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伊斯兰文化研究的一部新作─《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评介马燕西北辽阔的大地孕育了伊斯兰顽强的生命力。在这里,伊斯兰教与回族等穆斯林民族互为一体,相互依存。伊斯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当地穆斯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同时,...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天课制度被中国穆斯林视为"天命功课",现今依旧存在于西北回族聚居区,继续发挥着其效力,深刻影响着回族穆斯林的生活。本文试图通过甘青地区穆斯林社区个案研究,阐释西北回族天课制度的内涵及特点,并努力反映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上海穆斯林有着浓郁的宗教意识和虔诚的信仰,按照伊斯兰教义的规定,他们将自己的财产,甚至是毕生积蓄用以修建清真寺、修缮回回公墓、支助朝觐活动等各项伊斯兰教事业建设,推动了近代上海伊斯兰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艳枝 《国际论坛》2013,(2):73-78,81
中东穆斯林民主政党脱胎于长期存在的伊斯兰政党。在21世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伊斯兰政党逐渐超越传统伊斯兰属性,转变为与现代民主政治相容的公民政党。2010年底以来的中东剧变,为穆斯林民主政党赢得民主选举提供历史契机,穆斯林民主政党的兴起与精英与民众的文化断裂、现代化进程中诸种危机的涌现、君主政治、威权政治或世俗政党执政不力密切相关;其在不同国家上台执政或参与联合政府得益于务实开放的政治定位:倡导民主、多元主义与现代化,整合伊斯兰主义与民主政治理念。穆斯林民主政党对民主自由的强调证明了民主与伊斯兰教的相容性,表现了伊斯兰主义者对穆斯林民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体现了中东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方向。穆斯林民主政党的执政实践面临着重重挑战,但其治国模式将为中东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从西北穆斯林文化变迁的角度,以西北回族音乐文化中的宗教特征作为研究主体,从历史的纵向和现实的横向对西北回族音乐文化及其宗教在音乐文化中的作用进行考量.本文认为,西北回族音乐文化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而产生、发展的.由于伊斯兰文化与多种文化的碰撞融合,积淀下深层的文化,在其音乐文化中得以忠实地保留.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对穆斯林民族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研究穆斯林民族教育离不开对伊斯兰教的认识和理解。伊斯兰教不但十分重视教育,而且有着全面的教育观。发展穆斯林民族教育与伊斯兰教律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但要注意民族性、宗教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同时,穆斯林民族教育也必须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要将穆斯林民族教育建立在穆斯林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宗教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作用,国内研究比较缺乏。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开发西北步伐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意到文化价值观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伊斯兰教作为西北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的主导文化价值,直接影响着这些民族的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开展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对进一步开拓伊斯兰教的研究领域,正确认识伊斯兰教的社会功能,而且对正确认识和引导穆斯林的经济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依据近年来我们在回族撒拉族地区进行社会调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具体分析伊斯兰教对回族撒拉族穆斯林商业经营行为与交换行为的影响作用,为此我们首先对伊斯兰教的经济思想作个概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中国穆斯林在陵墓建筑的布局上,仍采用阿拉伯的陵墓建筑方式。尽管东南沿海地区和新疆等西北地区的穆斯林对陵墓的称呼不同,如东南沿海地区称“圣墓”,新疆地区称“麻札”,甘肃、宁夏等地区称“拱北”,其功能意义却是一致的。无论圣墓、麻札,还是拱北,从其建筑布局中,都可以看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立即植根于这块肥沃的文化土壤之中。中国特殊的文化氛围孕育着新的伊斯兰文化——中国伊斯兰文化,其特征既有区别于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文化之处,又有与其相同之处。陵墓建筑完全反映出这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穆斯林习惯法是规范和调整穆斯林之间民事行为和关系的重要之"法"。《古兰经》《圣训》里的"主命"概念、亲权观念和夫权意识等法文化内容塑造了我国穆斯林习惯法的一些具体制度,"口唤"制度即为其中典型一例。"口唤"制度是我国穆斯林基于伊斯兰教信仰而形成的一种通过"许可"或"命令"的方式来调整民事关系领域内人们之间权利和义务的习惯法。"口唤"制度在西北民族地区各族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以"口唤"制度为代表的我国穆斯林习惯法应当在国家法律的框架内充分发挥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影响,并进一步中国化,从而为推动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苏非主义在元代传入中国,明代以后大量苏非著作从各种渠道流传国内,明末清初一些苏非著作被列为回回经堂教育的必修科目和参考书目。随着回族内部“汉文译著”活动的兴起,一些苏非经典又被译为汉文。同时西北甘宁青穆斯林社会受新疆依禅派和中西亚苏非派影响,很快形成了门宦制度。