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探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有内史研究、外史研究、系统比较研究等三种方法,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透视了这一课题;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可以表述为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技术,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文明同欧洲文明相比杂化程度较低,没能产生有开放性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和日本近现代化的不同过程和程度表明,自觉的改革和自主的开放是掌握和发展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历史前提。  相似文献   

2.
魏源在外敌入侵、国家危难之际,针对吏治腐败、财政困难等时弊,提出:"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整顿吏治,培养人才"的改革主张,特别是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开放思想对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近代倡导改革开放、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新风尚。尊重实际、因地制宜的科学态度及"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等外交政策的构思,对今天的改革,不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天津近代文化的双重性与西方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天津文化的特征是“开放”,还是“保守”?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问题。近代天津文化实际上具有“开放-保守”的二重性格。这种性格的形成,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有关。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天津民众产生了对西方的抵制情绪;而开放带来的交流与接触,又使天津民众更多地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先进性。这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交流又抵抗的状况渗透在天津文化中,就形成了天津近代文化既开放又保守的双重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日本明治维新和泰国拉马五世改革是近代东方改革大潮中唯有的两次成功改革。在诸多改革失败中为什么日泰两国改革能够获得成功?要研究这一问题,有必要回颐一下近代东方改革大潮时期东西方的基本历史情况。众所周知,19世纪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美、德、俄等紧步英国后尘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开展,新技术新设备的发明应用,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生产力,工业  相似文献   

5.
近代历史上,非洲有过一次开放改革,此事发生在19世纪初年至70年代中期的一些非洲文明古国。由埃及开其端,主持埃及改革的穆罕默德·阿里,被当代史学家称做“近代化的专制君主”。在埃及改革成就的影响下,突尼斯起而继之。它的改革,历经磨难和曲折。30年代,由艾哈迈德贝伊领导进行了一次以军事近代化为核心的改革;60年代改革推向政治领域,搞了一个夭折的“宪政运动”(达斯图尔);70年代,赫雷丁首相执政时,出现了政  相似文献   

6.
近代武汉开放滞后的参照系是沿海开放城市,近代武汉学习西方,开展近代工业化运动比沿海地区晚了整整30年。张之洞督鄂后,实行“湖北新政”,使近代武汉在对外开放和早期现代化诸方面变被动为主动,迎头赶上沿海早开放早发展地区,创造了晚发早至,后来居上的奇迹。其奥秘一方面在于张之洞的权威和魄力,另一方面在于武汉市民开放的素质。  相似文献   

7.
商埠,是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开放的通商城市.中国古代称“关市”,近代又称“通商口岸”或“通商码头”。中国近代商埠,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约开商埠”,(二)“自开商埠”。中国近代商埠的历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领域,有待于大家去开拓。而准确其概念的定义,当是研究的首要前提。现在史学界流行的说法是:  相似文献   

8.
近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是城市近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千年古都北京而言,传统的城市建设和空间秩序反映了国家政治制度和结构。北京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必然要求拓展城市公共空间。公园的建设与开放是北京近代城市公共空间拓展的集中体现。同时,以公园开放运动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也促进了城市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生活等层面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近代英国国家能力中的三个核心经济要素——财政、贸易与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表现出协调和相互促进的状态,而且还与政治和社会的日益开放包容相互促进。由此,在经济史的比较研究中形成了一个关于国家能力的分析框架,而且该框架对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然而,以此框架来观察中国明清时期的国家与社会特征以及近代的社会转型过程,却充满了矛盾与张力,因为上述三个核心经济要素在中国历史实践中不仅表现出离散性,而且与政治和社会发展之间并没有表现出同步性。这意味着,该分析框架未必具有普适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持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0.
“逻各斯”言说的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希腊哲学时期,逻各斯精神是一种开放精神,这一精神作为开放世界和开放社会的哲学理念保持至今,逻各斯精神经柏拉图时期被误解后的回归,又被西方近代哲学重新赋予自由,开放的时代意义,当代哲学由此以“对话”意义或“对话”理论来彰显逻各斯的开放精神。“对话”是逻各斯精神历经几千年而仍具其时代精神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金融业开放是一把"双刃剑",我国近代金融业开放的历史告诉我们,虽然近代金融业开放对现代金融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与演进、中国的金融思想、金融制度的转化与质变以及促进中国近代金融市场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加剧了近代中国金融体系风险、迫使中国政府丧失了部分金融主权、影响到了中国的政局变化。以史为鉴,当前中国金融业开放尤其应该注意加强政府在金融业开放中的作用,维护我国金融主权和金融安全,避免金融自由化。  相似文献   

