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能源安全危机分为能源供给中断、能源价格长期上涨和能源价格短期急剧波动三类,第一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在不断降低,但要注意能源进口中私人部门进口会产生外部性。能源安全问题的关键是能源价格。能源价格的涨跌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对称的影响。应积极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例如来源多样化、降低国民的能源依赖度、发展多种替代能源、保持战略库存,等等。  相似文献   

2.
能源成本变化对工业行业的影响到底如何在理论界一直存有争议。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机制分析表明,能源价格和能源效率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最终抑制行业发展,而且由于行业异质性的存在,能源成本对行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在不同行业间具有明显差异。基于中国1993-2011年36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能源成本变化对行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具有显著影响,能源价格弹性为-0.251,而能源密集型行业的能源价格弹性为-0.354。理论和实证分析均显示,提高能源使用成本的节能减排政策势必影响工业行业的发展,制定这类政策时需要在节能减排和行业发展之间进行权衡,只有有效提高能源技术才能达到"双赢"。  相似文献   

3.
以1975—2012年间国际小麦价格为例,从供给、需求和金融化三个视角分析了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人口增长和生物质能源发展是影响小麦价格长期走势的最主要需求因素;金融投机是造成小麦价格短期波动的最主要原因。研究还发现,粮食储备变化也是小麦价格短期内波动的原因之一,而能源价格、美元汇率和人口结构未产生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际能源对粮食价格传导的生产成本渠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国际能源对粮食价格传导的生产成本渠道,并采取VAR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能源价格波动通过生产成本渠道导致粮食价格发生同向变化,能源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粮食生产要素替代弹性影响能源对粮食的价格传导;国际能源价格通过柴油和汽油渠道向国内大米和玉米价格的传导畅通,通过化肥渠道向国内粮食价格的传导不畅通,可能是由于我国农机化进程加快、粮食生产能源要素结构变化、政府补贴等因素造成的;国际能源价格上升,通过柴油渠道对玉米价格产生正向影响,通过汽油渠道对玉米价格产生负向影响,可能是乙醇市场的分割性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5.
论文应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方法(ARDL)与多变量影响模型,分析了中国工业化与不同能源品种消费的关系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强度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能源总体消费是中国工业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就不同能源品种而言,煤炭消费是工业化的充要条件,但油气消费与非化石能源消费只是工业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除了非化石能源消费在短期对工业化具有逆向影响外,其他能源品种消费对工业化都具有直接推动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工业化与能源政策作为影响能源效率的关键因素,对能源强度的降低具有直接推动效应;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中国能源效率的提高,但其效果可能被其他变量所取代;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有限,这可能与中国能源领域市场化程度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框架研究了供给、需求、货币政策、能源随机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与能源价格的特征影响,考察了能源价格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表明,产出、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因素来自供给、需求层面的结构冲击,能源价格冲击的影响相对有限.均值波动溢出效应模型的分析进一步表明,在均值层面上的能源价格与产出、通货膨胀的溢出关系较为松散,但在波动层面上则表现出显著的双向溢出效应,说明能源价格更容易引起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相似文献   

7.
能源作为重要的经济要素之一,是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基石。受新冠疫情、地缘政治风险、极端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能源危机或将进一步加剧。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净进口国,并受汇率波动及全球能源危机影响,我国传统能源进口已出现结构性失衡。作者选择传统能源出口量排名较高的澳大利亚、美国及"一带一路"合作国家中的俄罗斯、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6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并整理了2006—2021年我国从该6个国家的传统能源进口数据。首先,依据OFDI贸易效应理论,引入多边汇率波动影响因子,运用贸易引力模型,研究了多边汇率波动、能源对外直接投资(OFDI)以及国际能源战略合作对我国传统能源进口的影响机理;其次,基于国际投资理论,构建了多边汇率波动和能源OFDI双因素、多因素对我国传统能源进口调节机制检验模型,分析了多边汇率波动对能源OFDI进口效应的调节作用;最后,依据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汇率、投资、能源战略合作对我国传统能源进口的综合影响路径,研究了"石油美元"对我国传统能源进口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多边汇率波动对我国传统能源进口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人民币单边汇率失衡的抑制作用最强,双边汇率波动的抑制作用次之,第三方汇率波动的抑制作用最弱;能源OFDI对我国传统能源进口存在显著进口促进作用,国际能源管道联通建设对我国传统能源进口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多边汇率波动和能源OFDI双因素、多因素对我国传统能源进口的调节效应分析表明,人民币单边汇率失衡、双边汇率波动对能源OFDI的进口促进效应均具有增强作用,第三方汇率波动对能源OFDI的进口促进效应具有抑制作用,多边汇率波动的综合交互项对能源OFDI的进口效应具有显著的调节促进作用;短期内,"石油美元"在国际传统能源贸易市场中仍具有重要地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在国际投资决策中仍是关键参考项。因此,我国应持续推进能源供需结构优化,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布局推广国际贸易中"新能源+人民币"战略,赋能能源绿色转型,助力我国能源安全;通过在"RCEP"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结算范围和份额,推进"人民币—石油"战略布局;通过加强同俄罗斯、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能源贸易对话,深化国际能源贸易合作,促进我国能源投资区域多样化;此外,我国还应引导企业在能源贸易投资决策时遵循"汇率中性"理念,鼓励企业将套期保值纳入日常财务决策中,规避能源汇率风险,提高企业对汇率双向波动新常态的适应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能源效率的动态调节机制在1998年前后发生了平滑转换,机制转换的主要引导因素是国内外能源相对价格大幅波动的冲击,冲击形成的"能源价格陷阱"导致能源效率向上的粘滞性增强、向下的粘滞性减弱,这也是我国能源效率在2003年以后出现下滑趋势的根本原因。在"能源价格陷阱"中,相对价格上涨对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减弱,而价格相对下降的负向作用增强,所以,通过能源消费税和节能补贴提高能源效率是更为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是世界上能源蕴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能源价格波动,俄罗斯凭借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异军突起,全力拓展能源外交,逐渐确立了“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的总体思路。然而由于地缘政治和能源安全局势等众多因素促使俄不得不更多地将目光转向东北亚地区。  相似文献   

