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清代新疆自乾隆朝统一之后的一个半世纪内,一直是重要的流放地。本文主要依据流放官员的诗文·从吟咏新疆各民族风情、赞同各民族友好交往、重视加强与协调民族关系这三方面论述清代新疆流人与民族关系。意在阐发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部分,是多民族与多宗教并存的地区,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的。特别是清统一之后,更是促进了民族友好交往,获得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创建了中国的现代多民族国家,但也生成了现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外蒙古的独立,西藏的“驱汉”,新疆的泛突厥运动,满洲国的创立,内蒙古的统一自治运动,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认诉求,所有这些都是创建民国之后生成的问题。与中华民国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解决民族问题之大道,那就是:承认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这个国家。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  相似文献   

3.
瑞士与印度具有相同的民族观,却有不同的民族关系,这根源于两国文化中人文主义理念的不同。多民族国家不但要制订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政策,而且要在全社会——无论政府还是民间,营造一种平等、仁爱、宽容的人文主义理念,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多民族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问题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民族问题就是在民族自身发展过程中和民族交往过程中因民族差异和民族利益而产生的问题。民族关系问题主要是指民族内部、民族之间、多民族及跨国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冲突及战争的关系。民族关系问题隶属于民族问题并构成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新疆的民族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这与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省区,研究民族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缘优势不相符。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重心由东向西的转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家和各界学者的关注。为此,我们要从学科建设角度强化对民族经济学学科的研究,这对新疆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族的权利和义务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民族社会生活中民族根本利益的关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与义务具有不可分割的一致性.民族权利和民族义务是权利与义务关系在民族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延伸及具体体现.我们在重视维护民族权利的同时,也同样要重视履行相应的民族义务,这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实质就是不同民族共同体之间在利益和精神上彼此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发展能力的贫困是制约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加强民族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普惠性;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控制各民族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加快建设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及民生工程;提高民族间文化的相互理解、尊重和认同;进一步发展与新疆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等,是构建和谐新疆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影响民族关系的一些问题依然存在,但民族间关系发展的曲折性不会影响民族间平等、团结、和睦相处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8.
亚文化、民族认同与民族分离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群共同体,也是一个亚文化群体.亚文化与民族认同总是伴随而生.民族认同的极端化极容易演化成民族分离主义.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主文化与亚文化、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这两对关系对防止民族分离主义的产生,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谐民族关系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衡量社会稳定的标尺,也是多民族国家的最高价值追求。民族关系和谐的实现,离不开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有效整合。笔者从国家认同、法治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切入,分国家认同、法治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和谐的逻辑关系,据此提出和谐民族关系具体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约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居住着2,200多个民族。各国对民族的界定和统计有不同的标准。在当今世界开放的环境条件下,纯粹单一的民族国家已不复存在。多民族国家的概念与法律,反映了民族法制价值取向的一方;同时,是指传统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即国内世居民族聚居与散杂居的民族关系及其法律调整问题。而解决世界各国国内的民族问题,特别是通过法律手段调整各国的民族关系是全世界200多个国家所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民族法学方面学术交流和人员往来的不断增多,不断催生着中国自己本土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比较民族法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1.
民族政策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政策是多民族国家调节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指导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而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行动准则.本文主要就民族政策学的性质、对象和特点,民族政策学的研究内容、体系和结构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主权、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其重要性不仅对多民族的国家,而且对多民族的世界都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民族问题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国际关系的变革起着一定的作用,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相互勾结,使中国国内民族问题国际化,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3.
民族政策的得当与否最终体现在实施的效果上,清朝能够在辽阔的疆域上实现空前有效的统一,全面奠定了现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坚固基础,揭示出清朝的民族政策总体而言是较为成功的。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清朝施行的民族政策对今天民族工作、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有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关系的发展影响着国家的政治与社会稳定,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为了将民族关系理论推进到中层理论并进一步实证化,从民族意志和认同倾向两个维度的交互关系切入,民族关系可分为争论型、和谐型、争夺型与互惠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语言使用、宗教与生活习俗、人口迁移、居住格局、社会同化、族群分层、族际通婚、族群意识等。而民族认同极端发展会导致民族分裂;国家认同促进民族融合,民族国家一体化。因此,对城市化与民族关系之间的机理也应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民族开放性"是一个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新范畴。"民族开放性"范畴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是改革开放探索实践中所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准确把握全球化进程中当代中国民族特点——民族的开放性,对破解当前民族关系困境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民族的开放性与民族社会体系的自组织功能的互动过程中,民族处于不断的变迁过程之中。因此,"民族的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它为民族理论研究拓展了一个新的领域,并对研究民族变迁拓展了新的路径;同时,民族的开放性又是民族交往、族际关系整合和民族之间共生关系的基础。"民族开放性"范畴也为民族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对研究民族交往的发生机制,多民族共生态联系等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开放性问题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多民族文化的演进是新疆文化多元性的古代元素,多民族文化的定型是新疆文化多元性的现代元素.当代新疆民族文化是多元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族际交往、民族节日和民族风俗等则是构成其文化多元的基本元素.  相似文献   

17.
在民族国家特别是多民族国家中,如何看待并处理好民族道德与国家道德的关系,是一个事关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大问题。本文分别就民族道德统一于国家道德;民族利己主义——为国家道德所不容;民族道德与国家道德的最高原则——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必须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看待并认识这一问题,因为它事关民族与国家的长远利益,对构建和谐民族、和谐国家、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以后,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内部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民族矛盾、民族冲突直接导致了民族分离主义的产生,当代民族分离主义强烈要求将本民族从现有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中分裂出来,以实现"民族自决"、"一国一族"的本民族的国家政治体系,其分离行径给多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安全与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女性文学的宏观视角对新疆多民族女作家的创作进行观照,可以看出民族女作家带着民族和性别的双重身份,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书写方式和书写魅力,即女性视角下的文化叙事;民族文化身份、女性身份的双重认同;凸显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女性话语空间。她们的书写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构成了共鸣、共振、相互丰富的关系,为中国女性文学领域增添了新的分支、新的文本,为学术界从新的角度认识女性文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危与存亡。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这从中外、正反两方面都得到了证明。目前,我国的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但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因而我们必须科学分析影响民族关系和谐的矛盾、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积极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团结不和谐因素,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