门宦制度的确立改变了自唐宋以来在西北穆斯林社会形成的教坊组织制度,门宦被称为扩大了的教坊,组织程度更高,组织方式也呈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自伊斯兰文明进入中国之时起,就开始了最初的汉-伊斯兰文明对话。蒙元时代入华回回人是回族的主源。在13-14世纪的中国,波斯语是旧大陆的主要国际交际语(lingua fran-ca)之一和元代的主要外交语言,是回回人的共同语和新母语,是元代三种官方语言之一。元代回回人在人种相貌体质上与汉人有较大区别,但后裔逐渐放弃自己的母语,改用汉语汉文。在母语转换的过程中,回回人经历了一个双语时期。当代部分回族与西北的东乡族、保安族与撒拉族人民中还流行着一种用阿拉伯文与波斯文字母为基础拼写的文字,即始创于明代中期以后的“小经”文字。创制“小经”文字的人可能是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回回百姓。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回族争取国际声援的国民外交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爆发后,回族中一批爱国志士在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组成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中国回教南洋访问团,或以个人身份,前往穆斯林世界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伪善面目,呼吁穆斯林世界抵制日货、与日本断交、声援中国的抗日正义斗争,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使中国的抗日斗争得到世界穆斯林在道义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其经典《古兰经》和圣训也传到中国。因最初的中国穆斯林大多为西域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他们研习宗教经典的语言为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故经训未被译为中文。后来随着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伊斯兰学者开始用中文进行有关伊斯兰的著述和翻译,但主要以“以儒释教”为主,对经训的翻译微乎其微。自20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圣训研究及其翻译才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长时段的历史演变视角来分析作为外来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演变历程,并通过对清末及民国时期西北回族社会及其精英人物的政治角色和社会功能的分析,揭示民国时期中国西北回族地区伊斯兰教发展变化及其与其他文化宗教互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侵华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全面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伊斯兰教及穆斯林问题,设立了诸多研究机构,同时创办了《伊斯兰》《回教圈》《回教事情》《伊斯兰世界》等学术刊物。相关研究机构及人员利用政府投入的资金,在侵略地进行多次调研、研究,在刊物上发表许多论文和调研报告。将以上历史做一简单介绍,以为国内学界对这段研究史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6.
苏非派门宦组织是中国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的重要特征之一。门宦是明清之际由中亚等地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苏非派与西北地区社会文化相结合后产生的。在门宦内部起到组织凝聚作用的是其有类于父系家族的组织运行模式,可视之为一种“拟制的”父系家族结构的组织形式。门宦组织父系家族式组织形式既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与世俗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伊斯兰教满足其在中国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于宗教社会功能需要的必然结果。从组织形态角度看,社会一体化与社会个体化程度与伊斯兰教门宦组织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发展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穆斯林是以伊斯兰文化为中心、以生活环境中的中国传统文为背景的,包括我国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传统的穆斯林民族和汉、蒙、藏、傣等其他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族群。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穆斯林文化在历史上多处于被表述的境遇。20世纪前期,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中国穆斯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一批有志之士的努力下通过创办刊物、兴办学堂等方式,进行中国穆斯林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表述行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落实,中国穆斯林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表述行动也重新开始,创办刊物成为一种重要的进行自我表述与文化自觉的途径。20世纪90年代末创刊的《穆斯林通讯》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创办的穆斯林刊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元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普遍传播和发展的一个朝代,大量清真寺的修建、扩建以及遗留下来的穆斯林墓碑石说明了这一点,也可以从(伊本·白图泰游记)等历史著作中感受到这一点。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清真寺在元代建造、扩建的情况,及其清真寺内保存的碑文的探讨来看,当时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有其特.或。这些特点涉及到沿海地区中国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宗教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