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莲池对明末戒律的改革与重振,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彰显佛教精神倡导大乘菩萨戒、融合儒释五戒为基、戒净归一摄戒归净等方面。综观而论,莲池顺应明末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融通三教、圆融诸宗,彰显佛旨、指归净土,为明末戒律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近世律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莲池大师禅净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禅净关系的历史发展为背景 ,着重论述了莲池大师的禅净观。莲池大师一生力弘净土法门 ,在禅净关系上则持圆融无碍的态度 ,从理论和修证上加以融通 ,主张禅净双修 ,净土为归。其导禅归净的禅净观反映了明末佛教向近现代佛教的修行转向。  相似文献   

3.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对明清以至近现代佛教有着重大影响.莲池对持名念佛法门的阐发,对社会道德的提倡,对禅净融合的独特见解,对居士佛教的支持和正确引导,使他成为"净土宗上下千古最圆纯的一人",成为佛教向近代佛教过渡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戒律与礼制在观念、制度、生活等层面,体现出彼此“同一”与“差异”的“文明对话”。魏晋南北朝时期僧人与儒士将中国本土之礼仪制度与佛教的戒律仪轨互相类比、诠释,通过“以礼比戒”“援礼义证戒”等“以礼释戒”的阐释过程,出现“格戒”的现象。同时,这一时期的佛教通过翻译律典、制订中国僧制,树立“戒礼有别”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佛教产生于文明古国印度,它大约在两千年前正式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对于戒律十分重视,其戒律多而严格。梵文sila,汉文意译作“戒”,音译作“尸罗”,乃防非止恶之义。《大乘义章·卷一》云:“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戒律的伦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戒律之学不仅是佛教道德和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之学 ,也是学佛者初学入德之门必须修持的基本。戒律之学构成了佛教伦理学的核心和根本。佛教制戒的目的在于和合、安乐、清净、外化、内证、究极理想 ,戒律的伦理精神表现为去恶从善、平等慈悲、自利利他。“罪”与“罚”是戒律道德特色的深层体现 ,具有可违不可变性、效力的规范性、实施的教育性、以罚系罪性、行为的开脱性、守节精神的趋同性等特点。戒律重在强调个人的修持 ,强调众生共同努力 ,完善人格 ,觉悟成佛。佛教戒律的道德特色进而表明 ,佛教是道德品性极为浓厚、内涵非常丰富的伦理型宗教  相似文献   

7.
慧能南宗禅倡导的“无相戒法”及南宗传人之一怀海创制的“百丈清规”代表了禅宗独特的戒律观。“无相戒法”是禅门独创的弘戒法门,但有其印度佛教思想之源。无相戒法的倡导,使得南宗禅在会昌法难及唐末五代离乱后开出抖落陈规、自由自在地寻求人生安立与解脱的新路。其后“百丈清规”的创立,表明禅门抖落陈规时,又重新收拾自家戒规的立意,体现了禅门戒律一破一立、破立一体的格局。无相戒法助成了中土佛教戒律“重戒于内心,不重律于外在”的自在解脱的思想特征,“百丈清规”昭示了禅门独特的僧团伦理内容及行菩萨戒法、不舍世间、信仰与生活融合的特色,标志着佛教戒律的中国化走向。  相似文献   

8.
佛教戒律是佛教弟子的日常行为规范,与道德、法律之间关系密切,在社会控制功能上具有相同之处,但戒律的持守更注重于内心的自律。戒律的制定有两个目的,一是约束和指导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二是维护僧团的和合共处。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宗旨主要通过戒律予以实现,戒律中包含着许多具有现代价值的思想观念,自利利他、普度众生的菩萨戒思想将佛教“扬善”的精神发扬光大,禅宗“无相戒”思想化他律为自律,“六和敬”是僧团共处的基本原则。这些积极的戒律思想不仅在佛教自身发展中意义重大,使戒律成为佛教的根本生命力,其具有的社会控制功能对法律、道德的建设亦具有补充和借鉴价值,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契合点,值得发扬。  相似文献   