12.
明治维新是一场历史巨变。它改变了日本的面貌,使其从一个传统的封建国家在面临半殖民地危机的现状下,崛起为近代世界的资本主义强国之一。明治维新尽管被公认为一个东方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成功范例;然而就其缺陷而言,指出其成功中的不足与失误,似乎还远远不够,这显然是不利于整个维新史研究的。明治维新成功中的缺陷,反映了它作为一般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所具有的历史局限,同时又具有日本本  相似文献   

13.
缪骞 《淮海文汇》2005,(3):32-35
导言 “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其功能是:党的喉舌、国家的宣传工具、广大人民的舆论机关。”这是书本上的概念。它表明我国新闻媒体应当是连接政府和群众的纽带。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前,新闻媒体实际上几乎只体现了一种功能:“党的喉舌”。十几年来,我国的新闻伴随着国家经济的改革与开放,也在发生着多方面全方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罗家伦是近代以来堪称教育家的大学校长,他于1928年8月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1930年5月辞职离开学校。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罗家伦对清华大学大刀阔斧加以改造,实施了诸多改革措施,为这所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但是,以革命者的姿态来清华上任的罗家伦,自始就与这所学校有着极强的内在张力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他所代表的国家管制教育与大学自治发展之间的冲突;二是其办学理想、治理理念与清华大学的传统有着很大的矛盾;三是其个性与清华的传统也格格不入。正是这些张力与矛盾在改革中逐渐暴露乃至激化,导致罗家伦最终辞职离校。大学改革与发展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期冀以革命的手段改革大学,难以收到成效。究其根本,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是在与政治有着缠绕不清的关系中展开的,这就决定了每一位大学校长改革大学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大学改革与治理的理论视角,将罗家伦作为大学教育改革家,置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改革发展运动中来考察,分析其改革的条件、理念和路径、改革过程中遭遇到的问题处置,以及作为大学改革者的个性品质等因素对改革成败得失的影响,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的伟大革命家和卓越思想家。他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前最进步的经济思想遗产,其中的对外开放思想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的总结。研究这部分思想遗产,对于弄清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于当前的改革和开放,是有重要意义的。1 孙中山生长在与西方交往较早、较多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中学到大学,又在檀香山、香港等地连续十几年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这使他比中国近代的大多数先进人物,都较少受到封建传统教育的羁绊,对西方世界具有更多、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在甲午以前,他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一些著名人士郑观应、王  相似文献   

16.
清末新政与立宪改革是近代中国政治转型中的关键时期,面对王朝将倾的统治危机,清政府企图通过全面改变原有的政治架构来达到重新集权的目的。匆忙的官制改革削弱了国家调控能力,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减少了国家汲取能力,科举制取消后官方意识形态的瓦解降低了国家合法化能力,谘议局的产生解构了国家强制能力,从这四个变量的观察可以梳理出新政改革在推行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国家在近代化的转型中缺乏有效的国家治理能力,从而导致清末新政立宪改革和国家建设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17.
武汉科技大学张继才教授的专著《中国近代的联邦主义研究》于201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近代中国联邦主义发生、发展及其衰亡为主线,揭示其演变过程、各阶段表现形式及特点,阐述其历史地位。主要内容有:第一,揭示了中国近代联邦主义产生的历史渊源。联邦主义作为近代一种国家结构理念与制度,是与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建构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换言之,联邦主义是近代国家在构建国家结构时的一种观念或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8.
法官制度改革是近代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司法独立的重要一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近代司法改革的结果.从法官制度的建立、法官训练以及法官任用等方面对近代法官制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法官作为诉讼主体已成为近代司法体系的核心和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法制良善的标准,而近代有关法官法律制度的建立则为司法独立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精英自本世纪以来,其相对与国家农民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连续性的变化,这一变化透视了国家在向基层社会渗透中面临的挑战和矛盾,这与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0.
中日近代化改革是对后发型国家近代化道路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个富于典型意义的课题。本文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中心,围绕着改革的背景与目标、西方近代思想的导人及其特征、近代教育的创立及其指导思想等三个方面,对起步阶段的中日近代化改革作了宏观性的比较考察,主要试图揭示两国近代化改革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