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能源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与能源效率的高低有着密切关联。在对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定性分析后,建立基于2000—2010年能源统计数据的广义灰色关联模型。结果显示,煤炭的综合关联度远高于其他能源,石油的生产和消费关联度差异明显,天然气和清洁能源的综合关联度皆处于较低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通径分析法进一步考察不同的能源消费对能源效率的直接、间接以及总体影响。根据测算结果,可以发现适度减少煤炭消费,提升石油、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以及民用天然气的普及对提高中国能源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来源地FDI对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6-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不同来源地FDI与中国能源消费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来源地FDI份额的变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为此提出:不能仅关注引资规模,更要重视引资质量,把推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降低能源强度作为引进外资的目标;应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进行调整,适当扩大从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区的引资比重,而来自港澳台地区、美加及其他地区的可相应减小;调整产业引资战略,加大第三产业引资力度。  相似文献   

3.
化石能源立法与可再生能源立法无论在法律理性还是在立法进程的规划安排上,均存在较多的问题,也都具有较大的发展完善空间。为避免这两个关联性较强的立法领域在发展完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同步性困境”,有必要以对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各自物品属性的特殊性分析为基础,研究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立法的差异性。化石能源具有较为明显的私人物品属性,决定了化石能源立法必须将物权制度作为法律逻辑起点,并以物权与行政权有效衔接、互补为主线进行制度构建。可再生能源具有比较鲜明的公共物品特性,由此决定可再生能源立法只能将行政权作为基本的内生变量,并建立以行政权为主导的可再生能源立法制度结构。  相似文献   

4.
构建双机制的非线性FAVAR模型,从贝叶斯角度出发,研究中国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对宏观经济以及环境污染因素的影响效应。利用中国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以及废气排放数据,结合贝叶斯方法进行非线性FAVAR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发现中国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增加和减少对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等宏观经济因素以及主要环境污染因素都具有非对称影响效应。但是,高耗能能源消费增加或减少的冲击一般都是短期效应,不具有长期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5.
能源革命——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化石能源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告别了农耕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同时,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日益严峻,未来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呼唤人类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这个转变的基础是新的能源革命;对中国环境容量和气候容量的宏观定量分析表明,中国迫切需要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推动能源革命;目前和今后几十年间,化石能源仍将是主导能源之一,因此,化石能源的高效、洁净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但还不是治本的能源革命。包括页岩气在内的非常规天然气,对缓解环境和气候问题会作出贡献,但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最多可提高到百分之十几,所以“页岩气革命”或“页岩气时代”的口号在中国并不恰当;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为主阶段,经过一个多元结构阶段,转变到非化石能源为主是必然的发展方向,可再生能源与核能将共同为此作出贡献;可再生能源中,非水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逐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经济性)的提高有赖技术创新,可再生能源是未来地球的支柱能源;中国乃至世界核能的发展虽受到福岛事故的影响,但人类不可能弃核,安全、稳步、规模发展核电是中国的理性选择,从核裂变电站到未来的核聚变电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和历史过程,核能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成为未来地球的另一个能源支柱;中国需要树立新的能源安全观,抑制不合理需求、减少浪费、大力节能、提高能效、控制总量,是中国能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社会与经济可持续不可或缺的战略;能源革命旨在建立高效、低碳、绿色的能源新体系,是可持续未来的基础,具有全球性又有中国特色,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国际合作空间广阔;同时也是一场国际竞赛,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在推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强大的动力,是引领清洁低碳发展的新路径。基于此,利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水平、碳排放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合理度及化石能源消费量等数据,通过STIRPAT模型,综合考虑横向空间维度及纵向时间维度,就中国省域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各省份的碳排放量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高—高”型集聚和“低—低”型集聚的正相关的特点。(2)总体而言,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对碳排放量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分区域而言,西部地区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在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中占主导作用。(3)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以及化石能源消费则显著增加碳排放量。提出促进区域化利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弃风弃电问题以及寻求供求平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研究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论文先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两个研究领域逐步引出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其研究的必要性。然后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推导出实证研究模型,利用ARDL?ECM模型对金融发展和能源消费的长期相互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长期来看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即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结果还显示能源消费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程度更大。从变量之间短期动态关系来看,当期的金融发展会促进当期的能源消费,但是会降低随后1年和2年的能源消费增长;而当期的能源消费只会影响当期的金融发展,并且没有滞后效应。论文为更好地认识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更重要地位,中国对外贸易也因此可能对能源消费产生更显著影响。本文运用投入产出系统理论,通过建立能源消费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计算模型,运用1992年、1997年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等,首次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分行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直接影响途径和间接影响途径。研究认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火电及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煤炭采选业、石油加工业是相关行业净出口对能源消费重要的影响途径,这些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通过产业关联可以更有效地降低中国对外贸易净出口对能源消费的不利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变量协整检验和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的因果关系检验,实证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GDP资本存量.劳动力以及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且短期内存在由能源消费至GDP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能源消费每变动1个百分点,会带来0.52个百分点的实际GDP发生同方向变动.这一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完善能源市场体系,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能源保护与经济增长是紧密相连的,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率的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可节省能源、采取能源保护措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采用1990—2016年样本数据,基于MSIH(2)-VAR(3)模型研究辽宁省能源效率、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相关性具有明显的区制转换特征,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均呈U型走势,并且能源效率、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较为稳定。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发现能源效率、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反应较大并且具有持续性特征。因此,政府应当着眼于能源效率、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长期政策的制定,避免短期行为。在当前阶段,要着重推动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的提升,以促进辽宁省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伴随环境问题的日益紧迫,居民家庭生活中的能耗与碳排放问题逐渐成为今后社会关注的重要方面,通过将居民消费研究领域的习惯形成模型引入到居民生活能耗的分析框架中,计算中国居民生活能耗中的习惯量,研究中国居民生活能耗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居民生活能耗中存在较大的习惯性成分。通过将居民生活能耗中的习惯因素扣除后,基于协整方程,发现生活能耗中非习惯性成分与中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是同向变动关系,与工业化是反向变动关系。从降低生活能耗的角度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建议,认为:居民的节能消费行为习惯的形成以及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在抑制居民生活能耗过快增长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能源是工业的物质基础。我国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经济需要保持快速发展,却遇到能源供需及能源结构性矛盾。因此,要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加快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相似文献   

