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小川是我国当代一位卓越的诗人,于一九七六年十月十八日不幸逝世。一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郭小川诗选》。一九八○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郭小川诗选续集》。另外,他的几部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也已另行出版。郭小川的诗,是革命的热情而昂扬的颂歌和战歌。在他的诗中,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同时,也深深地体味到作为一个战士和诗人的可贵的不断前进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诗人是苦心经营的,他尝试着用各种形式写作,他的艺术也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自  相似文献   

2.
笑,一般说来,是乐观的集中表现。在战斗者身上,则更多地含有自信的成分。以战士诗人著称的郭小川同志,他的诗中时常流露出来的正是这种充满乐观自信的朗朗笑声。悲伤叹息与这位诗人几乎是绝缘的,从而构成了他的气势磅礴的诗的交响乐中乐观主义的主旋律,具有催迷惘者振醒、激颓靡者奋发、壮战斗者神威的巨大艺术力量。如果我们用郭小川自己的诗句来形容这一乐观主义风格特征的话,那就是:“我永远笑着,走向战斗的原野”(《热河曲》)。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曾指出,李劼人的“大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中“各个阶层人物之生活样式,心理状态,言语口吻,无论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亏他研究得那样透辟,描写得那样自然。他那一支令人羡慕的笔,自由自在地、写去写来,写来写去,时而浑厚,时而细腻,时而浩浩荡荡,时而曲曲折折,写人恰如其人,写景恰如其景,不矜持不炫异、不惜力,不偷巧,以正确的事实为骨干,凭籍着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把过去了的  相似文献   

4.
郭小川同志是无产阶级的卓越歌手,又是一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坚强战士。《团泊洼的秋天》是他战斗性最强的政治抒情诗之一,不仅在思想上对“四人帮”大搞文化专制主义充满着愤懑与谴责,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全诗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  相似文献   

5.
郭小川是我国当代伟大的诗人。他在诗歌的形式美方面,从来就是一位最积极、最勇敢的探索者。他既重视诗歌形式的优美,又非常注意不让形式束缚内容。他深知:形式必须服从内容的需要。他不仅告诫青年一代诗作者:“不要固定于一种形式,要作多种尝试”。而且他本人在诗歌创造上“几乎是每写一首诗都想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因而,“他的诗篇不仅没有因时间的前进而远离了我们,相反更显示出它的思想尤芒和艺术生命力”。我想,郭小川诗歌之所以能深深打动我国广大读者的心,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不仅仅在于它有好的内容,还在于它有美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把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音乐艺术中,便产生了“不协和之协和”这样一对审美范畴,所谓“不协和”是指旋律或乐曲中表现一种不稳定情感的音程,它能加强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和音响力量的对比。然而,一支乐曲是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因此乐曲在旋律的行进中应不断克服不协和音,使  相似文献   

7.
《邦斯舅舅》是巴尔扎克于一八四七年写成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在他的现实主义巨著《人间喜剧》中属于“风俗研究”的“巴黎生活场景”。这部小说,是“巴尔扎克的后期的最代表的作品之一”(穆木天译《从兄蓬斯》第3页),“达到了他的艺术的最高峰”(支魏格《巴尔扎克传》第450页)。在这部小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是一位善于营造悬念的大师。《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性作品 ,几乎篇篇有悬念。恰当地运用悬念是《聊斋志异》建构艺术大厦的一大特色。蒲松龄就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 ,他充分运用悬念调动、控制读者的情绪 ,让读者始终跟着他手中的那根神奇的魔术棒走———时而愁 ,时而怒 ,时而提心吊胆 ,时而心花怒放。  相似文献   

9.
一《Also Sprach Zarathustra》第六十九章《影子》写 Zarathustra 的影子对Zarathustra 的追随,以及 Zarathustra 摆脱它的追随而“独自前行”。《影子》开头,写影子的追随:……苏鲁支还没有归于寂寞,他已听到自己后面一种新的声音了,喊着说:停住呀!苏鲁支!请等一等!这是我呀,呵哟,苏鲁支,是我,你的影子!”但是 Zarathustra 不要它的追随。起先,他以为这自称为他的影子者,不过是他所厌恶的“苏鲁支猴子”一类的虚伪的摹仿者、厌世者。于是他忿忿于他的“孤寂”被“拥护和嘈杂”所破坏,要离开那自称为他的影子者,如离开嘈杂的拥护者,重归于他的超人的孤独:  相似文献   

10.
文艺的春天,使人常想起诗人郭小川的《春暖花开》中那些绿色的诗行:“春天来了,中国布满生机.”“好春天,惹得世界欢欢喜喜.”“好春天,使天下皆诗.”在严冬时节,郭小川曾在致友人书信中顽强地宣告:“我在创作上的青春,不在过去,而在未来.”然而,当坚冰打破、早春降临,饱受寒冬折磨的的诗人却在河南溘然长逝,这是一九七六年十月十八日.对  相似文献   

11.
我思如风     
寻梦,乘着思想的风,驶向悬崖的金光菊。放歌,在十月的湖畔,唱一支多情的夜曲。既痴迷而执着,纵万难也无悔。我们高吟屈宋之章,诵明月之诗,“腹有诗书气自华”。梦想是魔杖,放歌是我们心灵的颤动。我们追问飞云,追问流水,追寻天地间一个个迷人的诱惑。徜徉在巨著的河流中,思想如风,“我思,故我在。”“我手写我口。”风吹树梢,漫天诗语,青青大地唯真诚的回答。“艰难困苦,功汝于成。”我们拒绝平庸,拒绝媚俗,当然不人云亦云。大浪淘沙,唯不挠者风流。人,应当诗意地栖居。我们并不主张唯美,当然不会回避时而热烈时而冷酷的现实。我们以性灵抒…  相似文献   

