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大力发展统一的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标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转换,其中一条就是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江泽民同志指出,这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不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难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建立。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政府职能,政府有哪些职能,所谓的政府职能就是反映国家行  相似文献   

2.
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政府既“掌舵”又“划桨” ,这种政企合一的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 ,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现阶段 ,我国政府应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其经济职能 ,采取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管理模式 ,实行政企分开 ,重塑政企关系。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和加入WTO,政府职能转换势在必行。我国先后经历七次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但效果不理想,说明政府职能转变既迫切又艰难。本文以深圳市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接轨、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实例,探讨地方政府职能转换的可能性途径。  相似文献   

4.
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领域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政府职能是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起来的,加入WTO后,必须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否则,将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领域社会中介组织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政府职能转变必然有力促进经济领域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而此类中介组织的良性发展又会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保证政府职能转变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重塑社会与国家的权力关系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吴仲平,杨雪冬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政府职能转变是指为了适应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政府管理经济,眼务社会的职能,从内容、范围、手段、程度等方面进行科学界定、更新和再造。从内容上讲,政府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6.
建立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西部政府职能发生了第一次根本性的转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和任务的提出,迫切需要我国西部政府职能实现新一轮实质性的转变。笔者在对西部大开发中政府权力与责任职能定位和架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西部大开发中政府权力与责任应当从传统职能向发挥政府的公共性职能、积极承担德治和法治职能、加强整合社会资源的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7.
当前,如何科学发挥政府经济职能的作用,使市场经济趋其利而避其害,成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历史与现实已经把政府职能建设与市场经济的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历史的前沿,总结、研究政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的要求,以及政府职能对市场经济的反作用。这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我国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本文将对此作尝试性探讨。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我国现阶段正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传统体制还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通过对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的分析 ,揭示了国有企业低效的最深层次的根源在于目前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进程中转变政府职能的滞后 ,致使企业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 ,导致竞争劣势。其根本出路应该是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9.
建立公共财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我国公共财政的建立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而这些困难大多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关,公共财政是政府职能的具体体现,政府职能要以公共财政分配职能的实现为基础,所以,我国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首先要转变政府的职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全面揭示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职能设置存在的弊端,在学习和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职能定位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怎样实现职能转变及新的职能体系的设置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应对入世挑战 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是对我国政府管理能力的最大挑战.面对入世,我国政府在管理体制、企业主体制度、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法制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国内统一市场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情况,制约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增大政府机构运行的透明度、完善企业主体制度和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论政府制度行为的道德原则及其核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制度行为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在于认同、尊重和保护市场经济运行中各个主体的合法利益 ,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政府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在一定的伦理原则支配下进行的 ,正确的制度伦理对经济运行秩序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政府制度伦理的构建必须以公正为核心道德范畴的基本准则 ,遵守生产力最大发展的原则、最广大的人民性原则、总量发展与动态平衡的原则、社会发展与结构稳定的和谐性原则、物质与精神同步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经济从计划向市场过渡的制度变迁过程中,主导因素和决定性的变量是政府的行为,而政府行为制度变迁的关键是做政府该做的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的关键是缩短行政触角,减少政府对市场流通的限制;限制行业垄断,加强对自然垄断的管制;实行公共财政,提供公共物品。必须加强政府自身的能力建设,实施依法行政,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水平,培育社会中间组织,促进政府的职能到位,使政府的行为步入有限、合理、高效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影响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多维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国内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大多倾向于从政府职能这个单一因素出发,力图开发出一套具有普适性的指标体系。实际上,影响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因素是多维复杂的,大致可分为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类。内部因素包括政府职能、政府发展战略和规划、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和政府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外部因素包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治体制、公民参与、文化传统和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与整合等。这些因素既能单独发挥作用,又会交叉影响和制约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政府采购功能从初期的节支重效逐步转变为重视政策功能,在采购市场开放的同时,政策功能又从国内扩展到国际.中国经济转型期和加入WTO的现实状况使得我国政府采购要同时发挥政府采购在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上所应具有的功能.因此,我国当前政府采购应继续发挥好"提高政府采购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同时重视"促进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在国际贸易领域中保护好国家主权和利益"这两方面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对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的干预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干预的存在是可能而且是必要的。发展中国家应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双重作用,形成全面协调的双手机制,以促进市场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政府产权是政府所拥有的财产权利,它既具有一般产权的性质,又具有特殊性.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政府产权是公有产权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代表,政府产权与国家权力相结合,又成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基础和保障.经济体制改革使政府产权发生了重大变革,政府产权退缩为仅仅是公有产权的一种形式,并且在政府产权内部出现了层级产权和不同产权权利的分割.但在经济转轨时期,政府产权制度还存在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缺陷,需要在弄清公有制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公有产权与政府产权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公有产权和政府产权加以明确界定,才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8.
试论当前我国政府采购所面临的问题及监督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采购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被喻为“阳光下的交易”。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转轨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和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之际,面对政府采购工作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通过建立、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才能达到解决其弊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是和整体经济市场化的程度及政府主导的改革模式密切相关的,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动力机制会发生转换,市场化的力度会加大,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应该放在缩短政府权力线、规范政府行为和转变政府行政理念上。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的基本标志就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适度、规范、高效、廉洁、公正和透明的政府行为与其相适应,这对于推进社会转型进程,把握其方向,减轻其振幅与压力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政府行为必须进行重塑和创新,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在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手段和行为环境的创新上有大的突破,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