9.
忏悔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在佛教徒的修行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有意思的是,忏悔一词却被义净批评为对相关梵文概念的讹译。其实,佛经传译中土前中国尚无忏悔一词,翻译家们亦非不知梵文忏摩与阿钵底提舍那的含义,他们是为了表达方便而以音义合译的方式新创了忏悔一词。忏悔与戒律有关,由于戒律可以分为有相戒与无相戒两种,忏悔也可以分成有相忏悔与无相忏悔两种。禅宗传授的戒是无相戒,其修行的忏悔自然是无相忏悔。无相忏悔的理论依据是万法自性本空的思想,其实践内容包括知所犯错、观罪性空、除灭罪过、彻底放下、永不再犯和念念牧牛等环节。在佛教中,无相忏悔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是最彻底、最有效的改过方法。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的律宗中兴始自古心律师。古心之后弘戒弟子不断开衍分化,因嗣法弟子弘化道场的不同,在律门内形成了诸多法系传承。伴随着个别法系的发展壮大,法系间逐渐产生了宗门正统之争。尽管该宗在戒律学思想上建树不丰,未能真正上溯唐宋南山宗风,但其特重传戒,以戒弘律的行谊,以及对中国佛教传戒制度的改革,则使佛教授戒之仪制得以存留。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被视为天崩地裂的鼎革时期,佛教界也面临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改革局面,以明末四大高僧为代表的一批佛门领袖,高举护教旗帜,满怀忧患,致力于复兴丛林,振兴戒律,以实现济渡众生的理想。在这一场复兴大潮中,以弘赞为代表的岭南鼎湖庆云一系,著书立说,开坛授戒,构筑了完备的戒律学养成体系,呈现出扶律辅教的新气象,成为当时禅律并行、宗教相融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2.
自7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日本之所以出现了长达千余年的肉食禁止时代,除了统治者的竭力倡导和自然环境的因素外,佛教的戒律和民族意识中的"秽"的思想,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因素,事实上最高统治者的主张和规戒也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资源。而近代以后肉食的开禁,佛教权威的陨落、佛教戒律的废弛和新兴现实主义思想的崛起,是两个重要的思想前提,它们为肉食开禁的实现提供了思想意识上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岭南佛门以华首系和鼎湖系为最盛。鼎湖系以弘赞禅师律学著称,乃有“岭海之间得以鼎湖戒为重”之誉;而华首系为滨海一大法窟,天然和尚座下高僧云集,其中以遗民文士入禅者多,其宗风“惟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旨”,似乎于佛门戒律不甚讲求。而实际上,从现存高僧文集中可见,此系高僧对于戒律的重视并不亚于鼎湖,虽未出现如弘赞一样的律学专家,然戒律学的撰述不少,殆因历史原因流传不多而已。华首系高僧的传戒活动尤其频繁,影响很大。相比于鼎湖系而言,华首系的戒律之学自有其鲜明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救时”意识,为岭南佛教的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佛教对中国古代法制影响深广.首先,唐代僧尼是否应行致拜君亲之礼的论争,实质上是佛教平等思想与儒家忠孝思想的冲突关系在法制上的反映,体现了佛教礼仪影响中国古代正统法律思想的一个侧面.其次,由佛教慈悲思想衍生出信徒应禁杀的"断屠月"与"十斋日"之礼,不但是对传统"秋冬行刑"制度的有效补充,而且也对古代法律的残酷刑杀起到一种比"秋冬行刑"效果更为显著的缓和性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也是刑罚文明化、人道化的一种表现.再次,佛教的戒律不但有利于德主刑辅的教化,而且也鼓励一般民众修持向善,因此戒律的提倡能够起到减少犯罪的发生,有助于对犯罪的一般预防;但以佛教戒律来替代刑罚处罚,则是司法不公正与司法恣意性的反映.最后,禁止盗毁佛像的法律规定,实质上彰显了佛教的戒律与礼仪对立法的影响;禁止"私人道"的法律规定,实质上彰显了佛教的规模与国家税制、兵役制度的冲突关系对立法者权衡利弊考量的影响;僧侣犯奸罪加重处罚的特殊规定,实质上彰显了僧侣身份的特殊性对立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六众比丘是早期僧团中比较重要的人物,他们的事迹与早期佛教戒律的制定有很大关系。通过梳理六人身份与事迹,分析汉译佛教广律中所载六人的鲜明个性及与之相关的制戒因缘,同时考察六人作为释族比丘的重要成员与提婆达多破僧这一重大事件的关系,有助于了解早期佛教史尤其是佛教戒律起源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晚明律宗中兴的起点,古心接续了自元代以来长期中断的律宗法脉,同时也成为了明末佛教戒律复兴的重要推动者。寂光三昧创“千华社”则成为了明末清初律宗宗派构建的一个起点,为日后此法脉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作为继古心、寂光二位律师之后的集大成者,见月律师最终将整个明末清初的律宗中兴运动推至顶峰。  相似文献   

17.
弘一法师在声闻戒方面,以弘扬南山律学为志愿,对南山律宗的创立者道宣、发展者元照的戒律思想进行过精深研究和系统整理;在菩萨戒方面,坚持唐末五代以后逐渐形成的天台菩萨戒传统,对瑜伽系菩萨戒抱持开放态度,对华严、唯识宗僧人的《梵网经》注疏也给予高度关注.南山律和菩萨戒构成弘一法师律学思想的两个基本部分.  相似文献   

18.
在明末"三教合一"思潮的背景下,云栖袾宏的儒佛观独具特色。首先,在彰显儒佛本旨的基础上,主张儒佛配合、儒佛相资为用。其次,为纠儒佛会通中"儒佛混滥"之弊,从概念、义理上严辨儒佛界限。再次,针对阳明后学狂禅之弊,以"止恶行善"之实行补救之。最后,强调以儒家伦常为本,作为净土修行之根基。袾宏的"儒佛配合"论,是在明末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同时也为明末佛教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了解全真道戒律的发展历史,有助于分析戒律在全真道发展历史中的功用,进而把握全真道的精神实质。全真道戒律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初创阶段、充实阶段、完善阶段。其总的特征为道教戒律成熟完备之产物,表现有二:出现了作为戒律的补充的清规;形成了从具有众多品级、条目的传统道教戒律中删繁就简而来的三坛大戒。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佛教戒律和道教戒律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概括了佛、道戒律的主要内容 ,揭示了这些戒律的伦理意蕴及其价值。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佛、道戒律与儒家礼教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这三者相辅相成 ,共同起着道德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