10.
普京能源外交战略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在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国际市场能源价格持续攀升且震荡不定,能源安全问题成为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普京积极通过推行能源外交来捍卫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和加快重新崛起的步伐。正是凭借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强大的生产能力,俄罗斯开始重新成为全球能源乃至国际政治领域至关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猪价格国际传导中的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月度数据考察仔猪、活猪、猪肉价格与国际猪肉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之间具有较强的动态相关性;国际价格对国内价格有均值溢出,当前一期国际价格上升1%时,当期3种猪产品价格上升0.04%~0.11%,但国内价格对国际价格则不存在均值溢出;利用ECCC-garch和EDCC-garch模型,发现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之间不存在任何方向波动溢出,但国内价格存在着波动集群现象。从市场整合的角度进行解释,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小麦、玉米和稻谷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国内外月度价格数据,利用VEC DCC GARCH模型研究了中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对国内外粮食价格波动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均值溢出效应;政策实施前,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具有波动溢出效应,而实施后不具有波动溢出效应,并且国内外粮食价格相关关系的持久性减弱。由此可见,中国实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有助于减少国际粮食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但同时也扭曲了国内粮食市场,提出国家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价格发现和配置资源中的作用,尽快完善和改革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影响程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小麦、大米、玉米、大豆四种粮食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年度和月度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对影响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成本推动、国际传导以及预期等三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内粮食价格波动主要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推动和自身价格滞后的影响,国际价格波动只对大豆价格影响较为显著,对小麦和玉米影响较小,对大米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政府稳定粮食价格应首先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此外,短期可通过粮食储备进行调节,长期则应通过生产规划和完善期货市场以平抑价格波动。  相似文献   

14.
国外期货价格与国内期货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反映了期货市场的运行效率。基于Johansen协整分析、因果关系检验以及脉冲响应等计量方法对国际CBOT豆类期货市场与国内DCE豆类期货市场的传导关系、传导路径、传导效率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发现:国际豆类期货价格对国内豆油期现货传导作用比国内豆类期货价格更强;DCE豆油现货价格与CBOT豆油期货,DCE大豆1号期货价格与DCE豆油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与CBOT大豆期货、CBOT豆粕期货、DCE大豆2号期货以及DCE豆粕期货价格之间并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相关月度数据,以大豆和食糖为例,通过ARDL模型分别从长期和短期对影响国内农产品现货价格的金融化因素进行了系统测算。结果表明,通货膨胀因素、国内期货价格、货币供应量和国际现货价格是影响国内大豆现货价格的主要金融化因素;国内期货价格、通货膨胀因素和国际现货价格是影响国内食糖现货价格的主要金融化因素;汇率和能源价格对二者的影响均不明显。最后,从改善宏观经济环境、规范期货市场发展、健全农产品进口风险防控体系、关注品种间差异等方面提出了应对农产品金融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4年中国经济经历了由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的转变。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房地产等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急剧上涨和投机资本大量流入是引起物价攀升的主要原因。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及时调控对物价攀升起到了抑制作用。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可以预测:2005年上半年物价涨幅将受到有效控制,但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将是全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应该注意当前通货膨胀的结构性特点,针对不同的产业部门采取不同的鼓励或限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讨论农产品价格稳定与农业生产者收入稳定的关系 ,基本框架是国际国内两重市场 ,焦点为国内需求变化的影响作用。依据Lyaponof定理所得出的结果 ,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的稳定 ,并不一定意味着农业收入的稳定。由此 ,似乎可以部分地解释在农产品国际市场上难以形成有关垄断组织的基本事实 ,因而为解除粮食安全方面的某些不必要的忧虑提供一点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采用EGARCH(1,1)模型,实证分析以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代表的货币政策利率变量对国内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效应,研究考察涵盖2008年9月1日至2013年5月8日样本区间内主要房地产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对央行政策利率的调整的反应,研究显示,具有代表性的贷款基准利率变化和调整对国内房地产行业股票收益率的影响显著且方向为负——利率调升则上市房地产企业股票价格向下调整,反之,如果政策利率处于下降通道则房地产企业股票价格向上调整。进一步分析则发现,国内房价历史信息可以部分地解释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房地产业股票价格波动具有群聚性,其股票价格收益率对宏观经济信息的反应呈现出一定的杠杆效应特征,即利好消息和负面消息对股票收益率的波动有非对称性影响,具有负面性的政策信息对地产市场的冲击往往大于对等程度的正面利好消息对市场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国际油价在基本上处于长时间高涨态势后又在近期保持了趋势性低迷。现有国际油价走势的研究难以对新世纪(尤其是近几年)国际油价走势给出充分解释。世界石油市场存在的双重定价悖论或许能够对新世纪国际油价走势提供另外一种有效分析视角。英国Brent原油价格日益成为世界石油市场最重要的基准油价格,但其所处区域市场的原油产量却逐年下降,直接导致Brent原油价格上扬,Brent原油价格通过基准油价格制度带动整个国际油价上涨,并在扩大效应的支撑下放大了国际油价上涨幅度。国际油价上涨和高位运行需要建立在旺盛的石油需求基础上,一旦世界石油需求增长出现不振甚至萎缩,国际油价就会大幅度下降,出现低迷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