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理论探讨和文学实践两个方面,考察鲁迅前期浪漫主义精神探索的独特性,指出:作为伟大思想文化先驱的鲁迅,是立于思想文化高度进行浪漫主义精神探索的;他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文化现象和社会文化意识来把握,以“立人”为探索起点和目的,在理论上建立了现代浪漫主义文化观和文学观,在文学实践中创造了思想文化型浪漫主义文学;他的这一探索在思想文化层次上体现了近代与五四“人的自觉”精神和民族新文化方向。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森鸥外作为各自民族的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却在小说创作上表现出了貌似迥异的风格,但基于强烈关注现实的意识、复杂沉痛的内在矛盾、融贯中西的文化品格等因素上来比较,他们都具有执着理想的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在深入文本的进一步审视下,可以发现鲁迅对森鸥外的接受是一个由出于个人气质原因的喜爱到结合时代使命感的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鲁迅比郭沫若大十一岁,正式开始文学活动也比郭沫若早十来年。李何林先生曾经把鲁迅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从一九0七年到一九一七年为早期。本文所指的鲁迅早期就是这一时期。从鲁迅这个时期的著译文章看,浪漫主义是他这个时期的主要文学倾向。青年时期的鲁迅发扬浪漫主义文学旗帜,对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有着重大影响。代表着新文学浪漫主义发展方向的当然是郭沫若。他早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想与他的创作一道,牢固奠定了现代浪漫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4.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说:“在我看来,鲁迅的气质毋宁说是位诗人。”从“气质”上对鲁迅作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实在是最有眼光,也实在是最有见地的。正是这个“气质”使得鲁迅的诗人的精神渗透了他的全部作品:鲁迅的诗作和散文诗集《野草》自不必说,他的叙事散文和小说也无不蓬勃着诗情。也许正是这种诗人的气质使然吧,郭沫若才敏锐地指出: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而“偶有所作,每臻绝唱”。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需要浪漫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摩罗精神的国度。一九○八年,青年鲁迅发表了《摩罗诗力说》。鲁迅浪漫主义的选择,是深刻的选择。这是对暴风雨的呼唤,是黑夜对黎明的企求。 1.摩罗精神与“撄人心”文学观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绍兴生活了他一生的三分之一,不管他是否意识到,在他的意识深处,始终存在着一个越文化“场”。这表现在在鲁迅各种形式的作品中,不时浮现出一种“故乡情结”;鲁迅的精神气质,可用“硬”和“韧”二字概括,而这正是越文化的传统;在鲁迅的思维方式上,也显示了越文化“崇实”和强烈的批判意识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7.
雾海中的灯塔——鲁迅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这个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出现了告别鲁迅、否定鲁迅、甚至猛烈攻击鲁迅的现象。它成为一股颇为强大的潮流,使鲁迅面临空前的挑战。但是,在这一切发生的同时,另有一些人带着前所未有的情感凝望鲁迅,并向他聚集。鲁迅成了一种支撑,一座精神灯塔。他们从鲁迅那里所获得的,主要是人格力量和精神支撑,是独立人格和斗士风骨,是直面苦难与鲜血而决不闭上眼睛麻醉自己的精神,是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以及坚定、执著地为人的价值和尊严而奋斗的精神。令人遗憾的是,鲁迅对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的反省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已经给人类带来灾难并威胁着世界安全的时候,在某些政治力量往往以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之名为维护自身特权而抵抗文明潮流的时候,鲁迅的文化努力对名民族都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炜的小说以浪漫主义的叙事表现了自己文本的一种贵族气质。他的小说在表现这种浪漫主义时更多的体现了一种审美的无奈,在表达拯救和逍遥这种骑士精神的同时,他的小说实际言说了一种精神高原沦丧的悲哀。其作品浪漫主义气质背后是一种精神的空洞,使之小说话语带有了虚幻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符杰祥 《东方论坛》2008,1(1):47-51
鲁迅的意义不在于为提供了什么高明的现代化理论,而在于确立了一种近代中国最缺乏的“批判性质询”的态度。从这种现代性态度出发,鲁迅建构了自己关于现代化问题思考的完整构想:以“审己”为原则,以“比较”为方法,以“自觉”为“本根”,以“精神”为“根本”。鲁迅的构想是出于文化整体的观照,他同样重视精神之外的政治、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0.
鲁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观照,具有鲜明、独特的英雄气质。他对屈原、嵇康、阮籍的反抗精神予以肯定;对陶渊明诗歌世界中的英雄形象如精卫、刑天、夸父、荆轲高度赞美;对唐末、明末"战斗"的小品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鲁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英雄视角观照,是鲁迅自身英雄气质的反映和投射,这种气质,概言之,具有个性的反抗、决绝的复仇、孤独的牺牲等特征;鲁迅的英雄气质,既渊源于故乡越地文化特质的深远影响,也受到西方现代思想界英雄元素的滋养,更是清末民族复兴的时代政治、文化思潮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流变轨还纵观数千年中国文学发展史,尚未出现如同欧洲文学那样典型的浪漫主义时代,虽然这期间也不乏屈原、李白这样举世闻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但从理论形态来看却没有完整而系统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和美学原则。直到近代,梁启超才从流派的角度提出“理想派”(即浪漫派)和“写实派”这两个概念,然而他并没有从美学思潮和方法论的高度对“理想派”作出明确解释。有意识地在近代选择并传播具有现代美学特征浪漫主义思潮的应该从鲁迅谈起。尽管从主观动机来考察,鲁迅译介域外浪漫主义美学思潮是为了救  相似文献   

