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昭德晁氏家族是宋代中原文化高门中的一个极具代表性大家族,以科举晋身,以仕宦立家,以文化扬名。在学术文化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由于其深厚的文化积累、辞学传家的家族传统,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从晁氏家族文学创作的师友渊源以及家族文学创作中的家族情结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晁氏家族文学创作的主要风貌。  相似文献   

2.
宋代两浙路的山阴陆氏家族,在北宋时期兴起,直到南宋末其子孙仍能维持家业。其在政治上,虽科举登第人数颇多,为官四方,但并不特别显赫,家族的兴盛不衰主要是由于陆氏家族文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到了陆游,把家族的文学、学术成就推向了颠峰。  相似文献   

3.
汉魏六朝陆氏声名赫赫,得益于深厚的家族文化。论文通过对陆氏的家学与家风、江东文化对陆氏家族文化的影响以及陆氏家族文化的转型与发展等的分析来考察陆氏家族的家族文化,借以管窥汉魏六朝的家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三槐王氏家族是宋代历史上簪缨相继的名门望族,有宋一代,三槐王氏子孙族人相继入朝为官,仕宦人数众多,其中不乏爵高位显者。宋代三槐王氏家族的崛起和兴盛不是偶然的,而是呈现出与宋代社会文化环境相适应的时代特征,其家族成员正是在宋代偃武兴文、科举制度发展和门阀宗族崩溃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下,通过科举入仕、勤奋好学和个人的才识、家风的清正,以及与"近世典章宦族"和科举新贵的联姻,而逐步发展为宋朝名门望族的。  相似文献   

5.
明代宁波镜川杨氏是一个持续几十年位居全国首列的科举家族,他们以《易》经传家,受此影响,宁波城内的陆氏、李氏、张氏、屠氏、章氏、董氏、戴氏等近百个进士家族,均以《易》传家。治《易》经的鄞县进士,占据了明代鄞县进士百分之六十以上。鄞县如此集中攻读《易经》,区域色彩如此之强,这在全国是相当稀见的。杨守陈编纂的《易》学作品,影响了鄞县其他家族,乃至影响整个浙江。  相似文献   

6.
陆游隐逸词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乾道二年(1166)罢归乡居和淳熙七年(1180)出蜀东归退居山阴、宦游严州期间.陆游的隐逸词以越地自然山川、人文文化为背景,受张志和、朱敦儒的影响颇深,与张、朱均是越地隐逸"文化场"中有影响力的人.陆游隐逸思想与越文化中悠久的隐逸人文渊薮、山阴陆氏家族崇道家学家风和个人性情的矛盾有直接的联系.陆游个性中儒道两极都表现得十分鲜明,呈现出越文化母体中本身兼备的慷慨激越和放逸潇散两种特质.  相似文献   

7.
宋代家族普遍重视亲族友爱、重视科举、重视文学培养、重视图书积累、嗜学、博学等,打破了六朝世族对文化的垄断,形成了新的时代特点。晁氏家族在这些方面获得的综合成就,既在宋代文化家族中具有典型意义,又体现了晁氏家族自身的个性。  相似文献   

