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英语学习不仅包括字词和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文化层面的学习。如果在英语教学中只是强调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作用,最终会阻碍学习者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在英语教学中穿插、渗透中国文化,充分发挥其对英语语言文化学习的正迁移作用,才能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2.
英语和汉语都有着丰富的词汇文化,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很容易将汉语的词汇文化内涵迁移到英语词汇中去。本文以Kellerman的心理类型标记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语言迁移现象,对英汉词汇内涵从表层文化迁移和深层文化迁移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期待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语言现象,从而为英语词汇教学挖掘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汉语与英语分属不同语系,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受母语影响比较严重。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存在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双方面的影响。结合高职阶段英语的习得。从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及语言习惯四个方面对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负迁移进行了分析。以期运用好这些迁移规律.使母语最大限度地促进英语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 ,语言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密切 ,不同的文化反映的词汇文化内涵也不同。本文从汉英文化的词义联想、文化意象、词汇的语义 ,文化蕴含等角度去阐释“文化误读” ,揭示“误读”的根源 ,为英语学习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促进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相似文献   

5.
英语学习中的负向迁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何学习过程都有迁移现象 ,所谓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者都是其中之一种。然而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仅属于“迁移现象”中的“正向迁移” ,而对另一种“迁移现象” ,即负向迁移 ,则很少论及。例如张冠李戴 ,弄巧成拙 ,就是如此。英语学习中的负向迁移 ,涉及词汇内涵、搭配、句式(包括句中的词序 )以及学习者的文化、习俗等诸多方面 ,值得在英语教学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传统习俗、语言和礼貌问题等都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实际运用时起着迁移作用,这其中既有正迁移也有负迁移。本文将区别两种不同的迁移作用,探讨其根源,扬长避短,尤其是要尽量消除负迁移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大学英语是一门既传授语言知识,也传授文化知识的课程。文化学习包含的不仅仅是学习 西方的先进文化,也包括母语文化的学习。但是,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不管是教材还是实际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文化 内容大多以西方文化为主,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失衡甚至是缺失,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完整地来表达 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即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 教学应坚持中西方文化并重的原则,将中国文化元素融汇到教学中  相似文献   

8.
英语学习实质上是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体现,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无意识地受本国文化的影响,将其运用到脱胎于西方文化的英语中去,从而造成文化的负迁移。从词汇、语用及思维方式方面予以解析,以期避免或减少此类错误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以Kasper的语用迁移理论为依据,采用Beebe等学者的“语篇测试”问卷法,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以及英语本族语者的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是导致语用迁移,即对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以及间接程度采取不同取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中国学生面临难以克服的“文化局限”。西方语言学家早就将“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区分了开来,认为只有在母语文化环境中才能“习得”语言。中国学生在汉语语境之中,只能“学习”英语,即便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往往也难以理解英语背后的文化动因以及英语词汇、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而导致大量“中国式英语”的出现。这种“文化局限”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认真面对,以此为前提制定更加切实的教学目标,采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和语言以及汉英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是跨文化交际与教学的平台和桥梁。注重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有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修养和水平。因此,在英语文化教学中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汉语教育历史悠久,而且其汉语教育具有特定的优势。本文初步探讨了积极心理学理论在菲律宾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意义,并尝试运用这种新的学习理论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关注学生的汉语学习困难和营造积极的师生关系三个方面分析了菲律宾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积极心态,建立和谐的跨文化师生关系,积极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教育心理学迁移理论的有关研究结果 ,以及我国古代大医家的有关成就 ,论证了在中医教育中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不仅有利于中医学习的正迁移 ,而且还是能否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心理结构、知识结构的杰出中医人才的关键。同时还对当前中医教育中的中西医基础课程交叉开课的效果进行了讨论 ,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当前"国学热"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学与禅学为例来说明,"国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儒学与禅学分别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和中国化佛教的代表,它们都是"国学"的重要内容。国学中蕴含着深刻的能够对现代社会人生具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内容,有助于解决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通过对儒学和禅学所做的个案分析与反思,认为在正视与正确引导国学热、深度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应以人为本,以和谐为终的;在具体操作上,要避免庸俗化、浅薄化、快餐化、商业化和娱乐化等倾向。  相似文献   

15.
刘咸炘是中国近世学术史上罕见的天才,他承传家学,以史学见长,又吸收了西学,长期志于国学的研究和著述,建立了一个宏伟的学术体系.他认为国学与科学不同,具有综合的学术性质,四部书相连,不可划疆而治;并指明"事实考证"与专门学科的关系.他认为国学的目的是"以事明理",用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他长于吏学与思辩相结合的方法,故著述以吏学本体研究和理论探索为特点.刘咸炘吸收了新学,但本质上仍属于旧学的范围,虽然他在探索着国学研究的新道路.我们从其著述的广博和所达到的学理高度来看,刘咸炘不愧为蜀中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16.
晚清调和中西文化的“中体西用”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时期兴起的旨在提倡西学、融合中西的"中体西用"文化观是中国文化史上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第一次尝试.虽然它因自身的局限性和内在的矛盾,无法构成一种严整的新型的文化观念体系;但在洋务运动时期,它对于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开阔人们视野,引导人们追求新知,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到了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深刻把握,分别从国家精神的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个体主体精神的培育三个角度,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精神。把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从中华民族精神建构的总体视角概括和总结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精神。这种概括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确立了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确定了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主要范围和基本内容,建立了学习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