12.
<正> 斗争,是一个战士的天职。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战斗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对封建主义、资产阶级以及旧思想、旧文化坚决斗争和彻底批判的一生。鲁迅先生不愧是一名伟大的战士。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在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曾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了“鲁迅精神”。毛主席说“鲁迅精神”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他的政治远见。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第二个特点是他的斗  相似文献   

13.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作为一个文化转型时期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的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14.
冯晓青 《南都学坛》2006,26(3):51-52
有人认为鲁迅作品中缺少对善和美的歌颂,没有塑造可爱的女性形象,这可能是因为鲁迅才力不足或者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太贫瘠。我认为鲁迅生活的时代及其生活的经历促使他弃医从文,其目的是疗救中国国民的精神。鲁迅作品中虽没有美女、美丽的景色、紧张的情节,但有的是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对于大多数中国的脊梁来说,他们看到了鲁迅的深邃的思想和疗救中国的心愿。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传统文化观始终处于批判与妥协、否定与继承的困境之中。一方面,为了通过思想启蒙以培养近代新式国民,他激烈地批判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利用的考虑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需要,他又不得不继承传统文化。鲁迅意识到传统文化最大的问题是不能颠覆和避免专制集权,但他也试图从传统文化对专制政治的反抗、对权威思想的怀疑和对平等的渴望中,寻找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元素。鲁迅的传统文化观,为现代中国人如何对待传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在《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后,钱玄同迅速从原先的国粹主义立场转变为全盘的反传统主义。考察这一时期钱玄同的日记、书信和公开发表的文章,可以发现有三方面的原因推动他走向了激进的反传统主义,即他对今文经学古经辨伪之学的崇信,对无政府主义重新产生兴趣,以及和鲁迅之间频繁而密切的思想交流。而在《新青年》同人的思想分歧公开化之后,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将政治革命提上议程之后,他出于对革命势将造成的破坏性后果的忧虑,又转向了保守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主义。钱玄同前后思想的反复变化暴露了一种思想上的无根状态,这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身上一种有代表性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7.
《摩罗诗力说》是鲁迅一九○七年用文言文写的一部宏篇巨著,当时他年仅二十六岁。这是他第一篇论文艺的重要论文,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光辉著作,也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篇有代表性的文艺论著和早期思想启蒙时期的纲领性文献。这部论著是鲁迅留给我们全部丰富多彩的精神遗产中极其珍贵的一部分。作者在文中对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文艺的起源及文艺的特征进行了深刻而精辟的分析,并且提出了他独具特色的美学  相似文献   

18.
一在古今中外文化激烈碰撞中,学贯中西,著译丰富的鲁迅,是屹立于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巨人。他以其辉煌的文学创作实绩和精湛的文学理论研究,对中国现代比较文学做出了卓越贡献。文本写于1907年的《文化偏至论》,在做了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日同时,表现出大无畏的拿来主义精神。同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更以鲜明的拿来主义意识和比较文化观念及方法,论述了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诗派的流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石兴泽著《老舍与 2 0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说开去 ,在与西方知识分子精神气质和西方文化比较中分析中国文化和知识分子精神传统 ,在与鲁迅等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比较中分析老舍的精神气质 ,并就老舍城市贫民作家精神的某些特点作了精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走出虚无──鲁迅由孤独个体到文化战士的精神历程解洪祥假如说鲁迅走进虚无是由于他在精神发展过程中曾历经两重幻灭的话,那么,鲁迅走出虚无则首先是由于他“五卅”时期精神分流中的双重抗争。“五四”退潮后,随着鲁迅近代理性主义文化救国社会理想的破灭,鲁迅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