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本文在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强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真实原因,结果显示,历年能耗强度的下降主要来自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结构因素对强度的影响存在双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重新定义了能源强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终端能源消费定为考察对象,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工业整体能源强度变动分解为能源消费结构调整、行业调整、部门调整和技术变动四部分。研究表明,技术变动是影响我国工业能源强度最主要的因素,行业结构和部门结构变动次之,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对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出台措施鼓励工业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有助于推动我国工业节能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提高能源价格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均可降低经济体的能源消耗强度.但提高能源价格是通过产业紧缩以达到能源消耗强度的降低,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则主要通过降低经济体的能耗强度以达到降低经济体能源消费量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经济体整体产出水平并不会降低.另一方面,提高能源价格会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同时会增加能源生产部门与政府部门收入,而这种收入实现则是来自其他群体福利的转移.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则可以增进社会福利水平,符合经济发展方向,在不破坏既有利益格局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河南能源消费总量近年呈曲折攀升态势,其中工业企业占绝对份额,消费的能源品种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国民经济能耗强度近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近年呈现增长态势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近年呈快速下降态势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转变能源使用观念,构建节能降耗机制是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我国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与节能状况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经济增长理论,论述了我国产业结构与产业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及特点,分析了1980-2005年三次产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节能率的变化趋势.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决定了产业能源消费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1985-2001年间比较稳定,基本稳定在0.32~0.63之间,从2002年开始反弹,数值大于1,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波动较大,其平均数值要高于第二产业;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量逐年上升,节能形势比较严峻. 因此,要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努力降低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重点行业的能耗,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6.
基于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以人均 GDP 和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作为衡量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指标,以单位能耗 GDP 作为能源效率的衡量指标,实证分析工业化不同阶段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工业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导致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增强,人均 GDP 和工业增加值占比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均较为明显;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人均 GDP 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趋于稳定,工业增加值占比对能源效率的影响逐渐趋于零。产业结构调整对改善能源效率的作用很小,加强区域间和国家间的节能技术合作可有效改善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Tapio脱钩指数的因果链分解,将陕西能源产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指数,分解为产业排放与产业能耗的脱钩指数和产业能耗与产业发展的脱钩指数两部分。结果表明:陕西省能源产业低碳经济发展总体处于弱脱钩的非理想状态,CO2排放与产业发展出现了同步增长的趋势;能源强度是影响陕西省能源产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的关键因素,而能源消费结构对脱钩的影响不大。研究认为,陕西未来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延长能源产业链。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1991—2011年间中国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的结构特征和总体趋势的基础上,运用OECD脱钩指标法和Tapio脱钩指标法,阐述了服务业GDP、能耗与碳排放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关联效应。结果表明:服务业GDP、能耗和碳排放量整体上呈逐年增长之势;能耗强度与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和同步性,都呈下降之势;煤炭类消费的比重大致呈递减之势,而天然气、热力和电力消费的数量和比重却呈逐年增长趋势;煤炭、石油等传统高碳能源比重均占80%以上;历年OECD脱钩因子均呈现出绝对脱钩的状态,并表现为波动式上升之势;历年Tapio脱钩弹性指数整体上也均呈波动式上升之势。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服务业节能减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能源应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的同时能源消耗总量仍持续上升,石油和天然气面临供应安全、价格压力、外调电力瓶颈、可再生能源短期内无法实现规模化替代等问题,北京市能源结构性不平衡问题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对北京市能源供应品种和主要能源消费领域能源应用结构的分析,研究了北京市能源应用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配置能源品种、优化北京市能源应用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完全因素分解法,对北京市2000-2008年九年的能源强度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北京市能源强度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下降的结论。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双重作用促进了北京市的能源强度近十年来逐渐降低,而第二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结合北京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产业结构和积极开发新能源等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由于高耗能的重工业比重较大,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碳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成为全国碳排放的重灾区。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该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采用协整分析,基于东北地区1995—2012年碳排放强度和产业结构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东北地区碳排放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东北地区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第二产业发展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东北地区应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绿色农业;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实现设备低碳升级;提高新型能源替代率,改变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格局。  相似文献   

12.
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对北京市2005—2012年三大产业下5个部门和产业端总的能源消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2年,北京市产业端能源消费年均增长3.01%,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是经济规模变化,负向驱动因素为产业结构变化、能源强度变化;在负向驱动因素中,能源强度变化对于产业端能源消费减少的贡献是最大的,说明降低部门能源强度特别是工业部门的能源强度对于产业端能源消费的减少具有重要意义;2005—2012年,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使用量的调整,产业端能源量节约528.71万吨标准煤,而能源结构中煤炭使用量变化对于产业端能源消费总量的平均贡献为-1.45%。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使用量能够减少产业端能源消费总量。  相似文献   

13.
针对已有相关研究中地域针对性较弱的现状,以及工业节能在重庆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基于2004—2011年统计年鉴中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能耗和增加值能耗的相关数据,采用"单位GDP能耗因素的数学分解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将工业节能总量分解为一级结构节能量、二级结构节能量以及技术节能量,并讨论各因素的变动趋势和对节能总量的贡献程度,得到关于影响能耗变动的决定性因素的结论:首先是技术因素,其次是二级结构因素。同时,经过纵向比较,发现重庆工业技术性节能进入瓶颈的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阐述北京市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变化关系的基础上,对北京能源强度变化的特征作进一步分析,最后通过能源强度的结构分解分析,得出: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促使能源强度下降的两大主要因素,后者的影响更大;第二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导致综合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但第三产业的发展阻碍能源强度下降。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应对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工业碳排放及能源消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业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减少工业部门碳排放直接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的实现。工业碳排放强度包括行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和碳排放系数4个影响因素。以建材行业为例,通过对每一影响因素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减排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仍是我国工业减排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论述产业结构和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的关联关系,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在总量和结构方面的影响;计算交通运输业油品消耗相对于三次产业的弹性,分析三次产业对交通运输业油品消耗的影响程度,进而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促进改善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的对策建议:加紧开发交通工具新能源、加快推广高新技术、改善交通运输业用能结构、不断降低能耗强度等。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Laspeyres指数及其模型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更完善、合理的完全分解模型,基于完全分解模型,运用1980~2008年分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以及能源消费相关统计数据,定量测算并深入分析了能源消费变动及各个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节能量和节能率。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能源消费变动的原因,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趋势和制定相关的能源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1995~2007年辽宁省分行业能源消费数据,计算了辽宁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并采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对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经济规模的扩大是辽宁碳排放增加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结构的重型化也起到了一定的增排作用;能源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碳排放增长,而能源替代效应对碳排放抑制作用不明显。因此,要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兼顾节能减排,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