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我们的文学概论、艺术概论的教科书中,比较流行的对艺术本质的界定是这样的:“艺术是艺术家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应当说,这种对艺术本质的界定来源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描述,为在文学艺术领域树立马克思主义观点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界说的广泛流行、一直占据着指导思想的地位又是值得研究的。因为它显然同普列汉诺夫、斯大林以及一些苏联学  相似文献   

2.
文学到底是什么?传统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是从一般认识论考察作家对生活的能动反映得出的必然结论。然而,生生不息的文学现象却又越来越向我们证明,在作家与生活之间的主客体互动关系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虽然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了生活的映象,但其中的优秀之作大多并不以反映生活为其终极目的,反映生活只是为了表现“主观的合目的性”,只是为了“寻求全人类有关问题的答案”;在感性形式中探求如何实现对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的积极肯定,才是作  相似文献   

3.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心理对文学有着重大影响.从文学发展轨迹来看,甚至可以说,一个时期的社会心理决定着该时期的文学基本面貌.小品是近年新兴的一种艺术门类,且迅速繁荣并占据着戏曲舞台的主导地位.究其原因,就是小品的内容与形式恰当地反映了当代社会心理的变迁,迎合了社会转型期各社会群体(阶层)的心理需求,多方位地呈现了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应该提倡“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李成芳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艺术家,在认识生活、艺术地表现生活时,无一例外地总是要从一定的社会观点和美学观点出发,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创...  相似文献   

5.
象征艺术愈来愈受到文学艺术家的重视,这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趋向多样化的一种表现;是艺术表现能力与水平要求提高,以便更好地反映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显示;也是作品开始追求寓意感、暗示性、哲理味的一种反映。其实,象征艺术也是文学艺术家艺术地掌握世界(包括自然、社会与精神对象)的一种主要手段与方式。它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明与之相近似的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思想,它常被用来暗示作品的主题与情节的发  相似文献   

6.
四十年前,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纵观人类文学艺术发生、发展的历史,无不证明,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一不是客观现实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文学艺术的飞爆大河就从劳动生活中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绪论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是通过作家头脑对社会生活的能动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就是人的意识。就存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大领域来讲,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它是人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客观现实在作家头  相似文献   

8.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核心观念是: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同时是发挥了主体性、能动性的反映,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哲学基础看,审美意识形态论是认识论的;从概念形成的过程看,仍未能摆脱"本质—特征"的运思模式;文学的本质因此仍然是意识形态,而审美只是一种特征。鉴于此,我们提出建构一种建立在实践论基础上的"审美实践"的文学观。与认识论的文学观不同,审美实践的文学观不仅视文学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同时视文学为人类基本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因为自身的审美特质,从而决定了文学可以在很大程度发挥否定、批判、引导现实的作用。文学因此不仅仅扮演着附庸于意识形态的角色,而且同时扮演着对抗意识形态的角色。文学实践论、审美实践的文学观,既是对文学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观的继承,更是超越。  相似文献   

9.
一 文艺与时代结合,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都分。当前,我们正处在伟大的历史转折新时期,新事物茁壮成长,旧事物急遽消亡,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充分暴露。推动生活前进、站在时代前列的新人大量涌现。在作家、艺术家面前,一个崭新的时代,崭新的生活出现了。面对如此激奋人心的新世界,重温毛主席关于反映新的时代、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论述,提出深入生活问题,对于作家、艺术家们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是生活的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在文艺问题上的光辉论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运用这一理论指导了当代作家、艺术家的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即使对高尔基这样伟大的作家,列宁也曾强调他“到农村或外地工厂(或前线),去观察人们怎样以新的方式建设生活。在那里单靠普通的观察就能很容易地把旧事物的腐烂和新事物的萌芽区别开来。”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的原理,结合我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实际,强调了文艺创作和社会生活的依存关系,指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只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要求作家、艺术家摆正文艺和生活的关系,文艺和人民的关系,而且从“唯一源泉”这样一个根本点上强调了文艺创作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别无他径。这个光辉思想指导了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否认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从来不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美的物品,从文学的来源、构成直至鉴赏、接受,无不浸润在意识形态氛围之中。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自阿尔都塞以下,对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阿尔都塞建立了他对“意识形态”的独特理解,这是他文论的中心,也是他对后来者产生影响的根本点。阿尔都塞提出了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之间“浸润”与“距离”的复合关系,规定批评的任务即揭露文学本文  相似文献   

