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蒙古族数字观念探微欧军彪柄于史册的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就活跃在亚洲北部这块古老、广袤的戈壁草原上,世代以“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创造、传承着令人仰目的游牧文化。毫无疑问,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游牧文化是哺育蒙古民族成长的摇篮。干百年...  相似文献   

2.
·“在那遥远的地方”———草原上为何很少见到帐房了?“驮着帐房走四方”已成过去。·“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上的羊群怎么变小了?从以羊聚财到以羊生财。·“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草原和牧民不再只是旅游者的风景,他们也走向地平线...  相似文献   

3.
2000年新世纪新千年的钟声终于在人们喜悦、激动和急切的期盼中如期而至。在新的世纪新的千年到来之际,广大民族工作者和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更是多了一份喜悦: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湖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及时构建了新世纪民族政策宏伟蓝图,顺利实现了湖南民族政策的新旧衔接。1994年以来,我省民族工作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但其政策时限的截止时间都是在2000年,在我们步入2000年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的时候,湖南新的民族政策能否出台?面对新的世纪,湖南民族工作走向…  相似文献   

4.
在辽阔的黑龙江杜尔伯特草原上,有一支年轻的民族艺术队伍,常年为蒙古、汉等民族热情服务,群众亲切地称它是“草原上的百灵鸟”、“党的宣传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一  相似文献   

5.
康战强 《回族研究》2023,(1):97-102
西部民族美术植根于民族文明的交流互鉴,生发于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在多元民族文化领域中,西部民族美术以丝路文明传播为线索,由多元文明形态和文化关系构成了西部美术的创作思路。西部民族美术作品对于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媒介作用和积极的文化能动性,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起到了直观的调和作用,这一特征使得西部民族美术可以跨时空、跨地域地传承发展。宏观地看,西部民族美术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母体的地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西部美术创作的根基。微观地考察,西部民族美术包含丰富的共生关系,西部各民族文化之间呈现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发展的共生形态,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得到了孕育和弘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心理结构被进一步强化,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被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6.
郭景福  药劲松 《民族学刊》2022,13(6):37-45, 142
草原具有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等多元功能价值,草原牧区发展对我国的食物链与生态链安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呼伦贝尔被誉为“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摇篮”,其草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草原生态优先,低碳、绿色发展,产业融合、文化活化等。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探索其发展的多维路径,包括保护修复草原资源,努力塑造中国草原风光第一品牌、“最美草原”旅游目的地,以“游牧文化”摇篮、“蒙古长调”之乡和“巴尔虎”民族文化旅游标志拓展草原牧区文化体验游,以“草原旅游+”构建起由有形、有边的第一产业产出,向无形、无边的多业产出延伸的牧区全产业链,推动草原旅游成为第三产业龙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增长极,以及持续完善和提升草原旅游服务设施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7.
我国拥有辽阔的草原。马克思曾经说过:“土地是一个大实验场,是一个武库,既提供劳动资料,又提供劳动材料.还提供共同体居住的地方,即共同体的基础”。自古以来,我国一部分少数民族就以草原这一特殊的土地为其生存的空间,通过利用牧草饲养牲畜,进行草原畜牧业这种特殊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因此,草原畜牧业是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族》2023,(12):42-43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历史上是国家经略边疆的重要节点,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北疆草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心。近年来,新城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重构物理空间、整合公共服务、重塑治理格局、拓宽就业路径、打破数据壁垒、聚合文化认同”六项措施,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推动各族群众全面融居、互嵌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对“国家中心主义”和“国家法中心主义”的反思与除魅,以法律多元为视角,探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民族习惯法的文本内容、实践特征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社区自治制度的启示,运用规范分析、参与式观察与拓展个案研究,认为现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民族习惯法文本涉及矿产、林业、土地等资源保护与管理以及“整脏治乱”等内容,其实践特征有作为地方性知识的因地制宜性、作为手头库存知识的可操作性、与国家法的衔接性、违法制裁机构的专设性、对违约行为以经济制裁为主等.民族习惯法对生态文明建设社区自治制度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可用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阿克塞县实现城镇化模式的调查资料为背景 ,探讨了草原牧区城镇化的必要性、城镇化的模式、城镇化的意义以及实施城镇化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认为 ,牧业自然村的“解体” ,是草原牧区“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根本原因 ,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是草原牧区必须实现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是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民族地区特别是草原牧区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宁夏曾是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多民族大融合的主要地区之一,各族人民在这片黄土地上共同创造了以引黄灌区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明,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和“塞上江南”的誉称。解放后,特别是自治区成立4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宁夏回汉各族人民与来自五湖...  相似文献   

