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庄子生命哲学的核心是"忘世"思想,这在其对人类生命存在进行现世性与彼岸性的双重思辨中得以构建。庄子企望超越生命存在的现世性局限,获得自我的精神解脱、超越,实现生命存在的彼岸性追求。因此,庄子的生命哲学并非"出世"、"厌世"或"游世"等看法,而是体现出浓厚诗化意味的"忘世"思想。  相似文献   

2.
"创造生命"的理念付诸实践为我们探寻生命起源提供了一种科技可能,这既是对"历史之谜"的回答,也宣告了主体理性的真正复活。对生命的自然生成而言,人造生命的诞生是对人"自然本性"的彻底祛魅,是一种自我的高度扬弃,是人普遍意识的一次再呈现。然而,科技意识形态所造就的生命伦理"塌陷"引发了新的哲学沉思,一种新生命的诞生需要新的社会伦理的规约,我们必须在"对一切传统道德文化进行重估"的基础之上,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构建新的价值体系的人类。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老子的生命观,从道的无物状态、有物状态入手,运用诠释学方法对老子的"复归其根"进行了新的解读。分析认为,生命属于道的有物状态,生命的本原是道,生命的归宿也是道;在此意义上,生命归于道即是"复归其根",亦即生命从道出发,在离道而去的同时,又向道而归,并以生命之"死"的方式完成向道而归。分析结果表明,从"物"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构成生命的"物"由道之外回到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并由道外之物转化为道中之物;但是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为生命寻找死之"无限"。  相似文献   

4.
以泰勒为代表的生命中心主义作为当代环境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从所有生命都具有自身善的事实结合“以生命为中心的世界观”的规范性论断对所有生命都应受到道德关怀进行了严密论证,并据此提出了四条人类应当履行的道德原则。泰勒的论证是有说服力的,但由于其侧重于生命个体,缺乏对生命整体的观察维度,忽视了某些对于生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实,使得其所推论出的规范性道德原则存在严重问题。其中的“不干涉原则”使得生命之间没有互相帮助的义务,人类不能介入那些能够毁灭生命的环境灾难以协助生命完成其自我保存的目的;而“不伤害原则”也几乎否定了人类所有的可能损毁生命的实践活动。面对这些问题,本文的解决思路如下:首先,从阐发泰勒的“拥有自身善的实体”的概念出发,分析生命具有目的这种独特性,并指出了生命所具有的三种目的,即自我保存的目的、作为实现自我保存目的的手段性目的、独立于自我保存的目的;其次,提出由于难以生产、分布范围极小、存在的偶然性而导致的生命的稀缺性,以及在诸多环境灾难面前表现出的脆弱性,推论出生命之间应当具有的积极责任;最后,论证了这种积极责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基于生命的稀缺性和脆弱性,这种义务是紧迫的和必要的,而在履行这一义务的同时,人类将获得可能损毁其他生命的实践活动的正当性,并且由于这种正当性能够使人类产生按照积极责任而行的心理动机而使这种积极义务具有了可行性。由此,泰勒的生命中心论所面对的两个问题得以解决,对之的修正也由于提出的积极义务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而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都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活动,以应对青少年出现的严重的生命困顿,如生活中的盲然和人生的无奈,以至陷入了网瘾、斗殴、吸毒、自残、自杀、凶杀等等对生命极不负责、极不尊重的行为之中,断绝了自我宝贵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体制化的生命教育则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而中国大陆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如上海、辽宁、湖南等)的生命教育约从2004年始,至于云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三生教育"则是从2008年8月份启动的。从总体来看,中国生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而各省市自治区在推广实施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当然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本期专栏编发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几篇文章,重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生命教育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期望引起学术界及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教育     
<正>"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和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能结束他的生命。"保尔·柯察金关于生命的礼赞,不知激励了多少年轻人开启生命奋斗之路。如何认识生命的价值,如何进行生命教育?自人类历史产生以来,就一直作为一个文化母题影响和关照着人类的前行。  相似文献   

7.
狄尔泰哲学探寻的目的在于普遍有效地理解社会历史实在而最终把握历史中的人类精神生命。本文以康德哲学的深刻影响为切入点,分析了狄尔泰在后期的生命解释学构想中关于生命范畴理论的讨论。文章认为生命范畴作为理解历史中人类生命的理智性工具,它保证了人类个体以一种“原路返回”的方式对社会历史实在进行认知的普遍有效性,这就揭示出生命范畴对于狄尔泰搭建“历史理性批判”大厦或构造生命解释学理论体系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死亡教育"并非教人如何"去死",而是在观念上的由"死"观"生",是更深切的对人们生存境遇的终极关怀、对人们的"死亡品质"与"生命品质"提高的关注。本文从死亡教育的本源、内涵及实质切入,认为死亡教育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脆弱,珍惜、热爱有限的生命,让生命焕发耀眼的光辉而不虚度一生。  相似文献   

