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荀子提出“天人相分”的思想,内含天人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当今之世。天人关系观点虽多,但天人相通即对立统一思想确是大多数有识之士的共识,从荀子的天人相分到当今的天人相通是天人关系问题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一个圆圈,在环境问题倍受关注的今天,理顺这一思想圆圈,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权近从心性的角度处理天人关系,认为其非常现实且与生命息息相关.在对心的阐释上与朱子不同,认为心虽由气构成,但更主要的是由来自天的理构成,并且把恶与心分割开来.其天人关系的意义及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政治实践当中,提出了体用、圣学等重要思想.他用图解的形式来处理天人关系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继承.  相似文献   

3.
《黄帝阴符经疏》着重论述了宇宙生成、天人关系以及神仙长生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宇宙生成观上 ,体现了朴素的气一元论思想 ;在天人关系上 ,主张人应当随顺自然 ,以达到天人之间的和谐一致 ;在神仙长生思想上 ,则重视基于儒家理论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荀子》为依据,从荀子“天人相分”的思维模式出发,考察荀子天人关系视域中有关人的思想,阐发他关于天对人的存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对天应有的基本态度及“明于天人之分”思想,认为在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探究中,人是他探究的重心,而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他探究天人关系的落脚点;并由此揭示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意义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论争的主要问题。可以说,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就是围绕着“天人之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天人关系问题的产生到基本解决,其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大致区为分先秦时期与汉唐时期这样两个大的阶段。本文试图对汉唐时期中国哲学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论争作一探讨,以揭示其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属哲学思维发展的哪个层次?它是哲学发展的初型,还是哲学发展的典型?我们是应当继承这份思维遗产,还是拒绝它而去搞全盘西化?回答是肯定的:中国哲学是哲学的典型,是我们先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国人应当为之骄傲的历史珍品。全盘西化论是对历史的否定。为了说明问题,本文拟从天人关系问题入手,阐明中国哲学的科学价值。一、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从天人关系入手就能弄清中国哲学的科学价值?因为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  相似文献   

7.
绿色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技术对天人关系发展影响的两面性,并对绿色技术的概念、基本特征和发展前景等进行了探讨。认为要从根本上缓解当代人类面临的天人关系矛盾,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实现从灰色技术体系向绿色技术体系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天人关系中虽然还有一定神秘色彩,但是人文德性的认识乃是其中主流.子思学派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天人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尤其通过"天命之谓性"等观念实现了天道性命的贯通.但子思学派在心性和工夫的论述方面比较粗糙,无法将天人的贯通完美实现.孟子则在此基础上"十字打开",一方面通过积极和消极两面的天人关系更好的证成了天人之道的贯通,另一方面完善了内在的德行修养功夫,从而将思孟学派的天人之辨予以了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9.
环境美德伦理学从美德视角探讨天人关系和环境保护问题,认为谦逊是人们所应具备的基本环境美德.<瓦尔登湖>是亨利·大卫·梭罗的代表作,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从环境美德伦理学角度解读该作品并剖析梭罗的环境美德--谦逊,可给当今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在天人关系、历史本质、历史动力、历史发展形式、历史发展进程、人的历史地位和君民关系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思想范畴和命题,蕴涵着浓厚的历史意识和鲜明的人文精神。先秦是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建立时期,两汉到隋唐是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展开和深化时期,从两宋到明清是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新发展和总结时期,并呈现某些转型的动向。从天人关系的范畴或视域来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强调心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凸显道德理性的历史认知价值取向,是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主流和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11.
<正> 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天人关系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所以每一位思想家、史学家,甚至文学家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去探索这一问题。范晔,作为一位大史学家,不可能不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认真探讨范晔的天人关系思想及其形成的原因,对于认识范晔和他的作品都有一定的作用。一所谓天人关系,就是自然与人类或神鬼与人类的关系。人类从出现的时候起,就深切地感受到自然给予人类的是两种矛盾的东西——慷慨的恩赐和无情的打击。为了尽可能多地去讨取大自然的赏赐和尽可能少地去承受大自然的打击,人类必须研究天人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天人关系、佛学思想、儒学思想、道教思想等六个方面对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意在加强中日园林交流,以便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园林文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天人关系为视角,对先秦时期咒语巫歌与诗骚文本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先秦时期巫术文化向理性文化推移轨迹的把握,从诗歌内容、思维方式、取象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先秦诗歌的艺术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受特定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中原思想家对待天人关系的基本态度,是在天、人相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它是整个中华文化看待天人关系的集中表达和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哲学中没有独立的人与自然关系论,中国历代思想家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对天人关系的思考中。人、自然都是天人体系的组成部分,所以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要从天人关系中来梳理。汉儒董仲舒以阴阳、五行思想为工具构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系统,其中包含了许多合理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可以为今天的生态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天人关系现是其思想体系的基石,学术界对此的看法和评价也多有分歧.从天的涵义、明于天人之分、知天与不求知天、制天命而用之等方面对荀子这一重要思想作了辨析,希望能更为准确深入地把握其原意.  相似文献   

17.
荀子天人关系观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的天人关系观是其思想体系的基石,学术界对此的看法和评价也多有分歧。从天的涵义、明于天人之分、知天与不求知天、制天命而用之等方面对荀子这一重要思想作了辨析,希望能更为准确深入地把握其原意。  相似文献   

18.
中唐的天人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的天人关系论赵俊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辩证地阐明了天人关系,批判了天人感应说的荒谬,弥补了天人不相预说的漏洞,充分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价值,并以这种观念观察历史,力求扫除神学迷雾,也得出一些较为进步的认识,为自古以来的天人关系之争作了一个较为圆满的总结...  相似文献   

19.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命(道)与人事的关系问题;一是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与之相应,中国古典哲学可被分为“人事论”和“人心论”两大部分:先秦两汉哲学以“人事论”为主,着重从客观方面探讨天道(命)与人事的关系问题;宋元明清哲学以“人心论”为主,着重从主观方面探讨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魏晋隋唐哲学则显示出“人事论”与“人心论”并重的特点。以人事论和人心论为基本内容的天人关系论,本质上是探讨人的物质活动(“事”)和精神活动(“心”)及其相互关系的生活哲学。这种哲学以追求理想的自制生活为基本精神,它与以追求理想的外制生活为基本精神的西方哲学应可相互融合,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生活观,即理想的生活之道是自制与外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理"是先秦"百家争鸣"时围绕"天人关系"产生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范畴在先秦时就成为诸子学说使用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通过梳理"理"含义在儒道法各家学说中的演变过程,从逻辑上论证了"理"成为"天人关系"中介的可能性,最后得出"理"是先秦现实社会如何治理的理论根据这一结论.说明从"理"的演变完全可以看到儒道法各家在建立一个怎样的"世道"上彼此是如何融合和贯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