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梁元帝萧绎虽然也是一代帝王,但综观他的一生,他在文化上的成就远大于他在政治上的成绩,所以论萧绎,首先应肯定他是一位学者,然后才能视他为一代帝王.作为学者的萧绎比作为帝王的萧绎在历史上更有地位.  相似文献   

2.
梁元帝萧绎虽然也是一代帝王,但综观他的一生,他在文化上的成就婆大于他在政治上的成绩,所以论萧绎,首先应肯定他是一位学者,然后才能视他为一代帝王。作为学者的萧绎比作为帝王的萧绎在历史上更有地位.  相似文献   

3.
黄光 《船山学刊》2009,(3):39-41
叶德辉是晚清著名藏书家、刻书、版本目录学家及校勘家,其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思想对我国近现代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此,结合叶德辉藏书、辑佚、刻书的实践,从事目录、版本、考据、辑佚方面论及了其文献学的主要理论与方法,指出其文献学思想与实践对今天文献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读通鉴论》卷十七,以下引文未注出处的同此)王船山在论梁元帝萧绎焚书时这样说。公元554年冬,西魏发兵攻打梁的首都江陵。城破,萧绎投降,被杀。魏兵入城时,萧绎焚毁所藏古今图书十四万卷;自叹“读书万卷,犹有今日”。王船山指出,萧绎自取灭亡,“未尝非读书之故”;因为他的读书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无异,“玩物丧志”,“读书止以导淫”。王船山认为,读书必须有志,无志而读书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5.
洪卫中 《兰州学刊》2010,(10):168-170
梁元帝萧绎的思想较为博杂,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的道家"无为"思想。这一思想表现在他的人生观、处世态度、学术思想和治国理念上,对他后半生的成败几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萧绎对卜筮和巫术、占星术的坚信在他的后期对其道家"无为"思想又起了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胡凤丹、胡宗懋为清末浙江永康籍著名刻书家和藏书家,胡氏父子以其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穷一生精力搜集整理刊刻了许多珍贵的文献古籍资料,并做了大量的校勘编目工作,在文献学的诸多领域作出了贡献。文章从藏书、版本、校勘、目录等方面探讨了胡氏父子的文献学成就。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5,(6)
萧绎"都督中外诸军事"之职是梁武帝密诏任命,而非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所谓之"自命"。萧纪称帝及发兵东下的时间,曹道衡、沈玉成二先生虽有考证,然亦有未密。萧纪的僭越行为主要是素心所致,而不仅仅是受萧圆照之蛊惑。萧恪让郢州刺史于萧纶,而非萧纶逼夺,萧纶自命"都督中外诸军事",埋下了与萧绎决裂的祸因。记录侯景之乱的《淮海乱离志》作者为萧圆肃,非萧大圜或萧世怡。立场倾向的不同,是导致相关各史歧异互现甚至抵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刘永文编《晚清小说目录》是一部重要的晚清小说目录著作。然其"期刊小说目录"与"日报小说目录"两部分,在小说的题名、刊行时间、著译者及小说归类诸方面仍存在着部分错误与缺憾,且其中有不少小说篇目尚被遗录在外。在前人匡补的基础上,笔者又指出了62条错误匡正,补录小说篇目135篇。由此可见,对《目录》加以匡正是有必要性与紧迫性的。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时期,代不乏见喜好诗文、招揽文士的帝室王公,如梁太子萧统、萧纲,湘东王萧绎、北周赵王宇文招等,他们身边聚集着当时的文坛好手,彼此相互酬唱应和、斗巧出新。创作了为数不少的“和诗”。庾信,做为南北朝后期最杰出的文学家,前期在梁、后期入北,先后是肖纲和宇文招最亲密的“文友”之一,也写了许多应和王公贵胄与同僚文土的诗,现存《庚子山集》(中华书局许逸民校点本)中光以“和……”或“泰和……”为篇题的五言“和诗”就有47篇59首,其中在梁所作7篇7首,在北所作40篇52首,具体篇目及诗体形式特征如表1所示:如1表所…  相似文献   