9.
移就是将通常用于形容、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转移到乙事物上去,在语义上表现为通常不相匹配的词语互相组配,往往伴随着移用词语跨生命度的转移。跨生命度转移的动因来自人类移情机制,从而凸显出移就结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浮现意义,实现表达意图。  相似文献   

10.
苏童在打破固有叙事模式,力求全新的叙述话语和方式的"先锋"性的同时,努力在想象和现实之间寻找一种关涉人类生存的契合点。苏童不遗余力地挖掘普遍人群所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境遇,写出了人类的生活里潜藏的荒谬、无奈、美的幻灭、命运的强势压迫等一系列质素,使他的作品真正触及人类生活的暗影。孤独、荒诞以及叙事伦理意义上的苦难书写构成了他一贯的生命叙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有各种各样的等级,说来有趣,在飞禽世界中,等级制也是极为严格的。  相似文献   

12.
人之"自在"、"自为"、"自持"和"自然"构成了老子对生命存在形式的反思。其中,人之"自在"最重要的特征是"与万物并作",是一种生命体的存在;人之"自为"因充满私欲而表现出"甚"、"奢"和"泰;"人之"自持"趋于"道",其典型就是圣人;最后,人之"自然"合于"道",其主要特征是"朴"。这四种生命存在形式构成了老子生命四重存在理论。  相似文献   

13.
从核酸的发现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历时80余年,人类最终确认了DNA是生命的遗传物质,解决了一个生命科学研究中极其关键的重大问题。因此,对此段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回顾此间发生的对揭示DNA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包括米歇尔发现核酸、列文提出"四核苷酸假说"、格里菲斯等人的转化实验、査伽夫提出碱基配对规律,以及沃森和克里克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阐述人类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研究历程,进而探讨科学研究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鲁迅、沈从文作为两代现代作家之代表,他们在文学书写中所表现出的生命价值取向与生命观照方式具有某种"共名"的一致性,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生命观的重要内涵。他们的生命观吸取了传统儒家生命观与现代个性主义生命观中生命要有所作为的积极因素,扬弃了儒家生命观为"仁义"的绝对价值理念与个性主义生命观中极端"为我"的狭隘性,不惜以"死"为最坏的结局,义无反顾地进行生命"实验"。两者"有所为"的生命价值取向、关于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认知、自我道德的探寻与确证等生命观,彰显了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对生命价值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及这种精神薪火相传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曾说过精神现象是人类生活的“极颠”.对人类精神现象的密切关注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称得上是一个深远探索人类精神现象的伟大思想家.鲁迅向来自律甚严,但却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小说“内容深切”、“优愤深广”的特色.这特色我以为首先就表现在思考人的生命存在、生存困境以及源于此的种种复杂的精神现象上.其焦点则是对封建等级观念的深刻反省与猛烈批判.封建传统思想是以封建等级观念为中心内容的.这种等级观念,就是一种以“上”为本位的观念.因而作为“下”的民众是几乎没有表现个性之余地的.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大学生自杀或他杀漠视生命现象时有发生,反思大学生中频繁出现的此类事件,从根本上看学生在具备清醒的自我生命认知、合理的生命意义判断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思考方面有很大欠缺。高校要着重从"生命认知"和"生命意义"角度,来教育大学生走出"生命困境",创造有价值人生。  相似文献   

17.
生命是东西方哲学的共同主题,对生命的解读和诠释是东西方哲学交融会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直觉式体验成为老庄道家与西方生命哲学的共同方法,这种直觉表现为老子"涤除玄鉴"式的"观"和庄子的无己式"坐忘"、"心斋"、"吾丧我";柏格森则称其为生命冲动直觉。虽然就主题和方法,老庄道家与西方生命哲学实现了融通,但柏格森将生命理解为冲动,以绵延为生命本质,从进化论的生成角度规定生命无疑与老庄道家有着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8.
池田先生在其“佛即生命”的“生命哲学”基础之上,形成了蕴涵人类普遍价值之生命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以“生命的尊严”为核心规范,进一步在“生命的尊严”基础上拓展了人类幸福的建构以及环境伦理思想,最后又统一在世界和平价值理念之中。由此,他的生命伦理思想从“生命尊严”这一根本出发,融合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具体层面上对伦理规范的理论考察。而池田先生“人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践应用生命伦理规范,从而实现“生命的世纪”,完成对人类社会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9.
先秦的时空无限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至战国中期以后始形成了精到而明确的"宇宙"观念,庄子的生命哲学正是在这个叩问宇宙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他将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宇宙时空中去,从而超越了包括死亡在内的一切生命的局限,遂能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相似文献   

20.
无数个体的生命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和现实,生命问题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生命哲学重视把个体的生命状态和社会历史进程结合起来考察,从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到对整个世界的揭示。以生命哲学阐释文学首先是对文本中生命状态的感性体验,其次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理性反思和判断,从对个体生命的审视来实践对生命缺陷的深深忧虑和对人类精神出路的苦苦探究。生命哲学的文本阐释坚定地秉持人类的理性精神,以理性精神之崇光照耀、泅度在现实生存中深受煎熬的人们,给他们指出超越的道路并赋予其抗争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