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对于我国应对当前全球经济衰退的冲击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世界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坚持以发展为要义,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应对经济危机的关键;其次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应对经济危机的根本。我们在应对危机制定决策中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重要意义的认识并将其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2.
民生的概念在不同社会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是自国家起源以来执政者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是经济的规律,是社会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本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是改善民生的目的,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民富国强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3.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审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我国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出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和道路。落实、贯彻和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一新的总方针,有必要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思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系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新的总方针的精神实质,坚持以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布局,坚持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同步进行,以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哲学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4.
杨煌 《中华魂》2011,(3):9-10
收入分配差距、贫富差距过大,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引发社会矛盾的热点问题,也是制约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点问题。“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宏伟蓝图,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就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着力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煌 《中华魂》2010,(12):12-1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总结过去、开辟未来的盛会.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是指导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建议》突出了民生的要求.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6.
2010民生年《,百姓生活》与全国人民一同见证了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改善民生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发展说到底是为了给百姓带来福祉,是为了民生。在这年终岁末,2011年转瞬即至的时候,作为贴近百姓、关注民生为宗旨的《百姓生活》为您盘点2010中国民生十大关键词。从国民增收到稳定物价、安居工程、医疗改革、教育改革、食品安全、户籍改革、养老保险、生态文明、就业问题,这一系列关键词为我们折射出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誓言下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民生之路。  相似文献   

7.
曹静 《金陵瞭望》2010,(28):18-19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处处体现着党中央对民生的重视. 无论是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明确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还是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把民生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改善民生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法治保障,法治为两者提供程序化的规范和权利保障。经济法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制度路径和制度约束,在资源合理配置、经济安全保障和经济效率提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转型期,民生和发展问题的解决关涉经济发展结构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运行机制的转变。通过对民生与发展的历史分析、法源性解读和经济法与相关部门法及非法学学科的比较,能够突出民生与发展法治保障中经济法的功能。深化经济法保障民生与发展的功能是民生法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30多年以来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不断改善民生的过程。在"十一五"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十二五"规划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  相似文献   

10.
<正>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十二五"期间改革中的重点将聚焦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障和改善民生",具体表现为"加强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始分配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11.
李沅 《金陵瞭望》2011,(30):21-22
刚刚闭幕的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相似文献   

12.
辽宁经济发展与发展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辽宁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明显的数量型扩张的特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第二产业起主导作用,投资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在辽宁经济发展还处于全面振兴的新阶段的背景下,辽宁经济首先要实现向数量型扩张基础上的质量型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高投资效率,提升消费需求,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服务型政府的民生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务型政府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基本功能和定位.在当今"改善民生"越来越成为最热的关键词语境中,人民政府应实现由"官本位"政府向"民本位"政府的转变,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由"对上负责"向"对上、对下负责"一致性的转变,由GDP政绩指标向包括改善民生在内的政绩指标的转变,坚持"民生为本"、"民生为重"、"民生为上"的民生理念,将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保障民生和改善民方面.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十二五"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改革和扩大开放是重点;如何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并驾齐驱、如何保障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不致过大、如何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是难点;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优先、强农惠农,.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关键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5.
要闻·声音     
《金陵瞭望》2010,(26):4-4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牢固树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宏伟目标。尤其“十一五”后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着重解决好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协调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体系建设,加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构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坚持经济发展是中心,为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提供物质基础;实现社会发展适当优先,缓解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累积的社会问题,以完善社会发展方式、改善民生为途径平衡经济发展成果的不公平分配;确保全体人民利益共享,维护和实现占人口绝大多数工农基本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指导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必须进一步转变作风。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十二道民生“考题”,成为今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华静 《金陵瞭望》2010,(13):4-5,9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朱善璐在赴玄武区调研时指出,全市各区县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面临着发展动力、发展结构、“好和快”等共性问题,也面临着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发挥各自优势突出特色的问题。全市要抓住世博会和青奥会的两大历史性机遇,在更高起点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其新特征进行评价,探讨红利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判断红利变化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供给约束。并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需求关系的局限性,最后从改善供给结构、改善要素供给和制度供给方面探析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供给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