10.
戴慧英  田建良 《兰州学刊》2007,(12):191-192
清代中叶,当乾嘉考据学派的飓风席卷中华大地时,地处边陲,交通不便的甘肃也出现了两名著名全国的学者,这就是甘肃的"二澍",即邢澍和张澍.张澍不仅在金石学、文献学、方志学、西夏学等方面多有建树,而且是一代藏书大家.张澍的学术成就,不仅得到钱大昕、洪亮吉、孙星衍等学术大师的肯定,且为当今学术界认同,但其藏书事迹鲜为人知,在中国古代藏书史中也难寻觅.文章通过对张澍藏书事略的考述及藏书文化背景的分析,还其在中国藏书史上的应有地位,并以此展现甘肃文化之盛况.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多次提及贾谊且对贾谊十分激赏,并多次以“清”组成的词语来评价贾谊的作品。贾谊文章给人以“清”的审美感受,除了文章运用的技巧使然外,与其心智也有很大关系。贾谊文章之“清”大致可包括文辞之清和心智之清两方面。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先后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报》等,将宣传变法的阵地由国内移到了日本,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梁启超办报以“广开民智”、救国报国为宗旨,提出了“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以及经济上独立等基本原则。他把报刊当作维新派的阵地,鼓动“兴师讨贼”,传播西方新思想,主张报刊应发挥“监督政府”和“响导国民”的作用。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不仅具有一定的反封建进步意义,而且也是新闻报刊史上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3.
杨朴 《北方论丛》2003,(5):112-117
萧涧秋觉得陶岚是可爱的,但他对陶岚就是爱不起来;萧涧秋觉得他不该爱嫂,但他确实强烈地爱上了嫂。萧涧秋患了一种“强迫症”:他内心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迫使他不爱陶岚而非爱嫂不可。这种强大的力量来源于他的潜意识情结——他童年时期的阿尼玛原型——堂姊。  相似文献   

14.
齐瑞霞 《殷都学刊》2011,(4):122-124
对江淹《步桐台》诗中"桐台"的解释,至今尚不明确,出现了"梧宫"、"章华台"、"萧嶷所登之桐台"等多种说法。本文对历来的诸多训释逐一进行了考证和辨识,通过江淹诗文创作的地点、时间及诗人行迹等,排除了上述解释的合理性,认为诗中的"桐台"应是江淹由荆州奉命北上途经桐柏山时所登的一个供游览宴饮的台。  相似文献   

15.
王棋 《兰州学刊》2013,(9):13-19
荀爽易学卦变学说的总纲是乾坤交通、阴阳往来而生诸卦.乾坤交通卦变的基本方式有《乾》《坤》两卦所生消息卦中二阴二阳消息卦、三阴三阳消息卦的卦变,以及《乾》《坤》两卦生六子卦、六子卦的卦变.荀爽通过卦变取象注《易》,融通了象辞之间的联系,确立了乾坤在《周易》中的根本地位,建立了《周易》卦变的普遍原理,启示人们效法天地,与天地和谐一致.探讨荀爽易学的卦变说对于我们研究易学卦变说理论及其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山酷爱山水,一生游历甚丰。或是翛然远游,或是择隐婆娑;或是宦游奔走,亦能兴发山水情志,从而“江山好处追游遍”。发为歌咏,留下许多游观、纪行、栖迟于佳山胜水的山水散曲。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他的游观视野和审美视野下的山水之美,艺术性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17.
王逊 《阴山学刊》2013,(5):70-74
王世懋的《艺圃撷余》一书向有赞誉,但在当下的研究中,因对文献的误解或误用,我们的理解并不符合王氏原意。详考其书,王世懋坚持七子派观点的立场并未改变,但他同时也反对机械地看待格调,并从更高的立场上指示了该如何理解格调,从而对七子派的观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与修正。同时,我们在认识王世懋的身份时,除了观点上的倾向性,更要注意他作为文人所具有的特殊情趣与意蕴。  相似文献   

18.
荀悦易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荀悦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 ,同时也是易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易学思想大体表现在自然观、历史发展观和社会政治观等几个方面。承于《易传》的天地人一体观和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整体思维方式 ,荀悦致力于沟通天人 ,既强调人事的重要性 ,又将天道视为人事的合理性依据。荀悦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并把“通古今”当作著史的重要宗旨。这是对《周易》变通思想的继承和发挥。本于《易传》和易学的太和、中正及中和等理论观念 ,荀悦热切追求社会和谐乃至天人整体和谐 ,并将仁德之治及尚贤、养贤等看作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手段。他呼吁经今古文学结束相互争执 ,共求学术之真。这对易学的发展同样大有裨益。中国古代史学与易学有着一种密切的渊源关系 ,因而作为史学家的荀悦在易学史上有所贡献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朱熹不仅是理学家 ,也是一位诗人 ,他的诗学思想源于北宋周、程有关文艺的看法 ,但又受家学师承的直接影响。他的诗歌创作 ,除了以抒写自我情怀为主外 ,还有忧国忧民的感愤之作 ,以及自适自持的酬唱 ,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一位大儒的真性情和精神面貌。有助于我们了解其诗学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秦简《归藏》与汲冢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韦弦 《齐鲁学刊》2003,(6):121-123
历史上确曾存在殷易《归藏》,汲冢书面世之前汉晋学者已见到过《归藏》。亲身参加整理汲冢书的荀勖于《中经新簿》中另著录《归藏》13卷,可见当时确已另有与汲冢书之《易繇阴阳卦》不是一种书的《归藏》存在。时人郭璞注《穆天子传》诸书所称引的《归藏》,当即晋中经所藏之《归藏》。以为王家台秦简《归藏》即《易繇阴阳卦》或以为秦简《归藏》内容本事多出《穆天子传》的看法都是不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