12.
论郭小川建国后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小川是以“战士诗人”著称的,但“战士”之语,实不足以概括复杂的郭小川。作为战士,他奋力献身革命事业,并创作了许多气势豪迈的时代战歌。但他又不是一个别人能够轻易驯服者,而是一位向往人格独立、力图以个性化的方式介入历史的知识分子。只是因个人及历史的局限,郭小川终生未能达到完整而独立的人格境界。郭小川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他的诗文,更是关于文化人格、诗性精神等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每当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那深沉浑厚的男中音响起时,我便会情不自禁地随着优美的旋律唱起来。此时此刻,我这个平日与艺术不大沾边的人,也仿佛进入了艺术的殿堂,精神得到了升华。 我喜欢夕阳。更确切地说,我偏爱夕阳。也许是因为年龄的缘故吧,我总觉得夕阳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她虽  相似文献   

14.
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恐怕都能哼唱几句那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整整影响了一代人的前苏联老歌,这些旋律总能勾起人们对那个火红年代的美好回忆。我依然还记得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在一次元旦联欢晚会上满怀深情地演唱了一首前苏联的歌曲《三套车》,他在唱这首歌的时候,一定在回忆着他的过去。而当我再次听到来自乌克兰的“国家功勋演员”达罗宁·安那多里演唱的这些熟悉的旋律时,居然也令我的思绪向后推移了不少。  相似文献   

15.
论郭小川五十年代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粗略地加以划分的话,郭小川建国后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十年代(1954—1959),第二阶段是六十年代前期(1960—1965),“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5)是第三阶段。在最后阶段,由于郭小川在政治上和创作上受到严酷的迫害和钳制,也由于他思想上受到的束缚,作品数量不很多,质量上也没有达到他原来已有的艺术水平。不过,《团泊洼的秋天》(1975)《秋歌》(1975)等,无论在揭示诗人的赤诚胸襟上,还是在抒写值得重视的生活哲理上,仍是值得肯定的佳作。至于前两个阶段,情况要稍微复杂些。一般来说,评论界一贯高度肯定以《甘蔗林—青纱帐》等为代表的六十年代的创作成就,认为这是诗人创作的成熟期,而对五十年代的创作,则往往重视不够,或者多有贬抑。下面这种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五十年代的1956至1959年,郭小川在生活中有过“误察”。创作上则有过“迷  相似文献   

16.
谢脁是我国五世纪南朝时代优秀的诗人。他最先受到同时代名人的赏识,沈约说他:“二百年来无此诗也”(《南齐书·谢脁传》)。粱武帝说:“三日不读,便觉口臭。”简文帝也说谢脁的诗是“文章之冠冕”。这至少说明了他的诗有相当大的艺术魅力,不然绝不会受到当代名人如此的推崇。我在《略论谢脁诗的艺术特点》一文中(刊于《盐城师专学报》一九八九年第四期),对他的永明体诗的艺术特点作了探讨。本文则拟对他的永明体诗的产  相似文献   

17.
有句俗话,道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这话似乎有些“煞风景”,但如果正确理解,却是个实实在在的“经验谈”。南末诗人谢枋得写了一首《庆全庵桃花》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艾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显然,这是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之意的。社市是唐代大诗人,他的《草堂》诗:“;……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里喜我归,沽酒携胡卢。大官喜我来,遣骑间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南末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就明确指出,这四韵诗是学习《木  相似文献   

18.
青春舞步     
遥远地,有谁在呼唤?远处的歌声接连不断地传来,时而高亢,时而低回,时而如溪涧流水般欢悦,时而又如冰下塞阻般干涸……一声一声都击打在我跳动的心田,我想舞蹈。在白雪皓皓的阿尔卑斯山巅上,我迎着朝阳,尽情舞蹈。披肩的长发,随着旋转的脚步,在上空画出一个个层层叠叠的同心  相似文献   

19.
“雪地上/一串生命的音符/演奏活着的旋律”。这是弓木《活着》一诗中的诗句。我把她单列出来,是因为我认为她极其生动准确地展现了弓木充满了生命灵性的小诗中那无法拒绝的如歌的生命。读弓木的诗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首先就来自于他的这种融人天地、物我两忘的生命境界。在弓木的笔下,生命是宇宙的核心,是万物的精华。“生命的故事悬挂一树/把这世界装点成童话”(《雪》)。于是,他在“骆驼,驴,马,胡狼……/来来去去的脚印”中,寻找大漠中的“生命之源”(《脚印》)。他“给孩子一双发现的眼睛/寻觅生命的精彩”(《寻觅》)。  相似文献   

20.
支声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从单声发展到多声的一种最普遍的声部结合方式,是各类民间音乐中被广泛运用着的一种独特的技巧。它本质上是以一个主要旋律为主,其它声部都是从这一主要旋律分支出来的不同的变体,声部之间时而相离,分支变化;时而相聚汇合为一.就这样各声部之间时合时分,共同形成了一些多声的结合关系,并由于不时地相聚汇合而得到统一。因此可以说支声音乐是基于同一形象、同一主题、同一内容、同时演奏(唱)着的同一旋律及其变体的总和。支声音乐来源于民间也广泛流传在民间,同时它的表现作用也早就为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所关注,他们在学习和继承民间支声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并且也把支声音乐带到了一个广泛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