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服装·故事     
正服色搭配民国初年开始流行的妖裙装由于上下分离,在色彩上就有上衣和下群的搭配问题。在这方面鲁迅先生有独特的见解。在一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中,作者提及这样一件事:曾有一回作者穿着一身新袄裙与鲁迅先生打照面,就问鲁迅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有见地: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张纯修先生在贵刊今年第3期发表的《(少年飘泊)问世之始末》一文中,以蒋光慈同学的身份,回忆了有关蒋光慈的生平和创作史实,应当说,这是研究蒋光慈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很遗憾,该文在述及蒋氏的生平和创作中,出现了不少漏洞(甚至可以说是不实)。该文发表后,我委婉地以“补正”的形式,将其中几处重大讹错予以澄清,以引起读者注意。贵刊对此亦比较重视,特地将拙稿转张纯修先生,张先生为  相似文献   

3.
诗·书·画     
谢保国先生喜作诗,每逢风物节令,或游景物名胜,或听时政要闻,必有感而赋诗焉。一日,邀田冰和张廷杰二同学将其所作摘其优者抄成册页,以求读诗赏书之效。诗赋与书法结缘久矣。古代文人多为诗、书兼擅者,又以毛笔为书写工具,有诗成必形于书,形于书则珠连璧合,美不胜收,这也是文人必须的一种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4.
诗·书·画     
谢保国先生喜作诗,每逢风物节令,或游景物名胜,或听时政要闻,越有感而赋诗焉。一日,邀田冰和张延杰二同学将其所作摘其优者抄成册页.以求读诗赏书之效。诗赋与书法结缘久矣。古代文人多为诗、书兼擅者,又以毛笔为书写工具,有诗成必形于书,形于书则珠连璧合,美不胜收,这也是文人必须的一种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5.
大力开展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之需。郝克明先生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与开拓者。分析郝克明先生之《教育·社会·未来》文集可管中窥豹,能从整体上把握其教育战略研究对我国教育决策、相关学科建设以及实践推进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可以于细微处洞察其开辟和领航的教育战略研究所体现出的战略思维、多重跨越,实事求是、以实证为取向,立足国内、放眼国际以及注重时效、服务决策等方面的鲜明特点与学理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这持赘对菊、秋色烂漫的季节里,青年学者曾明先生,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山水·诗画·自然——中国古代山水诗歌艺术》,将他沉潜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及西方诗学、西方哲学的心得十年积成,绘成长轴,心灵之徜徉、文笔之卷舒、勾勒之细腻、风格之清新,使得这一本专著,无疑精妙、好读,是中西心灵诗学的第一颗果子。这一颗果实在秋光烂漫中落地,正好印证了成熟与收获,是学术领域的一次补白。  相似文献   

7.
正国剧——京剧"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艺术特点,被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继承、创新、发展到极致。他那妙曼娴熟的舞蹈动作和悦耳动听的雅曲歌声,倾倒国内外广大观众。歌舞剧《天女散花》就是他在齐如山先生鼎力协助下创作并演出的众多优秀剧目中的一出杰作。  相似文献   

8.
诗·书·画     
谢保国先生喜作诗,每逢风物节令,或游景物名胜,或听时政要闻,必有感而赋诗焉。一日,邀田冰和张廷杰二同学将其所作摘其优者抄成册页,以求读诗赏书之效。  相似文献   

9.
《楚辞·天问》“该秉季德,……何变化以作诈,而后嗣逢长”一段,是研究先商史的重要资料,王国维、顾颉刚等先生对此都有讨论。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可知该节反映了王亥、上甲微父子都与有易氏女有婚姻关系,原因即是先商族存在的收继婚和兄终弟及制度,王亥死后,王位和有易氏女传给王恒,而在王恒之后,又回传给王亥之子上甲微。这一问题的梳理,有利于了解先商族史迹和婚姻、继承制度。  相似文献   

10.
周秉钧先生的《尚书易解》(岳麓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易解》),系统地总结了前人有关《尚书》的研究成果,并在全面进行爬罗剔抉的同时,又多有发明和补正,其解说精审,胜义纷呈,使前人所未及明者,得到了精当的解释,确有梯梁来学,发蒙后人之功。正如杨树达先生所评:“先儒所称诘诎聱牙号为不易读者”,经过“爬梳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周谷城《中国通史》、金毓黻《宋辽金史》等通史和断代史著作,在叙述宋代历史方面虽各有特点,但因修史之意旨及作者之专长所囿,均未能以简明之目,统摄有宋一代历史之全貌,以成合理之叙述体系。张荫麟先生以简驭繁,拟定五章内容撰述有宋一代历史,可谓高屋建瓴,尽握其要,不仅呈现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大势,而且包举三百余年丰富历史内涵之大端。其对宋史问题多有发轫,亦与构建宋史叙述体系密切关联。张荫麟先生构建之宋史叙述体系,对以后有深远影响,其中直接受到影响的是方豪先生所著《宋史》。  相似文献   