13.
工业重化工化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工业重化工化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首先,通过建立能源消费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工业重化工化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认为工业重化工化在短期和长期都会影响能源消费总量;其次,讨论了重化工业的重新发展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认为工业重化工化会使我国能源消费的行业结构和品种结构特征更加明显;最后,从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结构节能、促进节能优先战略的实施以及实现能源结构优化等方面探讨了降低能源消费总量、消除能源消费结构特征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4.
定义建筑业的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对中国各省建筑业在2004-2011年期间的能源经济效率、能源环境效率及其分解指数进行测算分析,检验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建筑业能源效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建筑业能源纯技术效率较低是制约我国建筑业能源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中国应通过进一步规范建筑业市场、加大节能减排领域的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电力等清洁型能源的消费比重等措施来提高建筑业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5.
工业化、城镇化和全球化是影响中国钢铁需求前景的主要因素。钢铁需求在工业化后期达到高峰,完成工业化时间越晚的大国,人均钢铁消费高峰值也越大。到2020年前后,中国年粗钢消费量有可能接近甚至超过12亿吨。中国钢铁生产具有比较优势,应该充分利用全球化趋势,把主导世界钢铁市场作为中国钢铁产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通过强化环境准入标准,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钢铁产业技术革命,建设世界钢铁技术创新中心,以解决资源和节能减排压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省域生活能源碳排放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6—2011年中国各省域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截面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统计分析软件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检验了省域之间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分析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省域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口规模,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正向影响效应最为显著,生活能源消费综合碳排放系数以及生活能源价格对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也较大。在生活能源价格较难调整以及经济不断增长和人口规模不断增加趋势下,优化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减小生活能源消费综合碳排放系数,以及提倡居民生活节能,是减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工业的发展,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加。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激励下,江苏省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一次能耗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首先探讨了降低能源强度的必要性,然后从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三方面分析了影响江苏省工业能源强度的因素,最后提出降低能源强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动,中国经济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贸易形势与中国内部产业升级的共同影响下,中国能源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调整压力。从行业角度阐述新贸易形势下中国能源经济发展前景,并通过情景分析对各能源行业与能源密集型行业的产值与能源消费进行预测,探讨新贸易形势下中国能源经济发展趋势和路径。根据预测结果,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将持续优化,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并不十分显著,但是仍对某些能源与能源相关行业的产值与能源消费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中国应从重点行业着手,多手段应对新贸易形势下能源经济波动。  相似文献   

19.
“十三五”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与节能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巨量的能源消费已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中国提出了2020年能源消费及煤炭消费总量的双控目标."十三五"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难以改变.通过测算,在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的情况下,2020年能源缺口将达到6.6亿吨标煤以上.落实"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需要从源头入手,狠抓节能不动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缓解中国能源安全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全国4省409户农户连续两期的实地调查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计量经济学联立方程模型系统方法,对中国秸秆、薪柴、沼气、太阳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的消费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目前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消费仍以秸秆和薪柴等传统能源为主,但其消费量和所占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太阳能和沼气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发展较快,但2012年在可再生能源中所占的比例仅为7.55%。计量分析结果表明: 家庭经济水平、劳动力价格、当地能源市场发育程度、家庭人口结构特征等因素对农村居民可再生能源消费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