12.
舒展 《中国民族》2007,(5):12-14
“两个共同”思想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高度,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重大战略思想,揭示了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党对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新认识和民族工作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与神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民族 :一种多元整合的、被神话化了的共同体人是一种社会存在。每个人都会自我认同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 ,这个群体可能是个很小的、也可能是个很大的单元 ,它可能是人们每天都要与之接触的、一种现实的存在 ,也可能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人们相距甚远的、潜在的、但本质上又是真实的群体。而且 ,人们往往同时自我认同于若干群体———小家庭、氏族内的同辈人及氏族本身 ,同时也认同于村落社群中的某一代人 ,认同于某省或某国人 ,认同于某一宗教共同体或某种文明。这些认同都是以感情、态度、意愿、“归属”与被接纳的需求为基础的。当…  相似文献   

14.
林泉 《中国民族》2007,(10):19-20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甘南大草原,是我国几大美丽藏区之一。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民族艺术底蕴深厚,出过许多著名的民间艺人。其中有一位民间女艺人,戏、舞、弹唱皆精,被人们称为“草原百灵”。她创编的许多藏族风格的新弹唱曲目,在广阔的草原上流传至今,青海、甘肃和四川的广播电台也多次找她录制节目,还为她出了CD光盘。这位民间女艺人,  相似文献   

15.
我国第一部草原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边疆牧区经济建设的一件大事。它标志我国草原建设和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关于草原建设和牧区经济,我们在建国初期就制定了“以牧为主”的发展方针和“保护草原”的政策,但一直没有一部完备的草原法规。长期以来,由于“以粮为纲”、“向草原要粮”等“左”的思想影响以及十年动乱,人们不重视草原建设,没有法制观念,对草原恣意乱垦滥牧,只利用不建设,造成生态失调,风沙肆虐,虫鼠横行,退化、碱化、沙化现象十分严重,牧业发展处于落后状态。因此,制定出一整套法律,以法制手段保护草原,加强草原建设,这是十分必要的。这部草原法,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16.
从“仙人柱”到“蒙古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仙人柱”到“蒙古包”唐戈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又由于各民族文化传统不一样,因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居住文化。其中,中原以北广阔的森林、草原地带分布着一种适合当地各族人民游猎、游牧生活的可拆卸、搬迁的建筑。这种建筑以鄂伦春...  相似文献   

17.
关于术语“族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关于术语“族群”阮西湖最近几年,在我国民族学、人类学领域出现了“族群”这一术语。它来自我国台湾省的研究机构,如台湾的“族群”研究所。“族群”显然是指那些尚未发展为民族的人们共同体,笔者认为此词若广泛使用,会引起学术上的混乱。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人们...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定义进行了阐释:“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黄仲盈《中国特色民族定义的历史演化》据此对近代以来中国特色民族定义的历史演化过程进行了回顾,认为这一阐释赋予“民族”以新的内涵,标志着对民族定义的中国化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赵利生的《民族角色创新论》认为,个人的角色是构成社会的最小的结构性要素,民族角色…  相似文献   

19.
实践证明,湖北“616”工程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展现出了较高的社会价值,对于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新经验。这些“新”,无疑是新世纪民族工作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0.
张立 《民族论坛》2001,(6):12-12
2001年10月23日至25日,湖南省民族研究学会新世纪首届会员代表大会在怀化市召开。120多位民族研究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毛公宁、省民委副主任彭秀 等领导出席了大会并致辞。  会上,与会人员围绕“新世纪湖南民族研究”这一会议主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大会通过了学会章程修正草案,选举产生了新的理事会,并聘请费孝通、毛公宁等13名同志为学会顾问。上届学会会长彭继宽同志再次当选为会长。湖南省民族研究学会新世纪首届会员代表大会在怀化召开@张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