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贪污,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重要历史现象。贪污对国家政权的危害极大:它败坏政府的声誉,腐蚀官员队伍,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均衡,是影响封建统治“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它象甩不掉的幽灵,困扰着最高统治者们追求大道的君治。为何古代中国贪污猖獗,屡禁不止?贪污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作用如何?本文试图作些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宗法家庭社会。封建家族是历代封建专制政权维持其统治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国”与“家”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社会结构。我国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阶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受儒家思想支配的封建法律,无不与家族制度有着  相似文献   

3.
在以迎外与价外两种态度反复交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唐代不仅是一个开明的王朝,而且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这一时期所实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和措施,不仅扩大了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交往,提高了唐代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而且随着对外交往的扩大与深入,给唐代社会注入了活力,促进了胄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一、唐代对外开放的成就春朝三百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辉煌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这一时期不仅继承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某些特点,而且孕育着封建社会后期的某些历史现象;不仅生产力、生产工具得到了改进,经…  相似文献   

4.
汤明檖著《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春秋战国至南北朝)一书,已由中州书画社于一九八二年七月出版了。这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成果。汤明檖副教授是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之一。五十年代,他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史专家梁方仲教授的助手。参加《中国历代户日、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出版)这部巨著的编写工作,检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之后,他在梁方仲教授的热情鼓励下,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最后编著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以下简称《经济史》)。在这部书中,著者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通过对丰富的历史资料的分析,精当地论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繁荣和衰落的历史过程,阐明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经济问题,并精辟地说明了历代封建王朝的财政经济制度、政策、法令,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是一部理论性较强、综合贯通、精炼慎密的封建社会经济史。它的出版,为大专院校的经济系、历史系的师生和经济史研究人员提供了一部新教材,对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欧洲不大一样,研究中国社会史的人,不论是谁都知道,中国社会分期问题意见还不一致,没有得出最后结论,但是谁都承认中国的封建社会时间很长,发展得比较缓慢.在欧洲,封建的中世纪,只不过一千年左右,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如自西周开始,则已有三千年了.就文化的发展看,古代的、奴隶制的文化遗留下来的不多,而最多的则是封建文化.所以无论研究中国文化的哪一方面,实际上是以对封建文化的研究为多,大部分是从封建时代开始或为着重  相似文献   

6.
论《诗经》至《楚辞》年间诗歌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诗经》至《楚辞》年间诗歌,是指《诗经》以后,屈原赋出现之前的诗歌。它大约经历了从春秋中叶到战国中叶的近三百年时间。这正是中国古代社会处于激剧的变革时代。这近三百年间诗歌的发展到底怎样,它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与作用,以往很少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与西方不同,由此形成的传统文化乃至宗教自然具有一系列不同的特点。所谓不同,是与西方宗教相比较而言的,因为这些特点的形成根基于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历史环境。(一) 祖先崇拜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制度的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的存在,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天然”形式。夏、商、周三代,政治、经济和宗族结为一体,最后形成自周天子至诸侯、卿大夫、士的垂直结构。经过春秋战国的变革,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则体现为以家族为单位的横向网络。因此,维系宗法关系,就成了稳定人际关系、巩固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途径。关于宗法制,陈梦家说:  相似文献   

8.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盛世 ,知识分子奔涌荟萃 ,奋发而起 ,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胆识和才华 ,展示自己为国效力的决心和愿望。因此 ,唐代的知识分子在心态上凸兀地显现出了自己的时代特色。唐代历时近三百载 ,在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 ,知识分子同样也就经历了盛唐时的豁达进取、中唐时的用世与超脱和晚唐时的感伤落泊的心态变迁。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郭老史学体系的主体在中国古代社会。他认定中国古代存在过发达的奴隶制,而因曲解“亚细亚生产方式”所得出的东方不发达奴隶制社会说难以成立。郭老的史学体系还涉及到中国封建社会,认为它是各类封建社会中最发达的一种形态,呈现出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变动状态,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的特色,但绝非“长期停滞”。郭沫若史学体系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不容忽視的。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期。明代学者徐有贞曾说过:“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不及,而人才之盛过之。”关于宋代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原因,古今学者见仁见智,众说纷云。笔者试从宋初统治者主要是太宗皇帝重视发展文化事业,推行“右文政策”这个角度作一初步探讨。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相似文献   

