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张晓华 《西部论坛》2001,3(3):79-81
在传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校德育,把其固定化、封闭化,使学校德育存在不少弊端。面对多元的文化背景,学校德育创新必须以发展的思维为指导,从人和社会及德育自身出发,去阐述德育的适应性和超越性问题,在综合德育发展观的基础上,应把学校德育放在动态过程中来创新。  相似文献   

2.
作为乡村社会公共空间和文化高地的乡村学校,要在乡村振兴中对乡风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其德育的作用就不能被忽视。在乡风文明建设中,乡村学校德育肩负着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传承优秀乡土伦理和提高乡民道德水平的时代使命。当前乡村学校德育存在着目标受困于城市化倾向、内容忽视优秀乡土伦理、实施疏离乡土生活世界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乡村学校德育要打破城乡二元对立思维,彰显德育目标兼容性;依托优秀乡土伦理资源,赋予德育内容乡土性;回归乡土生活具象世界,提升德育实施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学校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观念影响下,学校德育表现出对德育制度中显性规则部分的极度推崇,成为“制度化学校德育”。制度化德育作为理性确定性思维的产物,有悖于道德的生活本性,是学校德育发展的误区。学校德育需要科学、完善的德育制度体系,但绝不需要制度化德育。要走出制度化学校德育的误区,学校德育既要关注学生的学校生活,也要关注德育制度,保持两者必要的张力与平衡。  相似文献   

4.
和谐德育是以解决学校德育工作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推进学校整体工作科学发展为目的,以学校为基本实践范围,运用和谐德育的基本原理构建的德育实施理论。本文从和谐德育的内涵、原则及实践方法等方面对和谐德育加以诠释和阐述。  相似文献   

5.
周先进 《理论界》2007,(12):171-17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德育作为整个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影响青少年思想品德和优良心理品质形成的基础性因素。相对于学校德育环境和社会德育环境来说,家庭德育环境是一种依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最亲密的环境,具有启蒙性、奠基性、易感性、互动性、潜隐性及连续性等特点,它在德育中具有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学校德育环境,对于德育功能的发挥和德育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学校德育建设和研究也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对中关两国学校德育环境优化进行对比研究,时于我国学校德育环境优化的研究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海音 《兰州学刊》2003,(3):158-159,166
从学前教育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论述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幼师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出德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抓住学生个体道德的特殊性;注重学校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德育与创建先进校园文化相结合,发挥先进文化的熏陶作用;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从学校德育教育的衔接与深化看德育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关键 ,是要做好大、中、小学德育的合理衔接与逐步深化。必须整体构建适应全面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 ,就是建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并且是相对稳定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解决德育实效的首要问题是明确学校德育的目标。德育目标的落实 ,关键在于是否可以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其次 ,增强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措施。同时 ,多元的德育教学方法及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强有力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再认识高鹏飞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为一定的阶级服务,这已经被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史所证明。教育的阶级性首先表现在德育上,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统治阶级无不以德育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有效手段之一,学校德育始终为历...  相似文献   

11.
牟宗三在借鉴中西传统历史哲学,尤其是王船山和黑格尔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哲学。以精神实体来探讨历史的发展演变,是牟宗三历史哲学的主要致思理路。并由此发现中国历史是"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和"综合的尽气之精神"的表现,西方历史是"分解的尽理之精神"的表现。这是中国历史中没有产生科学、民主和宗教的根本原因。中西历史的未来在于中国"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和西方"分解的尽理之精神"之融合。牟宗三的历史哲学从其方法论意义上来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民国会馆的演变及其衰亡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民国以后,会馆这一民间社会组织进入衰亡期,经历了向同乡会、同业公会以及商会和存袭原有名称三种转变。就其衰亡的原因,一是内部固有的落后性即封建性,二是社会的变异使其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倩 《江汉论坛》2001,(12):44-46
楚人招魂的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意向都有着强烈的地域性色彩.楚人招魂的传承性、民俗性特征较为鲜明,是楚巫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4.
明传奇中的包公戏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塑造的包公形象却十分鲜明。明传奇中的包公形象继承了元代包公戏中包公的清正廉洁、机智善断等特点,同时又有新的艺术风貌:包公形象渐趋神化,其权力被无限扩大,成了正义和公理的化身。同时,作者又赋予了包公更为贴近生活的普通人的性格,使其在戏中显得更具人性化。  相似文献   

15.
以实践的思维方式理解价值的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江凌 《江汉论坛》2001,1(2):42-44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蕴含着对实践本身、对人的本质、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科学的理解,是研究价值本质问题的重要方法。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价值本质,就应该从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去理解。  相似文献   

16.
商代的史为王室卫队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的史为王室卫队说@陆忠发$杭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06~~~~~~  相似文献   

17.
谢浩 《理论界》2014,(10):31-35
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客观存在的,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条件要求,非均衡发展战略是绝大多数国家实现发展的主要方式。但是非均衡发展并不是目的,只是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手段。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到一定阶段,区域协调发展便成为必然。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之间具有很大的共同性——前者侧重于非均衡发展的极化效应,后者侧重于非均衡发展的扩散效应。鉴于区域经济的巨大发展差距,实现由非均衡到均衡协调发展的转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参与的史学与史学的参与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论中外古今,无论宫廷与民间,无论主流与非主流,史学大多具有参与意识。历史学家应该积极地参与现实生活,但历史学家参与现实社会生活,主要是以史学来参与而非其他。因此,历史学家如要积极参与现实生活,首先必须积极参与历史生活,亦即走进历史,理解历史,把自己重新体验并赋予生命的真正历史奉献给人类。百对当代人类文明重物质轻精神的严重缺失,历史学家不应该保持沉默,更不应该无所作为。必须和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乃至广大科技专家中的有识之士一起,共同纠正现今文明的缺失,并且用自己的学术精品,用自己的智慧与热情,营造健康向上的使人类免于继续沉沦的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9.
李程 《殷都学刊》2006,(3):108-110
严复在《老子评点》中,论证了《老子》中有与近代西方文化相通的天演进化思想,以及中国适应天演进化的必要性,在思想上起了启蒙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孙晓毛 《江汉论坛》2001,4(10):38-40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第一次把实践纳入自己的哲学范畴之中,实现了对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批判与改造,从此,一种新唯物主义理论形态宣告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