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和思想家歌德的代表作,是作者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劳动和紧张探索而得出的艺术总结和思想总结。《浮士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反映了自文艺复兴后三百年中德国的进步力量和反动势力的斗争,形象地再现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这一历史时期德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以缜密的哲理思考对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可以说,《浮士德》就是我们用来研究歌德思想的最重要的作品。本文着重分析一下这部作品的丰富的内容,间或提及歌德的其他有关著作,从中看看歌德的世界观。“泰初有为”——歌德的唯物主义思想歌德在《书斋》一场中借浮士德翻译圣经的情节探讨了哲学的最高问题。什么是世界的本原呢?浮士德首先回答是“泰初有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歌德谈话录》和《浮士德》的评析,说明歌德的改良主义是《浮士德》创作的思想基础。认为浮士德这个人物在诗剧中作为不断进取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道德上却是一个肢解人性、贪得无厌、不择手段、具有强烈占有欲的侏儒。正如德国资产阶级虽然有摆脱封建贵族统治的要求,但又对封建贵族有强烈的依赖性和妥协性。通过歌德的作品形象地表现了。诗剧《浮士德》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浮士德》是歌德的最伟大的代表作。《浮士德》悲剧的写作几乎贯穿了歌德的一生。具体说从1774年至1831年间,总共花费了近六十年。歌德曾说他的作品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许多片断”。那么《浮士德》当是其中最伟大的段落。而且是他关于自然(含社会),关于人生,关于哲学的自白,一直响彻在德国与世界上空。《浮士德》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  相似文献   

4.
<正> 歌德在他的世界名著《浮士德》中,着力描绘了一场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这场爱情悲剧,构成了《浮士德》第一部的中心事件。诗剧《浮士德》描写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过程,和他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历程。一部《浮士德》,概括了几乎自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几百年间资产阶级的发展历史。用郭沫若的话来说,它“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歌德自己也称它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然而,《浮士德》的意义,还不仅在于它揭示了西欧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中的先进人物反对封建现实,不断探求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的过程。浮士德为达到“智慧  相似文献   

5.
《浮士德》潜藏的原型象征体系蒋世杰歌德的伟大悲剧《浮士德》是近代欧洲时代精神发展史的缩影,是欧洲历史变迁的一面三棱镜。歌德在直接描写浮士德一生的发展过程的同时,还凭借一个潜藏的原型象征体系来反映现实。这个原型象征体系就是以中古浮士德传说为中心凝聚希伯...  相似文献   

6.
"浮士德"这一人物形象从诞生之初到19世纪,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直到歌德笔下,浮士德的形象变得逐渐丰满,成为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进取的人类精神的代表。歌德的这部作品对当下现实生活仍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现今这个愈发功利而浮躁的社会,重读《浮士德》能使我们认清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认真经营真实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两面神思维与《浮士德》辩证法思想的深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歌德的《浮士德》充满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这一辩证法思想不仅仅是传统思维模式的产物,同时还是歌德在现代科学主要思维方式之一的两面神思维方式的运作下写成的。具体说来,《浮士德》中的辩证法思想,并不仅仅体现为成与毁、善与恶和爱与恨等两个不同质事物(或方面)之间的对立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它还承认成与成、毁与毁、善与善、恶与恶同质事物(或方面)之间的对立与统一的合理性。歌德的《浮士德》正是在不同质事物间矛盾对立统一的揭示中,看到了同质事物间也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因而将两种思维模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创作了具有现代思维特色和艺术风格的艺术精品。可以说,正是两面神思维模式的运用,带来了《浮士德》辩证法思想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伟大的作家、思想家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整部作品围绕浮士德对自我生命意义和人类理想的紧张探索与追求,以找寻新的精神信仰和信念支撑。浮士德正是作者所寄托的这种求索精神的典型体现。歌德将自己几乎一生的生命追求体验和思...  相似文献   