11.
文学场论文论以习性、文化资本、文学场建构了一个社会文学艺术的形成、运行、作用的社会模式和社会学解释,为我们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提供了一条文学社会学的思路,把文学艺术作为习性、文化资本、文学场的实践性产物,揭示了文学艺术与社会权力的关系,以新的方式阐述了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性和社会实践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对文学艺术史的社会学研究,在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坎坷曲折之后,至当代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学方法虽然经受住了形式主义文论的冲击,但面貌已不同于从前。当今文坛上已听不到文学是生活的机械再现、文学史是社会史的简单反映之类传统社会学的老调重弹。把文学艺术当作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又不陷入机械反映论或庸俗社会学,或许可以说是当代西方文学艺术社会学的最显著特征。艺术社会学的这一革命性变化,鲜明地体现在我们将要谈论的阿诺德·豪泽  相似文献   

13.
对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初30年的文学经验总结,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通过对意识形态与文学关系的分析入手,来看待新的社会文化意识结构对文学艺术的历史要求,同时,这种要求在文学艺术领域所呈现的复杂动荡的变动关系.中国文学从未像这一时期的文学那样,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国家意识.但另一方面,基于创作自由的自主要求,作家、艺术家常常不适应高度国家化的管理方式,对过度干预创作自由的行政作风,表现出反感.由此造成一个时期国家意识形态与文学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重点分析了文学艺术家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是如何改变他们的文学价值观和文学创作观的,尤其是商品经济导致的世俗化观念消解了封建时代和计划经济时代的一元化的意识形态,从而为文学艺术能返回到它的艺术本性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作家更多地考虑读者的阅读兴趣。但必须警惕的是文学艺术的雅俗二重属性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失衡,这暴露了作家严重”媚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文艺创作与其他事物一样,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要搞好文艺创作,一定要遵循这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文学艺术家的创造精神,让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变成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制作出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艺术珍品。 一 文学艺术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最为显著之处就在于,它是用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文学艺术家在塑造艺术形象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凝聚其间,以激起读者(观赏者)的共鸣,使读者(观赏者)从中得到审美的教育。没有感情,就丧失艺术的魅力,就无法感动读者(观赏者)。文学艺术的这种情感特征,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理论家,作家和诗人都有过论述。比如,我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文艺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提出了两种相对立的情况:“为情而造文”和“为文而造情”。他提倡前者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当代文学艺术史上 ,曾经出现过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学艺术思潮———“写本质”论。“写本质”论者称 ,“写本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艺术方法 ,只有“写本质”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虽然“写本质”论不无产生发展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但是作为一种思潮 ,它也要随历史的发展而终结。从哲学的层面看 ,“写本质”论属于旧唯物主义范畴。文学艺术作品要真正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 ,就应当超越旧唯物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地”研究和描写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7.
王丽  胡庆龄 《齐鲁学刊》2008,37(1):157-160
乔纳森.多利莫尔(Jonathan Dollimore)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学者,其政治文化批评思想引起当代西方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意识形态"是他批评话语里的一个重要范畴,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则始终是他思考的重点。多利莫尔指出任何文学艺术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在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动态双向建构中对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独到的阐释,这对我国当前理论界探索文艺的本质特性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悲剧”这个概念首先是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出现的,随着社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由于戏剧中的悲剧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因而愈来愈产生工巨大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它不仅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而且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这里的“文学艺术”泛指文学和诸多艺术门类,非单指文学这种艺术),甚至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被运用于其他社会科学部门,并且由此产生了一些派生概念,诸如生活中的悲剧、美学上的悲剧,悲剧性、悲剧艺术以及悲剧因素、悲剧性格、悲剧冲突等等。  相似文献   

19.
文学应该是真实的领域,现实主义文艺的写真实传统必须恢复,这是文学艺术经过三十年艰难曲折的历程之后所得出的重要经验教训之一。然而,在强调“写真实”的同时,又应怎样对待“写本质”这个创作口号呢?文艺如何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本质?就具体创作来说,又应怎样看待生活现象与生活本质的关系?毫无疑问,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列宁在一九○八年发表的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中,提出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这个著名论点,同时指出:“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81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原则。列宁在一系列评论作家作品的文章中,在哲学著作中,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原则作了充分的论述。本文试图探讨一下列宁关于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