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统摄下,男女两性对立的主客体模式已被固化。女性不可能达到自在自为的生命状态,她注定要成为男性构筑自我形象时的一个镜像:被男性目光所打量、缠绕,成为男性生命的补充和附庸。在该语境下,就连被冠以“女性意识先觉者”的美狄亚和细侯也难逃被男权话语扭曲与肢解的命运。在菲勒斯镜城的映射下,她们的女性本真被遮蔽,生命逻辑被歪曲,最终沦为男权话语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
知识女性有着一般职业女性所共有的苦恼,诸如角色紧张问题,社会男权意识的排异性问题,以及女性自身被男权意识同化的问题等。所不同的是,知识女性视职业如生命,不象一般职业女性能挤兑上班时间以减少家务劳动的负荷,从而角色紧张问题更为明显;知识一职业女性素质较高,参与意识、女性意识较强,故对来自男权意识的排异性反应更为强烈,矛盾亦更为尖锐;另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女性还在传统意识中滞留,潜在的心理依附与高智力杂揉而形成一种高雅的奴性。所以,知识女性的悲剧是真正的悲剧;她们的痛苦是一种智慧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哭嫁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习俗,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其中充满了女性意识的自我表述。首先,通过哭嫁歌对压迫女性的夫家进行直接控诉;其次,哭嫁歌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女姓的性别意识;最后,通过哭嫁歌,女性在对男权制度下的婚姻形式进行批判的同时,表达了自己朴素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4.
丁玲的创作生涯与中国近现代革命、思想与文学的现代性进程有着密切联系,她的生命轨迹与中国女性在解放道路上的缩影交织着。丁玲自始至终以现代女性的姿态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女性经验付诸文字与思想,塑造了一大批女性人物形象:觉醒的五四女儿梦珂、莎菲,在革命边缘生存的美琳、玛丽,从事革命工作的三小姐,处于革命体制中的贞贞,陷于阶级斗争中的黑妮等。表面上看是社会机制的不完善、革命体制的规约、阶级斗争等对女性造成压迫,给女性解放带来阻力,但丁玲自始至终为读者展现了一条男权中心主义的线索,不管披着何种外衣,男性主体的男权意识始终是压迫女性的最直接的武器。在对女性主体性的积极建构之外,丁玲对男权的解构、揭露与批判构成了丁玲思考妇女解放问题的另一个支点。  相似文献   

5.
"五四"的女性书写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体现了具有人之主体精神的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但由于"五四"社会改革运动的本质和趋向,女作家们的写作文本存在着明显的女性意识缺失一是传统男权意识的潜意识流露;二是女性对自我角色的放弃.内在匮乏与历史沉默使她们仍然禁锢在千年男权构筑的"幽灵塔"中,不可能真正实现对自己性别的书写.  相似文献   

6.
面对强大的男权社会的对垒,女性性别意识在历史和残酷现实竞争中不经意蜕变雄化,性别迷失.文学是人学,在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影象中,女性文学在女性主义高涨的浪潮里,同样返照着女性自救征途上无法避免的男性化倾向.其现状源于沉重的"第二性"历史和四面楚歌的残酷现实,而女性文学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必然是摆脱男权意识和男性性别参照,认识自我,认识人类已有的文明和秩序,寻求与外部世界抗争和合作的勇气,寻找女性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本体回归.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词作中表现的心路历程,她那不受压抑的生命状态使得她的女性意识得以自由伸长,呈现出颇具女性特点的回归轨迹,同时她的自我抒写采用的也是女性化的表达,她是在男性话语天地里寻找属于女性的艰难表述,从造语的改写到心灵的写真到显示女性自我的物化创意,展现的是不矫作不屈从于男权社会的完完全全属于女性自我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英国小说家托尔斯·哈代不但对妇女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对男权传统限定下的女性怀有深切的同情;而且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超越了男权传统的女性角色对比,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独立自主的女性,充分体现出妇女所独有的女性意识。在小说《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巴丝谢芭在与男性的爱情、婚姻关系中努力追求实现自我存在和自我需求,对抗着男权传统对女性自我存在、自我需求、自我表达的干涉和压制。  相似文献   

9.
直面女性的惨淡人生,关注女性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揭露男权社会文化对女性个体生命的异化,探询和发掘女性深层心理结构的不平衡,是铁凝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创作的焦点.<麦秸垛>中,铁凝用母女两代人的命运轮回,阐释了在传统的男权中心文化规范下,女性被当作第二性处于被关照和玩赏的地位;<棉花垛>中,铁凝通过对女性非正常死亡的暴露与书写,揭穿了世俗权力意义上的一种超政治的女性生存悲剧.多角度地展示在男权中心社会中女性所承受的压抑,包括生存压抑、生理压抑、性爱压抑、情感压抑等,这是铁凝对于千百年来女性生活在男性欲望镜城中无以逃遁、受压迫、被扭曲命运的发现与诉说,是对男权中心话语的解构与颠覆,是对千百年来女性被蒙昧状态的去蔽与敞亮.铁凝是在用焦灼忧虑的心呼唤着人们对妇女解放现状的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与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斯*莱辛,她们的作品书写了所处时代女性命运的多种形态和生命欲望,对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进行了深刻内省,体现了中西方女性主义作家的批判立场.两位作家,对中西方男权文化传统体制下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自我救赎,以及女性寻求两性关系的出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老年妇女的社会非正式支持系统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妇女是社会弱势群体,老年妇女安度晚年所需的资源需要由社会支持系统来提供.本文利用"2000年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老年人口与健康调查研究"中浙江省的资料,构筑了生活费的主要来源、婚姻状况、居住状况、身体不舒服时或生病时的主要照顾者等四个指标,分析了老年妇女的社会非正式支持系统,得出的结论为老年妇女的社会非正式支持系统主要由缘于亲缘的亲情关系构成.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期的社会文明,承先秦之余绪,开魏晋之大端。因此,两汉平民妇女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方面男尊女卑的倾向十分明显,构成主流,另一方面汉代的平民妇女在婚姻生活中又有一定的自主地位,主要表现在结婚择夫、离婚改嫁、夫死再嫁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其一,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完善,正统封建伦理观念的日渐盛行,女性地位呈现出递降的趋势;其二,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束缚尚浅,统治者具有开阔的胸襟和气度,更重要的是汉代妇女广泛参加社会生产,成为汉代社会生产的主要创造者。  相似文献   