9.
歌德有一个长达60年的“浮士德情结”,他的悲剧《浮士德》用一个诡异的人物和故事传达了近代欧洲新精神价值建构的消息,开创了浮士德题材史上的新加工方向。这一切是在德意志民族的文化心理激流冲击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歌德《浮士德》与蒋子龙《蛇神》的结构艺术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欧洲文学里,德国文学的“宙斯”歌德的巨著《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博士的形象是和哈姆雷特、唐·吉诃德等并称的杰出典型①。这个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一直是《浮士德》研究中着重论述的一个课题。直到今天,人们还在评说,还在争论,还在探讨。在历来的评论中,较为普遍的看法是,认为浮士德性格是个矛盾性格。这当然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一文中指出,只有熟悉德国民族发展的另一个方面即哲学方面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无神论者歌德的伟大。并且说:“歌德只是直接地——在某种意义上当然是‘预言式地’——陈述的事物,在德国现代哲学中都得到了发展和论证”。这使我们自然地想起了歌德的伟大诗剧《浮士德》,并启发我们进一步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这部巨著,以便充分理解和估价其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离骚》与《浮士德》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但两者存在可比性。从时代背景来看,《离骚》吸收了战国士文化的精神;《浮士德》虽然不是典型的狂飚突进时代作品,但歌德仍然将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带进了《浮士德》。从作品精神来看,《离骚》主人公用九死未悔、体解未变的精神来追求美政理想;《浮士德》则执著地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在求索形式上,《离骚》采用了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追求方式;《浮士德》则让主人公出入天人古今,在神魔幻境中展开热烈浪漫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德国伟大的作家歌德在其著名的诗体悲剧《浮士德》中,将中世纪西欧广泛流传的魔鬼靡非斯特非勒斯演化成了一个新的艺术典型。这是继十七世纪英国作家弥尔顿在其史诗性巨著《失乐园》中塑造出魔鬼撤旦后,在欧洲文学史上又一次化丑为美的卓越尝试。在传统的浮士德故事中,靡非斯特与魔王并非是一个形象。他与其它众多的恶魔一样,只是魔王麾下的一个士卒,是代表了魔王的意愿去引诱浮士德以便赚取他灵魂及肉身的一个  相似文献   

15.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历经求知、爱情、审美、从政、事业阶段,象征西方知识分子300年来的精神历程,其体现出的"浮士德精神"内涵丰富,影响深远。马克思非常喜爱歌德,对《浮士德》多有引用,并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一生积极进取,对人类充满仁爱,可谓对"浮士德精神"的承传;浮士德精神中过于强调个人权利、经常陷于灵肉矛盾的弊端,则被马克思以战胜庸人习气的方式所克服,显示出马克思对浮士德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思想家歌德     
歌德的思想涵盖了宇宙、人生、社会、政治、文艺以至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 ,丰富、博大、深邃而且超前 ;他以诗剧《浮士德》等一系列作品表现的浮士德精神 ,更集中体现了整个西方的精神亦即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以歌德第一个提出的“世界文学”的构想为例 ,阐明歌德思想的超前、博大等重要特质。  相似文献   

17.
有一种观点认为,歌德《浮士德》中的恶魔靡非斯特,是一个否定人生、蔑视理性、仇恨人类精神的反面形象(参阅朱维之,赵澧主编《外国文学简编》第17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这是一种值得商榷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歌德在《浮士德》的创作中运用了矛盾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特的赌约贯穿作品始终,两者的形象对立统一,不可分割,其矛盾关系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和递进,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歌德原型角度来分析《浮士德》中浮士德的性格特征 ,让读者对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而能从多角度去看这部作品 ,并能了解作者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20.
歌德以浮士德在知识、爱情、政治、艺术、事业等领域的探索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西方知识分子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雨王亨德森》对浮士德精神进行了传承与发展:尽管亨德森沿袭了浮士德对人生意义的五条探索道路,但他为西方知识分子找到的人生价值并不雷同于浮士德的既有结论.通过将“观念小说”《雨王亨德森》与“哲理诗剧”《浮士德》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洞察西方知识分子几个世纪以来追求人生价值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