12.
我听过这样一则幽默:一位先生在书桌前写文章,坐了大半天,也没写出一个字,急得先生抓耳挠腮,唉声叹气,眉头皱了一个大疙瘩。妻子问:"难道你写一篇文章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先生瞅了妻子一眼,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你们女人生孩子难,肚子里有啊。我肚子里什么也没有,怎么叫我不  相似文献   

13.
诗·书·画     
谢保国先生喜作诗,每逢风物节令,或游景物名胜,或听时政要闻,必有感而赋诗焉。一日,邀田冰和张廷杰二同学将其所作摘其优者抄成册页,以求读诗赏书之效。  相似文献   

14.
王逸认为《哀时命》乃严忌“哀屈原”“叹而述之”之作 ;郑文先生认为《哀时命》为严忌之自述。文章从《楚辞》成书的角度一一辩驳郑文先生的观点 ,从屈作与《楚辞》中之汉人作品的种种共同点考察、分析《哀时命》与屈原思想之所以有某些差异的‘因原’,得出《哀时命》非严忌自述性作品 ,而是其代屈立言之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易·讼·九二》爻辞的原文是:“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虽仅十四个字,用语又不甚简古,但研究《易经》的学者对它的理解却存在着颇多分歧。仅从断句看,其不同,竟达六、七种之多。句读之不同,反映对爻辞内容认识上的差异。就是断句相同的,学者间在词义的训释上也不尽一样。甚至同是一人,也有忽而作此解,忽而又作彼解的。李镜池先生对此爻曾数易其说,就是一例。可见,如何正确理解这条爻辞,其中确有可商榷之处。“众说皆通”是不对的。或是其中某一种说法符合爻辞原  相似文献   

16.
长期客居台岛的墨人先生,将自己内心浓郁的乡土情怀,投射于大长篇<红尘>的艺术空间.在艺术描写中,以其关于九江的乡土之恋、乡土之美、乡土之音的艺术表现,鲜活地呈现出浓郁的"九江情怀"和鲜明的"九江色彩".  相似文献   

17.
顾颉刚于张舜徽先生之治学有很大影响,表现在学术研究、著述计划、学术工作三个方面。在治学过程中,先生与前辈学者的交识,对他的自学成功经历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白璧德所持守的文学理论批评学说范式,在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经历了盛衰沉浮、扬弃伏现的现代沉浮命运。回顾白璧德学说在现当代视域中掀起的这一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得失嬗变、起伏显闭的隐隐演进之脉象流迹,进而对其特定内涵的思想学说在中国文坛引起的回应、接受、阐释、传播、批判、遮蔽、消退、敞开等诸现代文学现象相交织之根源进行重新回顾与彻底透视,发现其中隐含着某种为时代所疏于甚至忽略的学术探究之现代深远意义。一方面对白璧德思想学说内在理路蕴涵之超前性与新锐性的投射有基本的定位与把握,另一方面对白璧德理论学说在中国毁誉盛衰的现代命运遭遇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多元向度之隐现辐射则有所顿悟与鉴照。  相似文献   

19.
江崇文 《老友》2011,(6):57-57
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读书与养生有密切的关系。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不仅医治愚笨,增长知识,而且使人在理性指导下,获得精彩的人生,使英年不至早衰,有延年益寿之效。老年人读书更是益寿之方。  相似文献   

20.
凡是从事科研活动的人,都会遇到下述问题,即:知疑、探索、创新。如果把“知疑”看成是“认识领域”的,那么“探索”,就可以说是“实践、行动领域”的。而创新是知疑和探索的目标和归宿,为学术发展作出建树。我国早就有“学贵知疑”的治学主张,明代白沙先生陈献章还做过阐释:“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古人所以重视发现问题的“疑”,是把“疑”看作“知”的先导。我们从著名科学家的传记中发现,好奇心和发疑好问精神,是他们一个普遍个性。李时珍从小就有个脾气,看到了什么都要问,问也是究根问底的。就是这位伟大的医(?)学家,在《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