前提和基础的。如果读者认知语境中相关文化图式缺省或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文化图式相异 ,就会导致理解失败和偏差。因此 ,只有清除认知文化图式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 ,才能正确有效地进行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13.
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统一定义为文化信息,并进一步区分为显文化信息和隐文化信息,进而以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对更深层次也更容易造成翻译失误的隐文化信息进行重点探讨,并提出了对隐文化信息进行保留、明晰化、及语用转换等三种具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作为语言之间信息转换的桥梁,不仅是一种符号传递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传递行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翻译作为世界文明交流的手段,不能单纯强调翻译中的翻译等值标准,而更应注重弥合文化差异,实现翻译的相对等值。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有不同客观事物文化意象相同、相同客观事物文化意象不同和相反的微观层面的文化错位现象,也有宏观层面的文化错位现象。其跨文化翻译中文化错位现象归因于地缘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差异。避免跨文化翻译中文化错位现象的应对策略有,促进翻译学观念现代化,保持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语境;推进文化转换娴熟化,实现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等值;增进翻译策略技能化,发挥跨文化翻译中的再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不同国家民族有着各自的独特文化,正因为文化的差异才使得翻译成为必然,而文化交流又须借助翻译来完成.在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日益密切的今天,异化翻译的使命更显卓著,成为文化交融的"大使",担当了重要角色.异化翻译传递了异域文化的特色和风采,是文化的借鉴与学习,这意味着不同文化的交融,同时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使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交往更加频繁和密切.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写照和缩影,因此文学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讲是文化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活动并非进行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要在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不同文化间进行转换。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坚实的双语能力,要有敏感的文化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文化取向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成功地传递原文的信息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翻译过程的复杂性不仅仅源于语言的异质性,更重要的是源于语言赖于生存的社会文化语境的相异性,因而,翻译是一个受各种文化因素影响和作用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本文重点分析了影响翻译过程的四个文化因素:语言因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原语文本的承载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目的语语境因素。该分析旨在揭示翻译过程的艰巨性,重新认识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和对话手段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英译旅游材料中的文化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通过对旅游材料本身及翻译实质的探讨 ,认为在进行英译操作时 ,必须重点关注旅游材料中所涉及的文化信息 ,使译文尽可能反映我国的文化状况 ,激发国外旅游者的兴趣 ,让翻译真正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手段。作者还对译者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最后 ,文章归纳出一条原则 ,两种方法 ,并且提出旅游材料中专有名词翻译宜采用的约定俗成的译法 ,进而也呼吁及早对之建立规范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代重要的文艺批评理论,文化诗学旨在挖掘文学作品的文化性和诗学性,有助于从文本内外充分展现文学作品的精神风貌,因而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视角。基于文化诗学视角对葛浩文《废都》英译本进行鉴评,具有跨学科的思维和突出的研究创新性,不仅有利于充分挖掘该文学巨著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以及艺术感染力,而且能有效拓展翻译学的思维和学理空间。文章发现,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只有秉持文化诗学理念,才能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审美性、文化性及诗性。   相似文献   

20.
概念隐喻翻译的文化适应性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认知的一种方式,其概念系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概念隐喻翻译的核心是恰当处理好原文和译文的文化意象转接问题。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概念,文章从隐喻的理解实质和隐喻模式对翻译思维的启发谈起,从文化与认知的层面对概念隐喻翻译的文化适应性问题提出了三个原则:(1)把隐喻翻译看作是一个双重认知过程,传达准确的文化意义;(2)在译语中找到概念和形式的统一,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促进文化融合;(3)保持隐喻特征,达到适境的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