11.
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文瑞  杨柯 《天府新论》2009,(2):125-130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影响深远.长期以来,学界对科举制的评价多从选拔人才角度出发,而对其政治统治效用认识不足.其实,科举制的历史作用,不在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而在于其对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它立足于把官员选拔权力全部收归中央,并能够扩展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进而保持社会的政治稳定,实现社会教育和政治统治的密切融合.科举制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具有极大的亲和力,高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成熟以后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起到了社会凝聚和社会稳定效应,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古代社会性质问题——关于古代世界是奴隶占有制社会、封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反复讨论而有待解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的表现是自三十年代初期以来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所谓关于“分期”问题的分歧意见,实质上是对于古代社会的性质有不同的理解,以及对  相似文献   

13.
李尚英 《文史哲》2011,(5):172-179
杨向奎先生在山大十年的科学研究中,主要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代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分期的理论、西周社会性质、阶级社会起源、神守与社稷守、炎黄文明、公羊学派等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对"古史辨派"的评价也引人注目。这期间,杨向老对创建《文史哲》所作的贡献令人怀念。这些成果,为其历史学一代宗师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在先生一生的学术生涯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驿传指中国古代社会包括驿路建设、管理人员与管理制度在内的通讯与交通组织,符牌则是驿传的核心管理技术,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历代政权借助符牌特有的凭信功能有效的管理着遍及国土面积的庞大的通讯与交通组织,其中每一个朝代都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与发展。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通讯中符牌的种类与作用的研究,可以多方面、多角度的加深对我国古代社会通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作用最大的一种考试制度和选官制度。它始于隋,完备于唐宋,衰落于明清,终于在清末光绪年间被废除。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时期,科举制度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政治结构的稳定。但由于其本身的封建主义属性,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经过短暂的鼎盛发展期之后已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成了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障碍,成了阻碍中国社会顺应历史要求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不可避免地在封建王朝行将就木时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传统中国社会与古代日本、欧洲的不同演化路径,本文对宋、元、明、清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演进的决定性的结构因素提供了一种框架性解释,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传统中国社会未能演化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概念,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奴隶制社会在什么时候被封建社会取代。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开始,至今将近70年。  相似文献   

18.
黄伟城在《广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撰文指出,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概念,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奴隶专IJ社会是在什么时候被封建社会取代的。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至今将近70年。在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权威史料为依据进行分期论证的众多专家学者中,有十多种各不相同的分期意见,发表的论文。论著近千篇(部),能引用的革命导师语录都引用了,可引用的史料也几乎用尽,但分期问题不但得不到共识或渐趋一致的观点,反而差距越来越大。奴隶社会的下限或封建社会开始的时间,近者相差数百载…  相似文献   

19.
最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广志教授新著的《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思》一书,这是一部对中国史学“五朵金花”的首花———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的回顾、剖析和反思的成功力作。稍微接触中国史学的人都知道,解放以来,在中国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个“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在什么时间断限的问题。1 930年,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论证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古罗马一样,都经历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历史于五种社会生产方式并不悖违。此书一出版,即获许多人的赞同,也遭到一些…  相似文献   

20.
"封建"一词在中国史学中的应用一直是史学界争论已久的一个老问题,但是对其理解则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文化自信日益增强,重新反思中国历史,汲取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显得尤为迫切,然而,在重新反思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过程中,重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性质是绕不过去的关键问题。因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论争这一问题又浮上水面,成为史学界、社会学界论争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相关论述出发,全面澄清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要点以及其分析社会形态的原则和标准,据此解析"中国封建社会"争论的核心问题,并为我们回到中国历史实情,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形态及其社会性质提供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