13.
刘绿宇 《南都学坛》2004,24(6):82-84
女性总是作为爱的使者出现在中西文学作品中。但由于地域或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分别体现出不同的性情和特征:中方教化重理性,故"东方女性"在追求爱的过程中,呈现出许多理性约束的成分;西方教化求自由,故"南欧少女"则任由激情飞扬。社会环境的陶冶、审美取向的不同,也将拥有"理性自我"的"东方女性"和拥有"激情自我"的"南欧少女"区别开来。"南欧少女"为爱而爱,"东方女性"为婚而爱。前者关注爱的过程,后者更看重爱的结果。为爱而爱会"爱不涉性";为婚而爱会无视婚前性行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涉性爱情描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以及"官本位"、"家本位"的思想分不开;而"爱不涉性"则与西方古代的"精神之恋"、"骑士之爱"等传统不无关系;也在于西方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哲学等学科对性的关注及将性描写从文学中分流有关。无论"东方女性"还是"南欧少女",因为社会历史的原因,形成不争的悲剧———定位于婚姻、爱情的人生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严歌苓的小说中有着大量的海外中国女性书写。这一方面体现了严歌苓对海外中国女性的关注和同情;另一方面她也以这些女性为视点,来返观和审视西方文化。严歌苓小说中的海外中国女性,艰难地生存于中西文化夹缝之中,处于"看"与"被看"的历史境地。她们在被动接受西方人救赎的同时不忘对其审视,在自立自强之中充满对自由的渴望。"救赎"与"自由"是严歌苓审视海外中国女性的两个基本视角。严歌苓颠覆了西方人自以为是的救赎神话,同时以自身的实际经验,探讨了海外中国女性追求自由的途径及其可能。  相似文献   

15.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家庭意识形态规定了中产阶级女性对家庭的义务,反对她们参与政治经济领域事务,将其活动领域限制在家庭中。维多利亚时代著名小说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认同家庭意识形态规定的女性的家庭义务,但又注意到这一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一种趋向,即女性在自身道德感和社会现状二者合力作用下不可避免地偏离其被规定的活动领域。在小说《北方与南方》中,作者以此社会趋向为背景,以家庭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再次界定中产阶级女性角色,拓展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活动领域。  相似文献   

16.
从许地山小说中女性的残缺人生出发,分析她们在残缺多舛的命运面前所坚持的人生哲学,认为她们在残缺人生面前并不消极悲观,而是坚持不懈地"补缀"残破的人生之网,执着地追寻她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生命周期的农村留守女性都在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社会代价与压力。国家的经济社会重构和传统父权制的双重压制,剥夺了她们与男性平等的流动机会,还使其在家庭中承担了远远超越于传统性别规范所要求的多重角色。家庭生命周期中接替出现的再生产刚性需要,使她们一生都难以逃离不断被留守的命运:从孤独成长的留守女童,到孤独持家的留守妇女,再到孤独养老的留守老人。在其漫长而又短暂的生命史中,她们所遭遇的是一个孤独的留守人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分析伍尔夫《达洛卫夫人》和《夜与日》等作品入手,以文化批评为切入点,关注自19世纪以降,现代性给都市女性带来了新的机遇,总结女性作为漫游者的都市境遇;而女性带给城市的对日常生活之美的感悟,进入公共领域的现代女性所建立的都市空间,以姐妹情谊来对抗都市人的孤独幻灭之感,增加了女性的可见度及公共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陈染以其“个人化”的写作透视现代女性的“私人生活”,深邃、犀利的笔墨书写了她们成长过程中的童年阴霾、生命的残缺与创伤性情结以及女性在现代语境中的困境与抉择、自我突围的孤独与痛苦,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深邃和女性不可能在父系文化内寻求自我的完善与理解的性别困境,昭示女性的真正力量在于既斫斩自身命运的荆棘,又服从内心召唤的真实并以女性沉静、内省的自我观照思悟作为人的价值,折射出一种时代意识和女性主义思想维度。  相似文献   

20.
基于湖南省964份农村留守妇女调查问卷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家务劳动时间、伙食情况、有无被欺凌的经历、对婚姻感情发生变化的担心和婚姻家庭的稳定性等变量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生活满意度都有着显著影响。年龄每增大1年,满意度得分增加0.008分;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呈正U型;丈夫外出打工期间的联系频率和探亲频率这两个变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