8.
颜氏家族于曹魏时期迁居琅邪,成为琅邪一地的世家大族.魏至西晋的颜氏家族仕宦清明,代传恭孝.永嘉南渡后颜氏家族政治地位得以提升.东晋时期由于颜含雅重行实,抑绝浮伪,秉承了仁政爱民的家族传统,又坚持雅操、贤明智慧,自觉追求理想人格,使得东晋门阀政治背景下的颜氏家族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颜含制定家族清规,以学术传家,反对贪求世位,对颜氏家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发展科举盛行,山东地区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由科举起家且长盛不衰的仕宦大家族。这些大家族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及山东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山东仕宦家族都留下了厚重的家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这些家族文化的精华对于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分析方法,考查唐代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化发展历程,认为六朝兼擅经学与文学的陆氏,唐代前期以经学为家族文化的主要内容,玄宗朝开始渐重文学,中唐以后在继续保有经学优势的基础上,文学修养大为提高,对仕进意义重大。陆氏家族文化结构的转变伴随着内容与风格的转变,经学从章句、记诵之学转为义理之学,文学则更重现实功利性。文化结构的转变与家族政治地位相关,而内容与风格的转变与家族文化的功能转变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金代西京为辽金时期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影响。西京又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区,既有少数民族性格纯朴豪放,又有中原家族重视读书教育的多元特征。西京刘氏家族秉持地域文化传统,耕读传家、崇儒重教,对金代科举文化、理学传播、史学传承、文学创作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刘氏联姻家族也表现出重科举、重文学、重操守、重吏能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金代士大夫阶层形成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福州通贤龚氏家族是一个以科举、藏书显赫一时,被后人尊称为循良世家、藏书世家的文化家族.这其中靠的是龚氏“孝友忠厚相传”的家风,和子孙恪守修谱、刻书、藏书的传统家学,注重家藏、诗文传家的强烈意识.观其现存作品,通贤龚氏文学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亦呈现出它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13.
以张玉书为代表的张氏家族是清代镇江地区的文化望族,该家族科举鼎盛,家族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具有经世之才,勤政爱民,忠贞节义,这与张氏家族重视教育有关,张氏也因此形成了以科举文化、经世思想与史学传统为特征的家族文化;张氏家族人文荟萃,文学创作丰富、形式多样,宗尚唐音是张氏的诗学传统,吟诗结社是张氏家族的风雅方式,张氏家族中女性文人更增添了文化家族的风流儒雅。  相似文献   

14.
清代广西临桂出现了一个以陈宏谋、陈兰森、陈元焘、陈继昌等为代表的文学家族,其成员在科举和政治上所取得的成就在清代广西无出其右,在文学创作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其文学创作上的成就远不如在科举和政治上取得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与这一家族的文化特点有密切关系.因此,这在清代广西的文学家族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15.
东汉崔氏家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影响着他们的性格,又带给他们文化的给养.官方的文化导向使他们重视经书,蓄积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博学的家风使他们耳濡目染,得以诗书传家.志同道合文士的相互砥砺更促进他们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论宋代文化中的"眉山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文化发达,而西南小州眉山又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我们称之为"眉山现象".这与唐五代及宋"靖康之难"后的移民运动密切相关.据研究,眉山是当时接受移民最多的地区,大量的北方"衣冠之族"带来了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它与巴蜀本土文化相融合,由家族文化发展为文化家族,通过教育与科举,部分人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所谓"眉山现象",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硕果.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了宋代江浙地区家族型文学家产生的时代条件和钱氏、吕氏、陆氏等重要家族文人的情况,揭示了家族型文学家群体在文学史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洪州分宁黄氏祖籍为婺州金华,于南唐时迁入分宁.初时为传统的乡绅之家,后来黄元吉建立樱桃洞、芝台两处书馆,黄氏子弟因此受到良好教育,养成良好学风,乡绅之家从而转变为文化家族.分宁黄氏家族于是渐渐形成较为稳固的家族性文化特征.他们以儒学为立家之本,讲究宗法秩序,遵循忠孝仁义规范;以文学为传家之学,尤其重视作诗.此外,擅长书法,崇尚气节,向往隐逸亦有不少传承.这些特征,在黄氏家族的杰出人物黄庭坚那里均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黄庭坚辉煌的诗歌艺术成就,高超的书法造诣,高洁的人品,又激励着家族中的成员及后人不断承传、创新,一个以黄庭坚为中心的文学家族——洪州分宁黄氏就此崛起.  相似文献   

19.
王永平 《南都学坛》2003,23(1):24-29
会稽山阴孔氏是六朝时期颇为兴盛的世家大族。孔氏在东汉后期南移会稽 ,在思想文化上未受玄学新风的熏染 ,因循汉儒经、律兼修的传统学风 ,与其他江东旧族一致。孔氏子弟重视仕宦 ,为政忠直 ,“秉公不挠” ;精悉朝仪典制 ,“谙练故实” ,故多有出任御史中丞、尚书仪曹郎等者 ,在当时文物制度的创设中多有贡献  相似文献   

20.
越地独特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先秦到六朝越地形成了多样呈现的文化格局.越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先秦越地古老文化的形成,第二个阶段是汉代三国时期儒学浸润与越地古老文化的碰撞生发出越地文化的新传统,第三个阶段是东晋南朝时北方士族的南迁给越地文化带来了新的文化因子,越文化出现新的走向呈显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文化的另面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